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民国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黄湾村发生了一件大事,空前绝后的大事。村人赵仁泉办丧事,殡头大得出奇。

旧年发丧人,殡头有大有小,大小依“杠”而论。那时出殡棺木用人抬,多少人抬即多少杠。当然,殡头越大用的杠越多,用得人越多越光彩。但是,帝王时代什么人家,用多少杠,都有严格规定,不可超过,超了称僭越,要受王法制裁。按照王法皇帝出殡用一百二十八杠;皇后、王爷出殡降一倍,用六十四杠;朝里大员、地方长官用四十八杠或三十二杠;平民百姓也就是八或十六杠,顶多二十四杠。赵仁泉发丧奶奶却用了六十四杠。也就是说农村老太太享受了皇后国母的待遇,享受了与慈禧同等的待遇。六十四杠的大殡头在民间使用全国罕见。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说来这事儿有个来头,咱得从头说起:清朝年间北京城里有十大杠房,专供王侯家选用。开杠房是暴利,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若遇上皇后或王爷去世,杠房可着劲儿的要,要多少给多少。宣统退位后,王侯大臣们失去了爵位、俸禄,办丧事的规模也就大打折扣,杠房业一时萧条。特别是六十四的大杠没人用得起了,杠房业前景黯淡,十家大杠房都急着低价转让,由于没了用场,京城没人想要。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那时新安县有位周先生在京城开绸缎庄,经常与皇宫打交道,从杠房业的萧条中看出了一线商机。他认为六十四杠京城没人用了,但是,由于没了皇权限制,平民百姓谁都可以用了,乡村土豪财主们有钱,或许有人家用,说不定能赚了大钱。于是,他以低廉的价钱买回了六十四杠及配套的全副执事仪仗。就这样六十四杠从京城传到了民间。周家起名“平益大”杠房。仅有杠不行,还需要制罩片,周老先生雄心勃勃,要强心胜,不惜花重金打造精品。六十四杠的罩片较大,需要特制。因而特制了宽幅织机,织成二十四块宽幅绣布。托人请皇宫画师画来二十四孝图,又从苏州请来八名高级绣工,历时一年多才绣成了六套罩片(每套四片共二十四片)。各色丝线用了200多斤,金丝线用了50多斤,可见这罩片有多么珍贵。那时周家人心里也没底,能用得起六十四杠的可不是一般的主儿,说不定等上三年五年不开张。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民国十七年赵仁泉担任国民革命军十五师师长,时正值北伐时期,可谓位高权重。恰巧那年奶奶去世,赵仁泉很孝顺,深感奶奶的大恩大德,决定花费一万块银元为老人家办这场丧事。一万块银元是什么概念?举两个例子,民国初年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每月仅挣七块半银元,一万块银元相当于十个知识分子十年的工资。再举个例子就更了不起了。那时一个农民扛一年长活也就挣十几块银元。一万块银元可雇一百个农民打十年长工。我的个天!那是个天文数字。当时黄湾村几位“劳忙”的总理被这个数吓住了,不知道这一万块该怎么花,深怕花不进去误了事,因而一口辞了这事。赵家只得另聘总理,遍访全县各村办事干练的总理,最后选聘了道务村一位大总理,还有县城二铺村的总理唐万才先生。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那时杠房业有个规矩,叫“亮罩”,即不管事主邀请不邀请都赶去亮罩,行话叫“打对作”。用现在的话说叫同行“竞争”,或者叫“展销”、“竞销”。事主通过对比,哪家的好用哪家的。“平益大”杠房得知消息较晚,赶到黄湾时,雄县、新城、霸县的几家大杠房早到了,各自亮出了自家的罩片,当然那都是上品,稍差点的也不敢来呀。那已是琳琅满目,争奇斗艳,一份赛一份好。“平益大”一亮罩,人们都惊呆了:红、黄、黑、白、蓝、绿六套,二十四幅罩片光彩照人,灿烂夺目,尤其是内容,绣的是二十四孝,每幅罩片一个故事,人物绣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周边的流云火焰,底端的海水江牙似乎在动,金丝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平添了几分雍容华贵。唉!真是无以伦比的绝妙绣品。那几家杠房看了自叹不如,自动撤走了。接下来消息迅速传遍了十里八乡,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拥拥挤挤,人人赞不决口,都说大开了眼界。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赵家选中了“平益大”大概有俩原因,一是用六十四杠让老太太享受皇后国母的待遇,二是那二十四孝的罩片不仅工艺好,而且内容贴切,为老人办丧事是最后一次尽孝嘛!至于租赁钱双方都没透露,不过杠房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置买杠房所有用品的钱,基本上都由用头水儿的出。二水儿的价钱就大大打折了。估计周家所有的投资这一次都收回了。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这一万块大洋怎么花,也让总理们颇费了一番心思,钱既要花的是地方,还不能枉花浪费。先是处处提高了规格,请名班子邀名角儿,唱戏唱对台戏,街上搭出几十米长棚及三道彩门,一律用新苇席,街两旁树上用白绫子扎花挂个满树,席面规格也大大提高,每天八八的荤席。各项支出打足后还有剩余。俩总理找到了赵仁泉建议:你家办事唱大戏,乡亲们家家都得接亲戚来听戏,来了亲戚都得吃白面,你给乡亲们送点白面才好。赵仁泉慷慨应允。于是派了大马车拉着洋白面(那时人们称进口面粉为洋白面)沿街发送。从西头儿到东头儿一家一袋,有的人家要了两袋。全村家家接亲戚来听戏看热闹。黄湾村着实热闹了几天。这个建议、举措也为赵仁泉赢得了一个好名声。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赵家丧事办得大,吊唁的客人规格也高。都是河北、山东两省乃至中央军、政两界的要员,这在乡间是少有的,最抢眼的是蒋介石和宋美玲派专人送来了吊唁挽帐,这更罕见了。来的客人们地位高,接待规格也得上讲究,不能露怯,总理们也提前想到了这点,那些军政大员哪点倘若招待不周,就给主家惹麻烦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因此特意安排唐万才老先生专门负责大客棚招待。又特别邀请了赵仁泉的老师高元凯作顾问。高元凯,字孝臣,小谢村人,拔贡出身,清末曾担任雄县第一帮审(相当于副县长),民国曾任涿州专员,也曾参与编撰《雄县新志》,是雄县的大文豪,当然熟悉官场礼仪,有其指导自然不至于落场。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出殡那天十里八乡的人都来黄湾看热闹,都想看看六十四的大殡怎么出。黄湾村里村外人山人海,拥挤不动。平益大杠房来了约二百号人。杠夫六十四人,预先都经过多次演练,杠头儿叫“打响尺”的,手拿两块板儿,用击打声指挥。六十四人抬起、落地、迈步必须整齐划一,杠上放一碗水,水不能溢出。讲究抬起如飘絮,落地似棉花。打执事仪仗的就有上百人,回避肃静牌开道、对龙棍紧随,旌旗伞盖遮天蔽日,金瓜斧钺朝天蹬对对成双,那可叫威风凛凛。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这是农村第一次六十四杠出大殡,遇到了新问题,街上挤满了人,前头仪仗队根本没法前进。或许有人说京城比乡村人还多呢,怎么能走?这可不同,京城六十四的大杠出殡时,肃静回避牌就管用,凡大声喧哗,不知避让者,仪仗队中有龙棍打死勿论。民间出殡就不同了,老百姓不懂,不躲避,不让道,你怎么办,真打死人也不行啊。杠房自有办法。两个棒小伙拉来两个“打道鬼”。打道鬼是木头作成的机械人,高一丈二,手举两条大棍,呲牙咧嘴,面目狰狞,下边有轮子,轮子转动,拨动“鬼”手中的大棍前后左右扑打。两个打道鬼一左一右,大棍打得“啪”“啪”山响,那声音很吓人,吓得人群迅速后退,打道鬼趁势前进,很快闪出了一条道。仪仗队、孝子队伍、大杠跟着前行。走一段摆回路祭,“响尺”一响,大杠落地,孝子们下跪,重新换一套罩片。后头专有五人担着五副挑子,每人挑一套罩片,每走一段换一套。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由于看热闹的人特别多,谁都想挤到跟前仔细看,所以每走一段就挤得走不动了,打道鬼都不管事了。杠房还有办法早有准备,一个人背着捎马子,里头装着零钱,跟在大杠后头,顺手撒几把钱,人们蜂拥过去抢钱,大杠趁势前进。

咱开头说这家大殡头空前绝后,并不为过。六十四的大杠出殡在农村的确是头一回,全国农村是第一次。所以说“空前”。说绝后似乎不恰当,因为后来还有几家也用了六十四杠。龙湾孙连仲家,安新陈调元家,高阳商会会长家,但是待他们再用就不是头水了,说绝后也不为过。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最后说说那二十四孝的罩片,那真是堪称国宝级的绣品。可惜命运多舛,仅用了上述几家,接着抗日战争爆发,解放战争开始,兵荒马乱没人敢用。建国后提倡丧事俭办,没人用,好容易保存到文革期间,提倡“破四旧”,周家不敢再保留,又不敢公开销毁,每天傍晚用剪刀剪下一块,塞进灶塘烧掉,直烧了多日才烧完。可惜呀!可惜!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注:赵仁泉 黄湾村人,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旅长、山东鲁北民团总指挥、涿、良、宛、固清剿办事处主任等职。北平解放时随傅作义投诚起义。1950年被错杀。1987年平反。

「史海沉钩」雄安民间最大殡头,场面惊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