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水平怎樣?

半步指玄境


南師對我一生影響巨大,所有著作我均有收藏,其中《論語別裁》、《老子他說》、《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孟子傍通》、《金剛經》、《藥師經》以及《歷史的經驗》這八本書對我影響巨大。

因為南師,我的國學功底大增,以經注經的方法,讓我在之後讀了《史記》與《資治通鑑》繁文豎版,我重新修習了“三百千千”,對《易經》的理解從完全看不懂,到基本能識其義,對佛家經典有了入門級別的認知。如果沒有南師的書籍,作為一個現代人,我根本無法與古代經典知識進行有效溝通,根本無法借鑑過去,成長自己。

有人講,南師算不上是國學大師,但那些能稱得上是國學大師的其他人,在弘揚國學方面作做的貢獻未必能有南師大,尤其在普通人中間的影響,南師就象一盞明燈,照亮著很多人通往國學經典的道路。

在我心目中,南師一直都是一個傳奇的人物!如果你想更多的學習國學,南師,可以為當世億萬人之師,且當之無愧!


佛前的紅蓮




南懷瑾可以稱之為國學大師!

南懷瑾算說是學貫三教,儒釋道他都有深入研究。也遇到過明師,學過密法。本身又悟性不凡,所以他的水平還是可以的。

照他自己所說,自己很早就已經“開悟”,後入世弘法。他傳播最廣的應該就是“打禪七”的視頻了,對初學還是很有幫助的。

說實話宗教界普遍還是不太認可他徹悟,只認可他初悟。因為他學的很雜,並沒有一門深入,而且他又不是宗教界的人,所以並不被完全認可。

我並沒有深入去看南懷瑾的書,也沒見過他本人,所以對他的證量就不做評價了。

但就個人影響力來說,他算是很成功了,起碼對教法對文化的普及他是有功的。

畢竟能做到他那一步,在當時那個年代已經很不容易了。



當然陳攖寧那是道教協會會長,當世的“仙學鉅子”,親身實驗外丹與內丹研究,被稱為當代的“太上老君”,可以看出他有多高的造詣,而且他對道教的現代化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


赤誠子


南懷瑾: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1] 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臺灣,並受邀到臺灣地區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3]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陳攖寧:我是安徽省懷寧縣人,生於清光緒六年十二月(一八八○),舊法算七十四歲,新法算七十三歲(以後年齡按新法計算).父親以教書為職業,家中設館授徒,我自幼即受家庭私塾教育.三歲時,開始讀書,到六歲時,已讀完三字經,四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七歲至十一歲,讀詩經,書經,易經,禮記,左傳. 十二歲至十四歲,學作詩文.讀古文,古詩,八股文,試帖詩(以上皆是父親自己教讀,沒有第二個老師). 十五歲,患極度的衰弱病症,醫生說是童子癆,無藥可治.那時讀書最苦,既要多讀多記,又要背誦得出,晝夜用功,無星期假,無寒暑假,無體操運動,終日伏在書桌上,腦筋用著不停,食物又缺乏營養,當然要弄出這樣的病來.因此父親不敢教我再讀書,我自己也極怕苦讀,遂改學中醫,想從古代醫書裡面尋出一個治童子癆的方法. 十六歲至十九歲,從叔祖父學中醫.他的醫書很多,我都看過,於普通病症是有辦法,但是我自己的病治不好.偶然看到一部醫書上談到仙學修養法,我甚感興趣,姑且試做.起初毫無效驗,頗覺灰心.只以自己生命已經絕望,除此別無良法,勉強繼續再做下去.後來身體漸漸好轉,生命方能保全.此時就是我平生研究仙學修養法之起點(修養法有各種不同,有儒教的修養法,有佛教的修養法,有哲學的修養法,有仙學的修養法,後來我都研究過,只有仙學修養法合於我的宗旨,所以後來我專門研究這一法). 二十歲至二十七歲,除研究中醫學理並仙學修養法而外,又兼看各種科學書,那時尚無所謂教科書,凡是講科學的書都是上海江南製造局經學館翻譯的,字大,版本又大,和舊式線裝書一樣,我兄平日研究物理,化學,尤精於高深的數學,更善於繪製機械圖畫.我的普通科學知識,皆是由兄處得來.他因為勤學過度,三十八歲,得吐血癥而亡,故我對於專門科學書不敢再用心研究.後來雖考入安徽高等學堂,時候不久,因舊症復發,半途退學,未能畢業. 二十八歲至三十一歲,因為舊症復發,心中恐慌,知道自己所學的修養方法尚不夠用,需要再求進步,遂離開家庭,到各處求人指尋(從廿八歲起,即不靠家庭生活).先尋訪佛教中有名的高僧,如九華山月霞法師,寧波諦閒法師,天童山八指頭蛇,長州冶開和尚等.但嫌佛教的修養法都偏重心性,對於肉體仍無辦法,不能達到祛病延齡之目的.因此又尋訪道教中人,如蘇州穹窿山,句容縣茅山,都是香火地方,道士們不懂得修養.又如湖北均州武當山,山東即墨縣嶗山,雖有少數做修養功夫的人,他們所曉得的方法,尚不及我,有許多問題不能回答.其他不出名的地方,如安徽懷遠縣塗山,浙江湖州金蓋山等處,都是空跑,並無結果.我想,這樣的尋訪,白費光陰,還不如自己看書研究,因此遂下決心閱覽《道藏》(以上皆是清朝光緒宣統時代,以後即民國時代). 三十二歲至三十五歲,《道藏》全書,遍中國不過七部,都在各省有名的道觀內,如瀋陽太清宮,北京白雲觀,南陽玄妙觀,武昌長春觀,成都二仙庵,上海白雲觀,各有此書一部(其餘一部或在看陜西省某道觀內).民國初年,姊夫喬種珊在上海行醫,他勸我還來上海與他同住,因此有機會於壬子,癸丑,甲寅這三年,長久在上海老西門外白雲觀閱覽《道藏》,此書共計五千四百八十卷,是明朝正統年間刊版,流傳到今約五百餘年,向來沒有人把這部書看完過,只有我一人費了三年光陰,從頭到尾,看過一遍.此後即無人再看,放在藏經樓上六個大櫥中,封鎖三十七年之久,書多黴爛破損,前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撥款一千幾百萬元,僱工將全部《道藏》修補完整,移交上海文化機關保管,不在白雲觀內.《道藏》看完後,我又想研究佛學,乙卯年,在杭州城外海潮寺佛教所辦的華嚴大學住過一時期.乙卯秋季,又往北京尋訪專門做修養功夫的人,惜無所遇,遂暫住北京(我離開家庭之後,在外面旅行的費用,是姊夫喬種珊接濟,他身體也壞,希望我尋訪得有效的方法,轉教給他). 三十六歲至五十五歲(丙辰至乙亥),丙辰年秋季,由北京回上海,與妻吳彝珠同居.她此時已不在醫院服務,自設診所於上海民國路,執行醫師業務,我幫她照顧一切瑣事,有空閒時,即閱覽各種書籍.這二十年,生活安定,尚能容許我多研究學術,每天看兩三卷書,並不困難,所看的書,大半和修養有關,同時亦兼看文學,史學,哲學,醫學,佛學等書(書的來源,或自己購買,或向人家借看,或到圖書館閱覽).二十年前所看的書,實在不少,我妻常笑我是書呆子.我因為上海環境太壞,若不把精神寄託在書上,就難免受到外界誘惑,動搖自己的身心,所以看書也算是我修養之一法.有些時候,看書仍不能制伏妄念,就出門遊歷,住到山裡去,庚申年住九江廬山,甲子年住北京西山,其餘蘇浙皖三省名山,或久住,或暫住,所以住山也算是我的修養法,能夠安定身心.

專家來說說南懷瑾此人,見識還是有的,唯一不喜的是,有點崇佛抑道,有點江湖氣。其作包含三教九流,比較龐雜,多好奇異,偶有真知灼見,想來老來成精的緣故。其號稱閱遍佛道二藏,從著作中倒沒體現出來,令人疑惑。觀近代以來,閱遍佛道二藏的,公開的有南懷瑾與陳攖寧二人,與陳攖寧對比,還是有差距。圓頓子著作,技高一籌,化經典於無形之中,留意之處皆學問,當然,得看過道藏才品的出來,況文筆立論,皆有可觀,有理有據,快意恩仇。惜其大業未盡,早返玉京,令人扼腕,雖得享高壽,但距仙何遠。而南懷瑾其修持以禪密為主,據說得了密宗真傳。其文字,老到圓滑,深諳世事,雖有包裝炒作嫌疑,但長袖善舞,終為福壽雙全之人。而國學大師,殊為不妥,雜學大師,較為恰當。陳南二人,一人為仙學鉅子,一人為雜學大匠,故,於佛道二教來說,做人當學南懷瑾,學識當如陳攖寧!”


青海三農之家


南懷瑾大善知識的水平,不是一般凡夫所能評價,要評價他自已先要明心見性。自已未開悟,卻以大師自居,學術界那些所謂"師大"們,只有花拳繡腿,沒有真知實證,口若懸河有什么用,如上海某一大知名教授,說什麼觀世音這個名字是翻譯錯誤,音只有聞,不能觀,卻不知菩薩能六根互用,不懂佛法的人大談佛法,不懂禪的人卻大淡禪,更有甚者,竟稱臺灣曾教授為"天人師",試問曾教授當得起"天人師"這個稱號嗎?這可是佛的十大聖號之一。打著傳統國學的名號,幹著沽名鉤譽的事,這就是學術界。南師的著作,大都是講課記錄,本人沒當過老師,但知道老師在講課時應照顧全面,學生水平有參差,故老師會全面照顧,故內容多有重複,有時還會引用俗語。有看法當然可以公開討論,但把無知當無畏,甚至故意抹黑,以其一點,攻擊全部,這就不是學術討論,而是菜市場了。本人講話對事不對人。我們期盼當今之世,真正的大師能應世,為指路明燈,為人天耳眼,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南師,當代最偉大思想家,當之無愧。天地為證,日月可監,今人不能評斷,可藏之名山,留給後世,相信歷史自有公斷。


葉無思


曾經有朋友看到網上對南先生的質疑也曾就此問題問過我,我回答說,南先生當年閉關讀《金剛經》,曾一夜就其三十二品寫了三十二首詩,且不說這些詩意境尚佳,單就其效率而言,讓那些噴子們試試,即可知其水平。 我還是以先生對我的影響來進一步闡明觀點吧。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去圖書館借了一本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我們整個辦公室的人都看了這本書,而且其中的一個還專門做了個視頻節目向整個單位介紹它。可是,恐怕誰也沒想到,這本書對其他同事的影響是一時的,對我,卻是一世。

首先,南先生在開篇所講的對於迷信的態度就深深吸引了我——原來,看問題竟然可以有這樣的角度:不透徹理解就妄自非議這本身就是迷信!然哉?然也!

南先生對中國三家文化主流的比喻也很生動:儒家像糧食店,道家像藥店,而釋家就像百貨店,各有千秋,各有特色,缺一不可。

最妙的是先生“以經解經”的解讀方法和《論語》是一篇有著內在聯繫的大文章的觀點也讓我有著高度的認同,隨著先生的解讀,各種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紛紜而至,各種詩詞名句信手拈來,使我如墜龍王寶殿,眼花繚亂,欲罷不能。以經解經也成了我以後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並一直陪伴著我。那時候,我寫下了一句“一遇南師蓋便傾”來表達我的仰慕之情。

我買下了市面上能見到的所有跟南懷瑾老師有關的書籍,金針渡我,徜徉其中,不覺已十又五載矣!

期間我又是在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中午,後來自認為是我做的最正確的事情,將這本書借給了閒來無事,想讀讀書消遣的我的新領導,結果十分鐘以後,他從辦公室出來,拍案而呼:這才是教授,這才是學問!並問我:這本書你讀了幾遍?我說讀了三遍,他說著遠遠不夠,我們要讀三十遍才行!於是他讓我也替他買了所有能見到的南先生的書。更沒想到在後來他創業的時候仍對此念念不忘,約我一起在企業嘗試傳統文化的傳播,自此,我一生的志業就此奠定,一本書的緣分,竟然成為我一生的志業發端。時也?命也?不管怎樣,我現在仍然以此書相伴,《論語別裁》,我最重要的所見!


王德軍的家國情懷


送你一句話: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不管南懷瑾先生的水平如何,比你高那是肯定的!既然人家學問、見識、水平比你高,那你要不要認真地學習?如果你不學,那人家的水平高低如何對你來說有啥意義?

所以,一定要靜下心來,把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認認真真整本書給啃下來,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還是佛家,自己去讀,去深入瞭解,自己才能對南老的境界有自己的體悟和判斷!

就好比一條河,鴨子說水淺,松鼠說水深,那為何不自己下水一試呢?


大道之光


南懷瑾怎麼樣?我讀過他幾本書,不是很全面,但是我能感覺到他如何?

首先,南懷瑾年少時,算家境不錯,所以他可以有資本讀比較多的書,他也學了很多很雜的東西。所以他可以講,瞭解了很多。他能把他所見所聽,說給後人知道,這也可以說彌補了社會上發展過程中,很多事物的缺失。大家不知道,我們很多東西,先不管好壞,起碼沒有他傳播開來,就不會有人知道了。不可否認,也有些老人知道,但人家傳播不開,最多就是講給身邊的人聽到。所以,僅憑這點,他也算有一定的功勞了。

南懷瑾,青年時期,接觸了佛教,甚至閉關學習過,所以他對於佛教的認識,也算有一定的程度,至於達到什麼程度,我不敢判斷。但在這方面,他所講出來很多的東西,也值得大家學習探討。所以,他對於佛教,也是有極大貢獻的。雖然他只是居士身在說法。

南懷瑾,也接觸過道家,所以也對道家有一定的瞭解,他因為也是讀書人,那麼很多問題,他未必會迷信,總會想得到一個所以然。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積累了很多見解,而且可能很多還是屬於比較正確的。因此,他對於道教,也有一定的貢獻。

關於諸子百家,不用否定,他依然有學習接觸,並且善於思考。因此,很多講出來的東西,也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個人,能知道那麼多東西,並且有那份心去傳播,就是值得讚揚的。

不可否認,或許他有些東西,講出來的,也未必準確。可是我們怎麼能去要求一個人無所不能呢?而且人家,也沒說他一定對,是吧?只是說出來給大家參考學習,而已。

我所看到他的一點書吧,我覺得他只是在提供一個學習的方法,只是做一些引導。除此之外,他的弦外之音,都是要個人學習個人再去深入研究的。

我曾聽到他說,他也時間有限,所以他不可能做很深的研究。很多的東西,需要眾人努力,非他一人之功。

學術界,不是很待見他,這個可能因為他說的比較多與宗教有關吧,也認為他是雜家,不是正統的仔細去研究。說他博學可以,說他精通,則未必。這大概就是學術界不待見的原因了。

不過,我在此說一句,很多學術界的人,有某些問題研究不進去,未必真瞭解,很可能還是參考他說的,才能明白的啦。他說的很多東西道理,學術界裡的人,都一直不知道呢。

至於陳攖寧,雖然與我同姓,不過我確實不認識他,我就不評價了。


命理師陳一宏


陳攖寧被稱為為近幾百年最有可能修仙成功的人,現代修仙的第一人,他的徒弟徒孫應該大部分都還健在,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索,當時陳攖寧被認為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可能存在修仙,那麼最有可能成功的就是陳攖寧,當然最後還是失敗了,他是近現代道教領袖人物,威望很高,參與了新中國道家協會的建立,六幾年去世,距離我們已經有些時候了,所以我們很少聽說這個人,也不瞭解其著作,是有緣由的。

南懷瑾先生12年離世,最後的幾年是在太湖,主辦了太湖大學堂,名噪一時,現在去書店也能看到各種版本的南懷瑾著作,現代人都是經過九年義務教育培育出來的,天性裡對所謂的四書五經不感冒,認為是糟粕,偶有了解也是書本上的節段選篇,往往書本又帶走批判性的總結,使得我等對此不以為然,以為是過時不通實務的東西。至於佛道兩家,更是以為就是宗教上迷惑人的東西,畢竟我們目前是一個無神論的國家。

我讀南師書不多,唯有《論語別裁》《莊子楠樺》《維摩詰的花雨滿天》《老子他說》《金剛經講什麼》等幾本,恰好包括了儒釋道三家的主要經典,這幾本書與其說是正經的著作,倒不如說是一個老人家侃侃而談和你說什麼是他理解的經典,因為本身這書也是他在講學時的錄音整理而成。

本人才智庸惰,不敢評價南師其人,但個人讀其書,多有所得,剛才列舉的幾本書也經常拿出來翻一翻,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悟,當然這與書本身就是幾家經典有關,不敢說都是南師的功勞。剛好不才正在抽空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也是所得匪淺,暫時將二人進行比較,馮先生肯定是不庸質疑的學術大家,與之相比,南師的書不過是私下裡的雜談,馮先生是系統性的將先哲的哲學思想進行歸納總結,從中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且一本書講訴了大部分學說流派的主要觀點,這是很明顯的學術著作。南師的書,多半是在與眾人講學某本經典時的錄音彙總,所以南師的書裡主要是對經典的重新認識與整理,講解的過程中當然也會穿插儒釋道三家不同的觀點及同意不同說法的觀點,猶如一個長者面對面告訴你他的體會心得。二者的最大不同就是,馮先生的書是可以課堂上做教材的,怎麼講各有講師發揮,你可以按著書上的內容照本宣科,也可以穿插自己的理解與認知,南師的書呢,已經是一本具體的講義了,容不得別人再次發揮,這就是他的觀點。

總得來說,馮友蘭先生肯定是學術大家,南懷瑾先生則是民間講學派,你跟著馮先生的道路走下去,是可以做碩士做博士的,跟著南師走下去,最多懂得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由於南師並沒有系統的整理,都是些講學的雜談,所以學術界是看不上南師的,而南師做為在家人,又多講述佛道兩家的經典,雖說有眾多宗教界的好友,但也因此有些不同的爭議,南師的書學術性不夠,宗教屆又覺得他的說法偏向科學,且並沒有哪一方的偏向,自然也不會或許推崇。南師自己也說過,歷代講學的大家不知有多少,他不敢說自己可以獨成一派,只是帶領願意聽他講學的眾人在一起談一談這些經典,所以才有了《莊子楠樺》如喃喃自語,《老子他說》他人的說法,這樣的書名。

我初讀南師的書的時候,以為自己看到了一座高山,儒釋道無所不通,十分推崇敬仰,動不動就向身邊的人推薦,這麼幾年下來,卻實在沒有一人聽我介紹去讀南師的書的,也是尷尬的很!數年後,隨著經歷的增長,以及多讀了三五本書,覺得南師亦不過如此,不過就是一個跟隨了時代的需要,符合了經濟增長之後,人們對自我認識的需求以及傳統文化的重新認知,被推上了神壇的老人,到如近幾次三番重讀南師的書,又覺得南師能秉承自己的觀點,在儒釋道三家裡不偏不倚的給我們講解經典,而中間穿插的認知,又必須是一個老人一生的經歷,有這樣廣度的認知,有這樣的經歷,才有了最後的南師,十分不易,不管南師稱不稱得上是一代國學大師,其實也無所謂了,國內大師名號那麼多,南師對於我們這一代或者可能之後讀他書的人,都是當之無愧的師長,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尊稱其為南師的原因。

南懷瑾先生的書,是很好的瞭解經典的入門讀物,生動有趣,摻雜了歷史人物的史實或者傳說,以經注經,如果不是對經文了如指掌,深入透徹的領悟,做不到這樣信手拈來,其水平可知一般,當世學者又有幾人能儒釋道三家融匯貫通,把經典說的如此引人入勝。南師本人活了八十多歲,想必一切也看淡了,不會理會別人對他的學術上的評價,按其所說,開始也就是有人請他講學,但現場聽眾有限,眾人慾參與而不可得,後來就問詢他的意見能不能把講學錄音整理出來出版成書籍,結果就一直熱銷到現在。南師本人想必被人稱為國學大師,亦是心有惴惴焉。











藏山42537127



私以為應當在南懷瑾後面加一先生,以彰顯對南懷瑾先生的尊重。

看過南懷瑾先生的《易經系傳別講》、《論語別裁》還有《妙法蓮華經淺談》(好像是這個書名,因時間久遠,記的已經不甚清楚。)

著書立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注重詞語的堆砌,比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屈原的《九章》、《天問》、《離騷》,楚辭流傳,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得益於這些辭賦的詞句優美,這種做法有一定的好處,但是有時候也起到了以辭害意的反作用。



比如唐朝後期,詩人們一味地追求奇怪之句,讓人讀來雲裡霧裡。更像是一種作者的自娛自樂,可以總結為詰詘聱牙,以李賀為代表。

還有一種的弊病在於辭賦的本意是為了勸戒別人勤儉,但是因為辭賦中對於富裕生活描述的太美,本是去告誡,反而助長了奢侈之風。

現當代有朦朧詩派,大多也是詩人只有自己一個讀者。


第二種就是用最簡單最平常的詞語來描述本意,在這一方面,南懷瑾先生算得上是一位大師。季羨林先生也算得上是一位大師,南懷瑾先生用最平常的語言講解了《易經系傳》,在講解過程中需要平常,卻義理厚重,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但是人無完人,南懷瑾先生也有一定的缺點,比如在傳道過程中不能容忍與自己不同的意見的存在,否定出世的修行。

其實入世與出世,都是一種修行方式。比如有的人讀書時喜歡閉門家中坐,一柱閒信香。有的人喜歡坐看往來客,心念好文章。兩者看書的環境不一樣,但是無論是鬧市觀書還是靜室讀文,目的都是在於求知。


言有章


我一直都特別推崇南懷瑾先生,遇到了這種題就不請自來了。要說南懷瑾先生的水平怎麼樣,那我只能說他是一個真正的大師。

南懷瑾先生1918年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2012年9月29日下午四時,南懷瑾先生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他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詩人,著名國學大師。



我第一次與南懷瑾先生思想交流是先生的《易經雜說》這本書中,那時候我還是高二,書也是和學校老師借的。當時我剛看到這本書時就愛上了他,書很小一本,看起來樸實無華,但是翻開書後卻達到了真正的愛不釋手。我們每天上課,中午回到宿舍後,我會把書拿出來,看上半個小時,細細揣摩後才心滿意足的睡去。書中的思想我在每天一點點的吸收,而我對南先生的敬佩之情也在與日俱增。當時的我並沒有對書的作者感興趣,只是對書感興趣,甚至我都沒有刻意的去了解了一下南懷瑾這個人。



但是,突然某天我的一個同學和我聊起了南先生圓寂後竟然有舍利子留下。當時聽到這個消息的我大驚,對就是大驚這個詞。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現代竟然有人能留下舍利子這種傳說中的東西。就是這個時候我開始深入瞭解了南先生。發現南先生不僅有《易經雜說》這本書,還有《老子他說》,《論語別裁》啊這些書,還有一些是對佛經的解釋。當我看過這些書後,我對南先生佩服的更是五體投地了。


所以,當我看到關於南懷瑾先生的一些問題都會答一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