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熊市離結束還有多遠?歷史數據早已給了答案!

鑑於很多東西已經不能“妄議”,今天就摘點純技術性的數據對比,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發吧。

最近在微信公號“資管網”上看到一篇名為《熊市離結束還有多遠?歷次底部數據比較》的文章,用非常詳實豐富的歷史數據比較,對自2000年來至今的4輪熊市及牛熊起承轉合的規律做了一些挖掘、總結。

雖有其侷限性(沒有充分動態地分析每次熊市面臨的不同的外部政策環境),但勝在數據詳實客觀,具有較高的技術派參照性,對於當前股市的疲軟成因分析,對於目前的所謂第4輪熊市,是否已經見底的判斷,以及如何尋找借鑑因素突圍出當前的困境,具有很大借鑑意義

本文這裡就摘錄一點該文章中的核心觀點:

1

比較四次熊市,現在跌到位了嗎?

作者將2000年以來的A股劃分為經歷了四輪熊市階段,以上證指數為代表:

① 2001年06月14日,2245——2005年06月06日,998;

② 2007年10月16日,6124——2008年10月28日,1664;

③ 2009年08月04日,3487——2013年06月25日,1849;

④ 2015年06月12日,5178——2018年07月06日(至今),2691。

然後引申回到當前市場關切的核心:我們目前的這一輪熊市,是否已經見底?

本輪熊市離結束還有多遠?歷史數據早已給了答案!

文章認為,2000年以來的四次熊市,有三個方面的共性:

1、跌幅大,而且與之前的牛市漲幅大致對應。

998點之前的下跌歷時4年,累計跌幅56%;

1664點之前的下跌歷時1年,累計跌幅73%;

1849點之前的下跌歷時近5年,累計跌幅47%;

這次2691點之前的跌幅為48%,歷時3年。

從跌幅上來看,似乎接近跌於到位。

而且之前三次熊市的跌幅與之前牛市的漲幅是大致對應的

第一輪熊市56%的跌幅對應著之前牛市(1994-2001)近600%的漲幅;

第二輪熊市73%的跌幅對應著牛市(2005-2007)513%的漲幅;

第三輪熊市47%的跌幅對應著牛市(2008-2009)110%的漲幅。

值得注意的是,1994-2001年的牛市時間週期過長,而且界定複雜,市場一般認為其可比漲幅是低於2007年的,因此這樣的話,跌幅也能一一對應。

而目前這一輪熊市,跌幅是48%,對應(2013-2015)年牛市的漲幅是180%。如果和之前牛市漲幅相對應的話,整體跌幅依然是不夠的。

2、估值水平較低,但存在失真。

這四次熊市底部,市場整體PE分別為16.5、13.2、9.8、12.5倍,PB分別為1.6、2.0、1.3、1.4倍。其中今年7月的最新“底部”的估值水平分別是12.5倍的PE和1.4倍的PB,看起來也接近見底,這也是最近常喊的估值底。

但如果你看完整個牛市比較數據的話,可能就並一定認同估值見底說了——因為這幾輪牛市的估值頂部,市場整體的PE分別為66.3、55.0、29.9、23.0倍,而PB分別為5.5、7.0、3.8、2.8倍。

也就是說,同樣是幾次泡沫比較大、後續跌幅也比較大的牛市,但是頂部的PE和PB估值是在一路下滑的,而且2015年頂峰時,上證的PE也僅為23倍。

為什麼出現這種一路下滑?因為上證指數最近,摻了越來越多各種會壓低估值的東西——最典型的例子,目前A股近半的利潤來自於25家上市銀行,而這些銀行基本上都是上證綜指的成份股。

實際上,如果將參照指數換成深圳成指,就會發現2000年以來的PE BAND來看,離PE估值的絕對底部,仍有不小的距離(目前深證成指正好處在22.6X這個PE BAND的中樞附近)。

所以,不拿剔除金融地產的上證指數,就大咧咧談估值底,都是耍流氓。

3、換手率指標和破淨率顯示情緒仍未達到底部。

前三次的熊市大底時,市場情緒是很低迷的。998點、1664、1849點時的破淨公司數量分別為206個(佔比16%)、160個(佔比10%)、180個(佔比7.3%),而我自己測算版本的年化換手率分別為100%、123%、184%。

這一輪的(2015-2018)熊市,目前破淨公司數量為211個(佔比6%),年化換手率達到恐怖的268%,要知道,前幾輪牛市的年化換手率也僅為200-280%不等。

所以從換手率和破淨率指標來看,目前也未達到市場情緒的絕對低谷。

不過,這個數據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是幾輪股災的殺傷力巨大、去槓桿帶來的波動性、中間還參雜了2017年白馬股的結構性牛市;

另一方面,本身2013-2015年牛市,就是槓桿牛帶來的交易量巨幅放大,當時的上證綜指的年化換手率達到390%,創業板指則更為恐怖。

所以,未來一段時間,如果能看到換手率繼續回落至200%附近,可能情緒上的指標也就徹底到位了,它還暗示著,去槓桿已經基本結束。

從上面的歷史熊市底部比較來看,可以大致認為,市場目前接近底部區間了,但是斷言目前就是絕對的底部區間,依然為時尚早。而從走出熊市的驅動因素來看,也需要更多的跡象印證。

2

熊市的原因都是有內外共性的,這回也不例外

但是有三點值得重視的是:

文章並認為,2000年以來的這四次熊市,除了估值泡沫化的原因以外,主導原因都在於基本面階段性惡化。

A、2005年的998點。原因在於2003-2004年宏微觀基本面好轉,經濟有過熱苗頭,2004年4月鐵本事件標誌著宏觀調控政策趨緊,10月央行加息,全部A股淨利潤增速從2004年的26%降至2005的-5.7%。加上證監會在2005年4月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引發了市場恐慌,上證綜指最終跌破千點大關。

B、2008年1664點熊市的背景更是眾所周知。

C、2013年1849點出現的背景是,宏觀經濟下臺階,GDP增速由2012年的8.1%降至2014Q2的7.5%,疊加2013年6月份的“錢荒”事件。

D、2018年的2691點,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持續多輪的去槓桿政策、熔斷新規、宏觀經濟回落、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反覆等等。

當然,並不是每一輪走出熊市底部,都需要經濟基本面和企業盈利的大幅好轉,比如2013年的熊市底部以及2015年的牛市,就和企業盈利和經濟基本面並無太大關係。

但是每一輪走出市場底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者至少有一項出現拐點,這個是毫無疑問的—

2005年是股權分置試點持續推進以及貨幣寬鬆;2008年是四萬億的強刺激;2013年是流動性的大幅寬鬆;即使目前為主,驅動A股情緒回暖的,依然是貨幣政策的微調。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前市場底確實越來越近了,逼近,至少目前的財策和幣策算是迎來了拐點的。

3

市場糾偏已到熊市後半場,但政策還在“裝睡”!

觀察2015-2018年這一輪熊市,有一個普遍規律是:這5輪股災,都和宏觀、政策、外圍環境具備緊密的聯繫:

第一輪股災是去傘形信託、配資等各類槓桿;

第二輪股災則是819匯改疊加槓桿的繼續出清;

第三輪則是熔斷政策;

第四輪股災是美股大跌+中美貿易戰開打;

第五輪則是貿易戰繼續發酵+宏觀經濟數據回落。

本輪熊市離結束還有多遠?歷史數據早已給了答案!

更有意思的是:五輪股改中,在政策扭曲之後,最終市場的糾偏,還是發揮作用了!

在此之前的A股,當時迎來了2012年底開始、長達3年的結構性牛市,成長股投資深入人心。由於宏觀經濟整體的平淡,無數人追求“自下而上”,尋找超越經濟週期的優質成長股,大家都紛紛淡化了“自上而下”投資邏輯的作用。

宏觀無用論,深挖主題和概念,只關注個股的基本面,是當時的一大共識。

但事實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投資框架,並非完全對立的。在2016-2017年,經歷了過度追求主題、概念,重視“自下而上”投資邏輯的成長股狂歡後,A股重新開始強調“自上而下”投資框架的重要性,周金濤的“朱格拉週期”被一再提起,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爭論也不時進行。這就反應市場的一種自然糾偏過程。

從這種糾偏看,目前已經接近“熊市後半場”了,但是依然會持續一段時間,畢竟熊市如果想走出底部,需要投資者對於政策層面、以及宏觀經濟方面的細節,有一定的認知和理解。

但是,可能也就是最讓人失望的是,目前A股本身的制度建設與股民的期望,似乎是背道而馳的!而且外部的形勢也是空前複雜於此前幾輪熊市的。所以,雖然從歷史規律來看,本輪熊市“似乎接近後半場”。但至少目前根本還看不到轉折的希望點在哪裡!

本輪熊市離結束還有多遠?歷史數據早已給了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