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57日,茶!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57日,茶!

第57日 雲南臨滄.茶

昨夜住在勐庫鎮,又是美妙的蛙聲一片。

早上開車9公里來到公弄村。我們剛一打聽,便被人帶到俸傣平家,這位傣族漢子更是知道我們的來意,二話沒說,開始準備。在院子中間燃起火,燒上水,俸傣平說,這也是做茶的第一個環節。

俸傣平的父親砍來一根新竹子,取其中一節,塞入新鮮茶葉,灌入剛燒開的開水,然後把竹筒在火上繼續燒,等竹筒裡的茶完全煮開後,取出碗,碗中加入野生蜂蜜,再把竹筒裡的茶倒入蜂蜜裡。蜂蜜竹筒茶就做好了。

茶的清香、竹子的清新、蜂蜜的香甜,三者混合,就是這道竹筒茶的味道。只可惜,這是一道只可在本地享用,不可能帶走的禮物。

父子倆配合如此之好,是因為這道“蜂蜜竹筒茶”已被許多媒體關注,今年,我們已經是第六批拍攝者,之前平均每年都有五六批人次前來拍攝,俸傣平家儼然已經成了蜂蜜竹筒茶的代言。

但實際上,俸傣平並不是蜂蜜竹筒茶的傳承人,這道茶在當地人人皆知,誰都會做,幾乎沒什麼技術含量。只不過第一家媒體恰巧報道了俸傣平之後,第二家媒體又根據第一家媒體的資料找上來了,久而久之每家媒體都偷懶或保持慣性,俸傣平便被動戴上了“代言人”的帽子。俸傣平也很委屈,因為蜂蜜竹筒茶完全不能代表他做茶的水平,他最拿手的其實是普洱茶的製作。我們也剛好趕上他們今天要做茶。

新鮮茶葉晾了一個晚上加一個上午之後,微微有些發蔫的時候,放到茶爐裡炒,炒到葉子徹底發軟,顏色有些稍微變黃時出爐,再將茶葉晾乾,然後馬上揉茶,揉到茶葉的汁液開始往外滲、葉子徹底捲曲、顏色變成黃綠色時,攤開,徹底晾乾。晾乾後,茶的顏色變深,這時候的茶葉已經可以喝了,當地人最常喝的也是這種狀態的茶葉,當地人叫做“毛茶”。

從毛茶到我們常見的餅狀,還有一個後加工過程:用高溫蒸汽將毛茶瞬間軟化,然後裝入桶狀布包,收緊布包打個結,放在有餅狀模具的大石塊下壓住,布包打的那個結在茶餅上會成為一個凹槽,壓上十多分鐘,再把已成型的茶餅從模具中拿出來晾涼,然後再從布包裡掏出茶餅送高溫乾燥室乾燥,完成乾燥,一塊普洱生茶就做好了。

拍完父子倆做茶,俸傣平給我們泡茶,他給我遞上一杯功夫茶,然後很自信地看著我,我喝了,不知是我不懂茶還是受不了那麼重的口感,三個字:香、苦、燙,同時也把這三個字寫特別是後面兩個字在了臉上。俸傣平看到我的表情了,顯得有些失望,而他的失望又被何思庚感覺到了,何思庚端起杯,脖子一仰,一杯下去,說:好喝!俸傣平高興地憨憨地笑了。

臨走前我們三個人一人買了一餅俸傣平的茶。回到北京後,我自己再泡,沒泡那麼燙那麼濃,口感確實還不錯,只是喝多了晚上睡不著。何思庚和喻攀則把他們的茶送人了。

再後來,我把茶給表弟也嚐了嚐,他一高興找俸傣平買了幾十斤。兩年後,當我剪完片子再次見到表弟,他已經和俸傣平發展成了合作關係。

原來,表弟買了些俸傣平的茶以後,就和某個製茶大師去“交流”了,其實是想去炫耀自己低價買了好茶。大師一方面肯定了俸傣平的茶質好,另一方面指出他的茶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並僅僅從口感就還原了俸傣平做茶的全部流程和疏漏,表弟大吃一驚,帶話給俸傣平,俸傣平也吃驚不小。

此後,俸傣平做茶就成了這樣:每次做茶都打開微信,大師在另一頭遠程指導,什麼時候炒、什麼時候出鍋、揉到什麼程度等等,每個步驟都精確到秒。而表弟呢,則從一個愛喝茶的人,變成了半個茶商加半個收藏家。去年表弟一個人就從俸傣平那裡買了6萬塊錢的茶葉,而此之前俸傣平一年的銷售也才六七萬。

我們一次微不足道的拍攝,一次無心插柳的推薦,居然促成這麼美好的合作,多棒呀!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57日,茶!

俸傣平

拍完俸傣平,我們繼續趕路,深夜趕到瀾滄縣。開夜路最怕會車時對面車輛的大燈刺眼,但在雲南,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凡是對面來車,不論大小車一律變成近光燈,這個舉動在中國其他省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偶爾對面來輛不變燈的車,車近一看牌照,外地的。

如此反差下,對雲南越發心懷好感。

除了友善的司機,雲南讓人懷念的還有沿途路上一個個溫暖安靜的小鎮,每次看到這樣的小鎮,都有留下來的衝動。安靜、乾淨、空氣好、民風好、不堵車、交通方便、生活便捷,等等一系列的好處,這些都是久居大城市的我所幻想的。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57日,茶!

沿途路過的雲南小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