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十的缺點有哪些?

小闇昧


殲10,作為鴨式氣動佈局的戰鬥機,是僅次於殲20的項目,為成飛軍工的傑作,其正式服役空軍之後,有了與國外高性能戰鬥機一較高下的可能,在殲20未服役前,成了祖國藍天的有力保護傘。

但由於研發年代的侷限,以及受制於國內航空發動機,殲10戰鬥機採用了單發動機,在處置空中應急險情時,就不如雙發動機靈活了,算是殲10的小小缺點了。

駐東部海軍航空兵某部,曾發生了數次起飛或降落階段與海鳥相撞,險些釀成重大航空事故,導致海航再也不敢採購單發的殲10戰鬥機了。

機內燃油油總量尚不足3噸,導致殲10航程短的弊端,執行戰鬥任務時,基本上都需要攜帶副油箱,相應地就減少了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的數量,影響了戰機性能的發揮,所以燃油少、航程短,是殲10戰鬥機最大的缺點。

網上所謂殲10最大航程3900公里,那是轉場航程,即從甲機場,直接飛到乙機場,而且是在攜帶3個副油箱,無任何武器掛載的情況下,包括航炮炮彈都不帶,這樣的最大航程,其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更無作戰意義。

攜帶航炮炮彈、空空導彈、航空炸彈時,且要保留飛回機場的燃油,那麼殲10的最大航程和作戰半徑,又是多少呢?作為軍迷都可以想象的,這點軍事常識相信大都有的,事實上殲10比短腿的殲7包括殲8作戰滯空時間長不了多少。

殲10平常執行正常的海空巡邏任務,都必須攜帶2個大油箱1個小油箱,2大1小3個油箱竟然成了殲10起飛起碼的標配,燃油少必然導致航程短,空戰時間短,這是殲10最大的弊端。

由於殲10過分強調空戰,導致其多功能作戰能力非常差,早期型號就是空優戰鬥機,基本上無對地作戰能力,後因部隊要求才開發出了兼具對地攻擊的殲10C等型號。

早期型號的殲10戰鬥機,配備了脈衝多譜勒雷達,探測距離僅100餘公里、探測精度也有限,只能同時應對2個目標,雷達是國內軍工的弱項,與國外高性能戰鬥機有相當大的差距,也算是殲10戰鬥機的一個缺點,當然後期型號的火控雷達就有所改進,拉近了和發達國軍空軍的距離。

由於戰時,殲10起碼得掛載3個油箱,就只能掛載2枚中程導彈、2枚近距格鬥導彈,所以儘管有11個外掛架,但機腹下的那4個掛架,距離都很近,又不是重載掛架,每個掛架只能外掛250公斤航彈。

殲10機體輕,燃油少的最大缺陷,又導致殲10空戰包括對地攻擊所攜帶的彈藥數量減少,影響到了戰機性能的充分發揮。


國平軍史


按照現在的角度來說,殲-10戰機確實存在著很多的缺點。其實我們不能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待殲-10戰機,畢竟殲-10戰機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設計產物,其思想同樣植根於當時的環境和條件。那麼對於我國航空工業追趕世界先進發達國家,殲10戰機起到了重要的產業升級和推動作用。自然為了殲10的成功,也暴露出來一些缺點。



一,殲-10戰機的氣動設計總體相對於當時還算可以,但是談不上先進。而且在翼身融合方面還是做的並不算太好。殲-10戰鬥機的腹部進氣道,在結構強度上,和氣動設計上沒有考慮太多的空氣阻力,導致近期到結構強度達不到標準,最後不得不用6根加強筋,得以支撐。


二,在整體設計上相對保守,沒有嘗試進行翼尖掛架設計。而同時期的F-16戰機,蘇-27戰機都採用翼尖掛架,增加武器掛載數量。殲-10在翼尖設計這塊還是保留了我們以前的殲-7,殲-8的傳統。

不容多見的殲-10,蘇-27
,F-16戰機集合,注意翼尖設計

三,發動機是殲-10最大的詬病,也是嚴重拖累殲-10戰機性能發揮的重要原因。當然這個問題與我們的發動機設計和研製的落後有直接的關係。而我們不得不採用俄羅斯的AL-31F發動機,而俄羅斯的AL-31發動機是為蘇-27戰機而研製。




清一色的AL-31發動機

蘇聯時期明確要求AL-31發動機只能安裝在雙發戰鬥機上,因為其可靠性相對較差,並且只有900小時的發動機壽命。我們是唯一將這款發動機安裝在單發的殲-10上的,當然,我們也承受了一些殲-10戰機發生空中停車的事故,在這裡就不舉例子了。而殲-10戰機憑藉我們飛行員的高超技術和戰機優秀的滑翔性能,得以安全著陸。
2014年3月7日


的殲-10空中停車事故

四,殲-10戰鬥機作為一款中型戰鬥機,註定了腿短。而我們在設計的時候,最應該考慮的就是安裝空中加油裝置。如果在設計之初就有這方面的考慮,設計成可收放的加油裝置,何必再弄固定的裝置,既影響美觀,又影響氣動!

殲-10早期型號沒有固定加油裝置

五,至於電子系統方面,不用多說,殲-10戰機的整體水平還是低於世界同時的戰機。而且在電磁兼容方面做的也是考慮欠佳。這也導致我們的電子雷達等設備可靠性並不是特別的好,而這些問題都是殲10戰機在設計製造時留下來的問題。



所以,殲-10戰機作為一款中型戰鬥機不可能要求跟重型戰鬥機一樣。但是這些相對的問題也是殲-10戰鬥機不斷改進的問題。目前殲-10戰鬥機主要發展出來了殲-10A,殲-10S,殲-10B,殲-10C,殲-10D(實驗中)。目前殲-10C型是殲-10戰鬥機中最新,最成熟的改型。


在殲-10C型戰鬥機上,我們徹底解決了進氣道結構強度不足的問題,DSI進氣道的設計,反而增加了進氣效率,和隱身特性。電子雷達系統也已經升級為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電磁兼容這塊也相對較好。發動機領域也已經換裝上了為其研製的WS-10A發動機。整體發動機壽命提高到了1500小時。
上圖殲-10C下圖殲-10
B

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是,翼尖掛架設計,這個也沒必要改進了,複合掛架就可以解決了。再一個就是航程短的問題,目前是靠增加固定空中加油探頭的方式。未來能否加裝保形油箱還不得知。


網友設計的殲-10保形油箱

而且在面臨殲-20戰機已經開始服役,殲-16戰機大批量列裝的背景下,殲-10戰機的改進潛力還有多少,也是一個值得考量的問題。畢竟作為一款中型機,殲-10戰機已經為我們的國防做出來了突出的功效。也希望我們優秀的明星戰機能夠出口到國外,多多賺取附加值,這才是殲-10戰機最好成績!
圖片來源於網絡


謝謝大家的閱讀,以上是淡然小司的個人分析,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相互學習,也謝謝大家的轉發,點贊和關注!!!


淡然小司


殲-10開始制定任務目標的時代,是80年代初防空壓力山大的年代,那個時期圖-22M逆火的性能可以說完全視我國北方防空為無物,如同高懸於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之後到了90年代又是中美交惡,臺海危機,美軍數千架三代機如同大山一樣壓在胸口。所以殲-10設計定型的年代,就是制空性能壓倒一切,只要空軍能夠確保對方飛機不飛到頭上扔炸彈,陸軍就敢拼死對方,要啥自行車?

這就導致了殲-10內部油箱容量太小,航程太短。殲-10的內部油箱容量為2.9噸,減少內部油箱容量,可以減少空重和體積,空戰時可以更加敏捷。這種是典型的防空截擊機的思路,當年殲-6就是以這種思路,空戰推重比可以堆到0.93這一接近三代機的水平,因而當年喊出“殲六萬歲”的口號。但如果守勢空軍轉為攻勢空軍的話,這種設計就無疑束縛住自己的手腳。而且如果更換推力更大的發動機的話,還會繼續縮短航程和作戰半徑。

殲-10平時哪怕制空巡邏配置也是帶三個副油箱

內部油箱涉及到飛機整體配重和空中重心變化,修改難度非常大,一旦確立就很少修改。殲-10的老對手F-16,從早期空重6.7噸的F-16 A/B block 1 吃到空重9.3噸的 F-16 E/F block 60,內部油箱都是3.2噸,其使用保型油箱的方式來增加載油量,而殲-10的保型油箱一直沒有出現,不清楚具體原因。

另一個方面就是掛架和掛點數量的不足,三角翼飛機展弦比較小,佈置掛架要困難,而殲-10採用F-15的切尖三角翼方式,犧牲掉了兩個翼尖掛點,翼下掛點要比同級別的少兩個。但更主要的問題在於,腹部掛點的開發上。殲-10名義上有11個武器掛點,但是機腹部的4個武器掛點極少使用,只能用來掛載250公斤級炸彈。殲-10腹部的5個掛點位置太過接近,差不多可以用不用心來形容,只能用來掛載250公斤炸彈,極少使用。陣風腹部5個掛點,後兩個用來掛載自衛用的空空導彈,進氣口兩側(已用紅圈表示)的掛點用來掛載瞄準吊艙和偵察吊艙,掛點佈置和利用率很好。

歐洲颱風戰鬥機的腹部四周掛架採用半埋式掛架掛載中距空空導彈,解放其餘掛點,半埋式掛架對於氣動外形和阻力影響小,但半埋式發射導彈與常規發射的導彈並不通用,需要另外生產,比較影響後勤,因而我國一直沒有開發半埋式發射的空空導彈。

所以實際中殲-10真正有價值的掛點就7個,自衛用4個掛點(2枚中距彈,2枚近程格鬥彈),剩餘3個要在副油箱和對地攻擊彈藥上抉擇。所以遺憾的是,在殲-10系列在對地攻擊上,個人覺得差不多可以用已經放棄治療來形容

,殲-10B和殲-10C上都沒見到明顯的對地攻擊優化的改動。


五嶽掩赤城


要說殲-10的缺點,可是老多了,數也數不完的。

不過殲-10的缺點雖然多,但依舊不方案殲-10成為W君真正喜歡的10架戰鬥機之一。

殲-10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代戰鬥機,在研製過程中由於集合了當時設計師們的各種奇思妙想。既然是奇思妙想,那麼就會有一大部分是不靠譜的設計。

最明顯的設計不靠譜就是流傳已久的“棍爺”了。

很多江湖傳聞說殲-10的棍是為了加強進氣道和機身的結構製作的。其實不然,當時設計殲-10的時候為了提高機翼根部的氣流效率就在進氣道和機身交界的位置每側放了三根擾流杆(棍子的學名),記得還拿了一個科技創新獎呢。

但是後來實際發現這六根棍子實際上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在殲-10的後繼改型中就直接去掉了。

其次殲-10的各項性能實際上就是第三代輕型戰鬥機的基本性能。即便是後期改型的殲-10C也提升不多。原因在於當時在設計殲-10的時候我們自己也不清楚我們設計這架戰鬥機主要是幹什麼,當時只有設計一架全部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戰鬥機這樣的一個目標,說白了就是一個指導方針。卻沒有對這架戰鬥機的戰術需求和技術指標提出具體詳盡的需求。因此就造就了殲-10上一些性能是不足的另外一些性能卻過剩的現象。

得益於強大的發動機,殲-10的推重比達到了1以上,在第三代戰鬥機中殲-10的機動性可以排到了前三名之內,甚至機動性要強於“能量怪獸”F-16。但正是由於這臺發動機的大油耗,在航程上又只有600公里的實際作戰航程(區別於作戰半徑)。說的好聽的叫做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說不好聽的就是顧頭不顧腚了。

另外可靠性的確不行,裝備以來已經失事7次,可靠性的確不行,早期還有雨天飛行中漏水的現象。


不過!

殲-10的里程碑地位沒有任何國家的任何戰鬥機可以替代,如果沒有殲-10的積累那麼我們想推出J-20至少需要再加上15年的時間。為此殲-10卻真的功不可沒。雖然殲-20是W君最不喜歡的10架戰鬥機之首……但依舊要給殲-10記功的。


軍武數據庫


載彈量小,作戰半徑偏小。

J-10的研製開始與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空軍急需一種先進的截擊機,並且希望新型截擊機成本較低。正好20世紀80年代中國當時也接觸到了以色列的獅式。

按照J-10試飛員的說法,J-10確實受到了以色列獅式的影響。

實際上在J-10之前中國科研人員也有一次不成功的嘗試,就是J-9。

J-9的技術水平總體是接近四代機水平的,可惜當時國內技術實在太落後。

冷戰中的中國一直承受著蘇聯造成的巨大國防壓力,對於截擊機有相當迫切的需求。所以J-10一開始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多用途,基本就是按照截擊機的標準去設計的。但是J-10確實對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J-10是中國第一款勉強追上國際標準的戰鬥機。

在載彈量方面,J-10在攜帶3個副油箱保證1250km(使用DSI進氣道的J-10BC可以接近1500km作戰半徑)作戰半徑的情況下,僅能攜帶4枚中距空空導彈和2枚格鬥空空導彈。而對應美國的F-16,在攜帶3個副油箱的情況下可以攜帶6枚中距空空導彈和2枚格鬥空空導彈,並且作戰半徑能達到1800km的水平。

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J-10的氣動優化重心放在超音速段,亞音速巡航效率不及F-16。但是從空戰性能的角度看,J-10應該是和F-16吃胖的。因為J-10A的超音速飛行性能更好,在1.3M以上的表現比F-16更好,而更高的飛行速度意味著更遠的導彈射程。

而後來J-10BC換裝DSI進氣道很大一個原因也是為了提高亞音速飛行性能。也因為J-10的作戰半徑較小的問題,所以你能看到中國空軍裝備的J-11系列的數量要比J-10系列更多。因為考慮到中國地理位置,對作戰半徑大的重型機的需求更加迫切。

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講,J-10並不是很成功,但是這無所謂。成飛通過J-10的一系列技術積累,最終孕育出了對中國而言劃時代的J-20。


貞觀防務


航空專業人員為你解答:缺點不少,有的還很嚴重。

殲十是我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三代機,既然是第一次設計這麼先進的戰鬥機,沒有缺點那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當時受條件的制約和技術的落後,有一部分缺點還相當嚴重。

關於殲十的幾條嚴重的缺點

1,氣動設計和製造技術的落後,造成了殲10氣動性能嚴重落後。

沒有采用翼身融合技術,機翼是機翼,機身是機身,從正面看尤為明顯,還是沒有脫離二代機的設計思路。

第一次採用機腹進氣,進氣道卻設計的很不科學,方方正正的進氣道,基本沒有考慮外形對空氣阻力的影響。早期的殲10a甚至連強度都不過關直接加了6根加強筋。


f16的氣動明顯更勝一籌




2,設計理念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

依然採用機械操縱方式,空間佈置很不合理,可維護性太差。典型的特徵就是高高的脊背,什麼電纜都往裡塞,根本沒有考慮電磁兼容,所以經常出現一些稀奇古怪的故障。



3,開始時居然沒有考慮空中加油!

這種短腿小飛機,沒有空中加油,簡直是要命的。思路還停留在殲7那個時代,後來沒辦法,直接像殲8F那樣,加了一根不能收縮的加油杆,不僅有礙觀察,還影響飛機的氣動性能。



4,不可靠的發動機。

這也是殲10最大的隱患,殲10裝配的俄羅斯al31發動機可靠性實在是太差,俄羅斯從沒有想過把這種發動機用於單發飛機上。

俄羅斯的雙發戰機,飛行員必須掌握單發停車特情的處理,這都成了一種基本功,也可見這種發動機的可靠性實在是不行。雙發戰鬥機還有餘度,單發戰鬥機一旦空中停車就是致命的事故,殲十發生的許多起事故,十有八九是因為發動機的問題。迄今為止我們也不敢讓殲10出遠海,都是派雙發的殲11或者殲16上。

這個嚴重的問題也是我國發動機技術嚴重拖後腿造成的,但是無疑使殲10處於非常危險的處境!



殲10的重大意義在於使我國掌握了先進3代機的研製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就能製造出更優秀的三代機和四代機,隨著殲10c的出現,這些問題也在逐步解決。殲20更是從源頭上就是一款高起點的戰鬥機,沒有殲10的鋪墊,肯定不會有如此成果!

最新殲10c


胡侃軍事


既然問缺點,那麼在回答中有失偏頗的地方,還請看官們見諒,有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大致來說吧,有中/輕型戰鬥機普遍存在的一切缺點。

不可否認殲-10確實是一型相當先進的戰鬥機,作為我國首次自行研發的典型第三代戰術飛機,殲-10戰鬥機外形俊秀、工藝精湛、機動性好、航電系統先進,單純從空戰格鬥能力來說對抗典型的第三代中輕型戰鬥機目標諸如米格-29和F-16A並不落下風。但是,殲-10戰鬥機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

一是空重較大,殲-10戰鬥機的空重一直是一個謎,在未公開之前空重最樂觀的估計甚至低到了跟F-16A差不多的7.6噸,最悲觀的估計也不過9噸。公開之後,殲-10戰鬥機的空重雖然不算最悲觀,但是遠遠說不上樂觀:8.8噸左右。這意味著殲-10戰鬥機至少在機體結構、材料運用上不是非常出眾,更意味著殲-10戰鬥機在空戰中加上滑油、備品、機內燃油、武器裝備後,加力推重比只勉強超過1,這個關鍵性能數字在第三代戰鬥機行列中處於中下游的水平。

二是航程較短,殲-10戰鬥機的機內燃油量很小,大約只有2900千克,在不掛帶副油箱的情況下,航程只有大約2000千米。在掛載2個1200升與1個800升副油箱的情況下,航程勉強可以達到3500千米左右。而在掛載副油箱的情況下,殲-10戰鬥機的可用過載很低(具體有多低就不便透露了),基本不具備空戰能力。這就帶來了殲-10戰鬥機的第二個缺陷:作戰半徑小,在機內燃油的情況下只有500公里左右的可用作戰半徑,要達到10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就需要掛滿三個副油箱,還意味著在出航途中不能應對突發交戰。這一數字放在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中,又是僅次於米格-29基本型(9-12型)的一個相當難看的性能數值。

三是武器掛載量少。殲-10戰鬥機在研發之初是作為一型防空攔截戰鬥機來設計的,主要任務是承擔制空作戰並攔截敵軍戰術轟炸機、前線戰鬥機——換言之,作戰對象是蘇軍的米格-29與圖-22M3。它的可用掛載點雖然理論上有11個,但是其中3個重載掛點一般用來掛副油箱,4個機腹掛點則無法用來掛空對空導彈,一般能用來掛空對空武器的只有機翼下的4個掛點,雖然殲-10戰機具備使用複合掛架攜帶2近4中的能力,但是由於阻力系數較大,實戰中一般不採取此類掛帶。因此殲-10戰鬥機在實戰中一般只可以攜帶2中2近,火力的持續性非常低下,遠遠不如殲-11為代表的重型戰鬥機。

總的來說,殲-10戰鬥機未來的發展道路大概率要走F-16C/D的路線,那就是在臺灣海峽、中南半島或藏南地區執行淺近縱深的舔地任務:作戰半徑不超過400公里不用掛副油箱、4個機腹掛架正好可以攜帶4枚小直徑SDB炸彈、4個機翼重載掛架可以攜帶2枚激光制導炸彈與2枚反輻射導彈。還是那句話:一切戰術飛機都有優點有缺點,怎樣揚長避短的使用才是最重要的。


軍武次位面


殲10,由成飛自主研發,單座、單發的第三代中型戰鬥機(我軍方劃代標準,俄標稱為五代機),屬於空中優勢戰鬥機,以奪取制空權為主。很多人稱其為“多用途戰鬥機”,也有很多資料上也是這種說法,但殲10實際上並不具備真正的多用途能力。在其後續改進型號中,不斷強化了其對地、對海打擊能力,直到殲10C的出現,它才真正的成為了多用途中型戰鬥機。



殲10,於1984年開始研製,2003年定型,2004年1月加入我空軍服役。目前已經發展出了多個型號,包括:殲10A、殲10B、殲10C、殲10S、殲10AY、殲10SY。加入我空軍作戰序列的共三款:殲10A、殲10B、殲10C。其中,殲10A就是殲10的量產型,殲10B是殲10A的升級改進型(最主要的改進之處是換裝無源相控陣雷達,其它方面改進的地方很多,不提),殲10C是殲10B的大改型(換裝渦扇10B型發動機、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等等)。現在,殲10A、殲10B已經停止生產了,成飛正在批量生產的機型是殲10C。


殲10是一款性能相當先進的戰鬥機,是我國第一款自行研發的第三代戰鬥機,機動性能好,介於法國的陣風戰鬥機和瑞典JAS-39“鷹獅”戰鬥機之間。航電系統在當時來說也是比較先進的,國產JL-10脈衝多普勒雷達、數字式四餘度線傳飛控系統等,相比國外同類裝備的水平並不差。空戰格鬥能力與米格29、F16A相當,可以說是典型的空優三代機。題主問的是殲10,實際上批量生產的殲10型號是殲10A,下面就來說說殲10A的一些情況:

殲10A的缺點可是不少,航程短、載彈量小、掛載能力差、作戰半徑小等等,但最被人詬病的就是殲10A的可靠性。當時我國的製造業落後相當嚴重,我們也無力生產第三代發動機,殲10A使用的是從俄羅斯進口的AL—31F發動機,就是軍迷口中常說的“三姨夫”,可靠性相對較差,發動機壽命短,後勤維護起來也很麻煩。殲10A因為發動機問題,發生過多次飛行事故,比如說空中停車等。航電系統雖然很先進,卻也存在著可靠性的問題:電磁兼容。

殲10A除了可靠性之外,就是它的作戰性能問題了,除了空戰能力強之外,它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都存在著很大的不足。

航程短:殲10A航程只有2000多公里,在外掛2個1200升與1個800升副油箱的情況下,航程能夠達到3900公里,典型的“腿短”。載彈量小:殲10A的載彈量還未達到7噸,這個確實是低了很多。掛載能力差:殲10A擁有11個外掛點,少了翼尖的2個掛點,機腹下的5個掛點,設計上也存在著問題,很多武器無法掛載。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的話,殲10A存在的問題,還有不少。

實際上,拿殲10A與國外的中型多用途戰機相比,已經有失偏頗了:殲10A屬於空中優勢戰鬥機,它的任務就是奪取制空權。殲10B在保證殲10A空中優勢的前提下,強化了它的對地、對海作戰能力,相比殲10A,它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殲10C是殲10B的大改型,其對地對海打擊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擁有超視距作戰能力,具有真正的多目標作戰能力,殲10C才真正屬於多用途戰鬥機。



至於說是“它的設計思路有問題,過於注重其空中作戰能力,多用途能力差”,我反而不贊同這種觀點,這實際上就是對我國當時的國情不夠了解,才會有此一說,不能拿現在的觀點、理念去看待以前的事情。更不存在著“殲10只是為了研發三代機,而沒有具體的設計指標”的說法:當時某島的F16戰機,對我空軍形成了明顯的優勢,殲10才應運而生。成飛最讓我感到佩服的不是它研製出了四代機殲20(殲20是集全國之力,才得以研製成功,功勞全算成飛頭上?),最讓我佩服的是它憑一己之力造出了我國第一架三代機。



奪取制空權就是殲10的第一使命,戰場決定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沒有制空權,還談什麼多用途作戰能力?這並不能算是殲10的缺點。限於我國當時的設計水平、經濟實力、製造業水平等等限制,殲10A直到2004年1月才加入我空軍作戰部隊,加上引進的蘇27系列戰機、沈飛仿製的殲11,總算是在空戰能力上扳了回來,成為我空中作戰力量當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按現在來看,殲10A確實存在著很多短板,隨著我國各方面取得的進步,殲10A發展到了殲10B,再到現在的殲10C,它的許多缺點已經完全得到了解決,真正的成為了一款優秀的單發中型多用途戰鬥機。



儒道之主


殲-10是一種單發、單座、單垂尾10噸級輕型空中優勢多用途戰機。殲10採用國際上新一代戰機流行的機腹進氣、雙三角中單翼加三角前翼的近耦合鴨式氣動佈局。殲-10造型及材質新穎,使用了大量複合材料。殲-10採用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極有可能四重數位化電傳操縱系統。  
  機長/翼展14.57米/8.78米,


  主翼面積約39--42平方米。
  飛機空重約8400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大致在10000-11000公斤之間,
  最大起飛重量是18400公斤或19277公斤。
  載彈量7000公斤左右。
  最大速度2.0馬赫,可作間歇性超音速巡航   
  最大升限18000米;
  作戰半徑1000或1100公里,
  最大航程2500公里。
    發動機具有很強的推力,飛機在正常起飛重量下推重比超過1.1,全機正常翼載荷約260千克/平方米,飛機空中瞬時機動能力非常突出。
    殲―10的渦輪風扇發動機還未投產,據稱殲-10A型採用俄式AL31FN發動機。以後將使用國產WS10A渦輪風扇發動機(據稱已在蘇-27SK上完成測試);也有說使用推力26730磅(12150千克)的WP-15渦輪噴氣發動機 

    殲-10A裝備國產1473型電子掃描相位機載火控雷達,也有說視海空軍發展的需求不同,將採用俄製費佐頓祖克10脈衝多普勒雷達或者"珍珠"(Zhemchoug)雷達
   武器系統 J-10A擁有11個外掛,可攜帶近、中、遠各型對空導彈及對地、對艦攻擊型導彈與炸彈;可以配備國產PL12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和對地攻擊武器以及副油箱。殲10裝有國產的霹靂(PL)系列空對空導彈、國產PL12或SD-10(AMR-1)雷達主動尋的中距導彈和鷹擊(YJ)系列空對艦對地導彈外,也可能使用引進的R-73(AA-11),R-27(AA-10),R-77(AA-12)等俄製空對空導彈,和Kh-41超音速空對艦對地導彈。此外,我國開發的電視制導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也將裝在殲10上。
    殲-10是九十年代的設計,機體中大量採用了碳硼複合材料,其應用比例估計達15%,遠超過了F-16的4%和Mur-29的7%,殲-10前翼及主翼的襟副翼及部分垂尾均為複合材料製造;殲-10機身外型光滑流暢,前翼和主翼前緣後掠角似是相等,可降低雷達反射範圍;機身下部進氣道略向下傾斜,使進氣道由下向上的彎曲,雖不夠流暢,但彎曲進氣道卻是遮蔽風扇葉片所必須的隱身設計,這一點不僅遠勝過Mur-29、Cy-27和F-16,還勝過了法國的陣風和英等EF2000。殲-10機身上還採用了國產的DB-21納米隱身塗料。據珠海航展中有關專家講,殲―10A等在隱形性能上比"超七"要高出很多。因此其隱身性算是中等偏好的,推測RCS值0.5-1.0平方米,較F-16、陣風和EF2000的2平方米左右要好,更優於Mur-29的3平方米,不如F-22的0.06平方米。

    氣動力:殲―10採用了三角中單翼加三角前翼的鴨式佈局,前翼和主翼面積均較大,並且主翼根部採用了小翼身融和體設計。

    採用前翼是為了進一步放寬靜安定度,也說是氣動中心與重心接近重合的技術。常規佈局中,重心前於升力中心,飛機必然有低頭力矩,由此產生的俯動靠後翼的負升力來抵消,這種結構有利於飛行穩定,但以消耗一部分主翼的升力為代價(有升力浪費)。而前翼加三角主翼結構無這種缺點,但氣動中心與重心重合是一種不穩定結構,飛機不能穩定飛行,飛行中,當俯或仰擺動時,需要前翼產生相反方向的升力,以抵消俯或仰動,在現代,依靠計算機以每秒40次的前翼操縱實現了對飛機控制的。因此這種結構的前翼主翼均產生升力,飛機氣動效率高,操縱敏捷,阻力小。    三角翼是相同的翼展中翼面積最大的機翼(翼展越小阻力也越小),翼面積越大,升力係數越大,翼載荷也越低,其瞬時機動性和加速性也就越好。因此殲―10的三角形構造主翼具有高升低阻的優點(翼載荷約300千克/平方米),其跨音速和超音速阻力甚低,瞬時轉彎角速度非常大,僅此而言,明顯優於F-16、F-18和Mur-29、Cy-27的梯形主翼。    殲―10翼身融和體亦有利於減小跨音速阻力,而且殲10是小翼身融和體,非跨音速阻力也小。    殲-10進氣道置於機腹部,其唇口很薄,阻力小,有進氣錐,為超音速進氣道,非常適於發動機在超音速狀態下工作。    綜上所述,殲-10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是可信的,加速性突出,有超音速機動能力,瞬時轉彎角速度相當大的。其瞬時機動能力略低於F-22,與EF2000相當,優於陣風、幻影2000、F-15、F-16和Mur-29、Cy-27。同時,高升低阻的氣動結構也為輕型的殲-10賦予了1100公里的巨大作戰半徑和7噸的外載荷能力。      三角翼飛機屬小展弦比飛機,戰機出於機動的需要當拉起機頭時,隨著攻角增大,飛機阻力急劇增大(展弦比越小這種特性越明顯),飛機速度也將急劇下降,在飛機持續轉彎時,速度下降的過低時也就無法再機動了,因為沒有速度的也就沒有了升力。這種情況通常是靠增大機翼的展弦比和增大發動機推力來解決,但通過前翼或邊條翼結構引入渦流也很有效果。殲-10採用了前翼技術,發動機推力不低,其主翼的前緣後掠角大約在40-45度之間,低於殲-8、F-15、F-22、陣風和EF2000,高於F-16、F-18和Mur-29、Cy-27,降低後掠角就是為了增加展弦比,雖然也增大超音速阻力,但相對於機動性要求是值得的。從這一點上看,殲-10的持續機動能力不比F-22(在不採用矢量推力時)、陣風和Mur-29、Cy-27差,應優於EF2000、F-15、F-16、F-18和幻影2000。       80年代後期,當Cy-27、Cy-30做出失速後的高攻角機動的動作後,帶動了全世界的過失速機動研究。目前,殲-10也在試製推力矢量噴管,以進一步發展過失速機動能力。但當前美國在這一領域已取得了很大的技術突破,美國藉助於先進數字控制系統,使失速後不但可以用矢量推力控制戰機,也可不依賴推力,僅以戰機的全動式尾翼提供控制力控制飛機。這一點,除了F-22外,還沒有人能做到。    機載雷達 殲-10A裝國產1473型電子掃描相位雷達,該雷達前/後半球的搜索距離為120到150/65公里,邊跟蹤邊掃描20個目標,同時攻擊其中四個目標;俄製費佐頓祖克10脈衝多普勒雷達或者"珍珠"(Zhemchoug)雷達,其搜索距離86.5海里(160千米),可同時搜索10到15個目標,並跟蹤4到6個目標。這兩型雷達其性能與APG-63(F-15用)APG-68(F-16C用)相當,略優於APG-65(F-18A用)、RDY(幻影2000用)和EL2025(獅用)。     殲-10A座艙擁有三個大型中視多功能顯示器;從左到右可以提供武器控制、雷達告警、接受、導航及相關的雷達數據。    動力 殲―10A採用的俄式AL31FN發動機(Cy-27的動力),是一款加力推力12500千克,推重比為8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國產WS10A渦輪風扇發動機與之相當或略有改進。該型發動機賦予了殲-10正常起飛狀態即1.1的推重比。該發動機同F100和F110(F-15、F-16的動力)、F404(F-18的動力)PW1120(獅的動力)、和RD33(Mur-29的動力)為同一技術水平,較推重比達10的F119(F-22的動力)和EJ200(EF2000的動力)差,略遜於M88(陣風的動力),和高於WP13(殲-8的動力)、M53(幻影2000的動力)。    主要武器 由於殲―10採用先進的氣動外型和大量的複合材料,加之高性能的發動機,一下子把我國戰機的外載荷水平提高了一倍,使最大載彈量達到7噸,當攜帶2-3噸武器時,仍然保持了較大的作戰半徑,這為我國空軍提供了巨大的作戰能力。     殲-10A使用的主要武器有:   國產PL2、PL5、PL8、PL9,俄製R-73(AA-11)近距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   國產PL10、R-27(AA-10)雷達半主動中距空對空導彈。   國產PL12或SD-10(AMR-1)、R77(AA-12)雷達主動尋的中距導彈。   國產鷹擊(YJ1)系列空對艦對地導彈,俄製Kh-41及其他空對地、空對艦導彈。   其中PL8、PL9和R-73為世上最好的近距格鬥導彈,在與頭盔瞄準配合下能捅有極強的作戰效力;PL10、R-27(AA-10)雷達半主動中距空對空導彈與美國麻雀Ⅲ和英天空閃光相當;PL12或SD-10、R77雷達主動尋的中距導彈同美國AIM120相當。     主要缺陷   殲-10A隱身能力仍不足,在未來與美製F-22、F-35的對抗中,難以做到先敵發現;強後置的單垂尾顯示殲-10A過失速飛行能力不足,在可能採用過失速戰術的未來空戰中,少了一手強項;放寬靜安定度設計配上前翼結構,雖然為戰機帶來了巨大的敏捷性,但也有不利因素,當空中戰傷或出現故障時,戰機更容易墜毀,雖然現代戰機遭空空或地空導彈擊中後很難存活,但執行空對地任務的戰機遭地面輕武器擊傷是常事,因此,殲-10執行戰場遮斷任務的風險高於常規佈局飛機;由於我國在機械設備的綜合上和裝配上、在材料上的落後,殲-10在戰時使用強度上(故障率、維護性和大修間隔)可能不如人意。    總之,從空戰的眼光來看,殲10A的瞬間轉彎性能應該極好,持續轉彎性能也不錯;火控雷達與西方現役機水平基本一樣,較第四代戰機水平差;武器與世界水平也相當,當與頭盔瞄準器交聯後效果更好。總體水平殲-10 在中距中遠距離空戰較F-22差許多,稍遜於F-35(主要是在隱身性上),大致與EF2000基本相當,很可能略優於陣風、Cy-27/30/35、Mur-29、F-15/16/18;近距空戰中應稍遜於F-22/35、Cy-35,大體與陣風基本相當,應略優於F-15/16/18,可能還略優於EF2000、Mur-29、Cy-27/30。由此,可以說殲10應明顯勝過第三代機,


猴子軍師


殲十還有缺點呀?嘻嘻。2004年橫空出世的時候,中國航空工業萬般艱難,有這麼一款超棒的第三代戰鬥機問世,國人都引以為豪,無不感到歡欣鼓舞,鹹說是中國航空工業的驕傲,可是至今一架也沒賣出去,難道說它不好麼?未免不嘀咕。

是飛機都有缺點,我們的殲-10也一樣。自打殲-10進入服役,網上詬議最多者就是機頭的大進氣口了了吧?專業的解釋是,殲-10帶斜板的可調式進氣道,在氣流進入發動機機前,可將空氣有效壓縮並減速,以利超音速巡航,保證了進氣效率,所以殲-10這樣的設計有利於超音速巡航。機頭較小的美製F-16顯然不是這樣的考慮,側重於亞音速和跨音速時的機動性能,保證F-15拿下制空權後執行戰鬥巡邏。這個叫一重一輕,輕重搭配,我們不這樣考慮,所以才有這樣的設計。是芝麻是西瓜,設計自有規律,是這話,西瓜不能說成芝麻,芝麻也當不得西瓜。

殲-10機頭偏大偏肥,以利安裝大功率雷達,觀之殲-16看似小巧漂亮,空間則非常狹窄,電子設備擠得很滿。所以大有大的好處,小則有小的利好,只能這麼說,各有側重。

試飛員雷強最有資格說話,他講的,咱們的殲-10在水平盤旋能力上要強過F-16,也強似蘇-27,綜合性能優於米格-29,超過F-16A/B型。不過話說回來,殲-10升級不斷,性能也是逐步得到提升的。拿專家的話講,殲-10C,三代半沒有問題。

瞧瞧颱風的這大進氣口,小嗎?想明白了再說好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