觸網詳情報導,李昌一和他的岩骨茶香

“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裡過茶湯” 中國人好茶,古來有之。上到帝皇將相,下到販夫走卒,茶長於山野,又紮根在數千年的文化裡,演化為國人一種不可替代的文化共識。可唯一被眾多事茶人當做“茶王”來崇拜的卻只有武夷山裡聞名天下的——大紅袍。

觸網詳情報道,李昌一和他的巖骨茶香

一個地方

當你打開任一家百科搜索正山小種的時候,它們都會告訴你這個地方——星村鎮。這裡也是李昌一的故鄉。整個星村幾乎都以茶為生,而幾乎每個星村人都會拍著胸脯告訴你,星村桐木關,天下紅茶鼻祖!桐木關的正山小種也是每個品茶人都繞不開的品類。對於一個地域化的產業來說,這個名頭是祖宗傳下來的榮譽,也是落在他們身上的擔子。

“以前的時候,我就看著我的祖父和父親在山裡做茶,他們做了一輩子,現在傳到我這裡。”老李講話時滿帶著對自己家族的自豪。70年出生的老李從小就在這片山裡與茶為伴,而對於自己所處事業的光明前景,他似乎從來沒有懷疑過。

觸網詳情報道,李昌一和他的巖骨茶香

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的茶園可能是整齊一劃、採茶女相伴、煙雨之中迷濛著江南秀麗的風景。可是老李卻對我們說:好的東西,在山裡。卻原來聞名遐邇的正山小種,是藏起來的茶。請輸入圖片描述

正常人的腳力沿著尚未開發成熟的山路到下山,幾乎就要用掉一天的時間。途中斷掉的竹筒橋和低矮的橫生木將這個時間放大的更為誇張。老李卻說這條路他一年要走五十次,採茶女也是一樣,他們還要揹著數十斤重的鮮葉。而這一番春夏秋冬的奔波卻並不是為了市場上少增多減的討價還價。只是因為,這個長滿野生古樹的茶園,是他祖傳的,也只是因為,只有這些長滿青苔的老樹上,才產正宗的——正山小種。

觸網詳情報道,李昌一和他的巖骨茶香

一種追求

老李每年的茶產量並不高。他不高興用電,什麼都要自己弄“山裡的東西”來搞。萎調用老松木,烘焙用荔枝木,老李頑固的恪守著自己的一套流程。據老李說,全國有數千家做武夷巖茶的茶廠,真正能掌握好一套碳焙流程要點的不過幾十家。

觸網詳情報道,李昌一和他的巖骨茶香

“有的人做茶,就是簡單做做。那個茶園啊,是我祖傳的東西,人跡罕至,才產得出好茶,現在的人做茶呢,怎麼容易怎麼來,只想著用武夷山這塊金字招牌來招財。”老李說:我不想像他們一樣,我不能想充滿心血的東西,荒廢在我的手裡。

觸網詳情報道,李昌一和他的巖骨茶香

老李帶我們看他的大紅袍茶園,風化掉的山岩和亞麻籽油渣混成的泥土鋪滿了小小的山頭。春時的酵素,夏天的人工採摘,秋天的培土發育,冬天的老木碳焙……老李在深山,做著和別人不太一樣的產業化,用他自己的話說——山裡的,才是好東西。

直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他感到了一絲寂寞。他把自己的家裡改裝了四層,專門用來招待朋友。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充斥著武夷山,充斥著星村鎮,充斥著桐木關,也充斥著老李的心,也許,現在再也不是那個外國人竊師做“外山小種”的時代了。老李也慢慢重新開始看待這個世界。

觸網詳情報道,李昌一和他的巖骨茶香

在全是茶葉市場的小鎮上,他把自己的家改了四層公寓。專門給前來喝茶的“朋友們”來住。

也是在這一年,機緣之下,有了他的第一次“深度觸網”。他自嘲著說:我以前是不懂社群營銷的,他們來自天南海北,他們喜歡我的茶,就是我最大的滿足。

觸網詳情報道,李昌一和他的巖骨茶香

老李將自己的家稱為茶社。到我們離開武夷山為止,已經陸續有不同的朋友前來參觀。老李總是樂呵呵的在自己的茶園和茶室裡奔波,壺不離手,茶不離口。老李還是山裡的老李,可武夷山茶的巖骨花香,正慢慢地在他的小社群裡發酵、瀰漫。

觸網詳情報道,李昌一和他的巖骨茶香

2018年的老李也有自己的願景:通過社群的方式我想讓更多的人瞭解傳統的製茶工藝,把老祖宗傳下來的瑰寶,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