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杨绛与钱钟书

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这场仪式完成了钱锺书的梦想,也开启了他们朝朝暮暮的婚姻生活。那一年,钱锺书24岁,杨绛23岁。多年后,杨绛曾在文中幽默地回忆道:“《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锺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杨绛与钱钟书

他们原本不用赶在这个热死人的黄道吉日举行婚礼,急着结婚的原因是钱锺书通过了出国留学的考试,想提前把婚礼办了,这样就能携眷一起出国。那时候杨绛还没有完成清华研究院的学业,但考虑到钱锺书的生活自理能力,便二话不说选择了休学,她当时没有任何国外学校的奖学金,所有费用只能自理。她自从和钱锺书定了终身,总是把他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自己的事一律靠后。在这往后的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依旧事事都以他为先,心甘情愿,一如最初。

在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两人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都说婚姻是生活的坟墓,可真正的婚姻也是一个纵身一跳,一个尾随其后,无怨无悔的开始。

钱锺书留学牛津,杨绛相伴左右,求学的蜜月之旅也自上海开始。这次出国,是钱锺书和杨绛第一次携手远行,从那以后,他们恪守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老誓言,风雨同行,荣辱与共,从未松开过彼此的手。

1935年邮轮自上海港南行,在香港遇上台风,杨绛小时乘过从天津到上海的海船,因此知道这风浪航行有多凶险,可钱锺书却从未乘过海船,面对飓风,别人早已躲避进船舱,而他们只觉得翻滚的乌云下浊浪滔天,别样的风光震撼人心。因为贪看风浪甲板上只有他们夫妇二人,后来风大得站不住了,倾盆的暴雨遮天而来,黑压压的吞噬一切,两人这才手牵着手跌跌撞撞的逃回船舱。这使得他们晕得两天未能进食,肚皮和后背贴在一起了。终于等到轮船进港,脚踏实地的两人饿得要命。恰逢星期日,他们带的十先令钞票无处兑换,普通香港人不懂英语,他们俩不能粤语,幸好杨绛口袋里还有银币一元,便上点心店吃了烧卖、小笼包,喝了酽茶,开上账单来,恰好一元。

邮轮在海上行驶三星期,于9月初抵英国。本家钱临照到去接他们,见了杨绛,称“婶婶”,杨绛由小姐一跃而为婶母,害羞得不敢应对。

对这次求学,杨绛曾回忆道:“1935年春,老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那时候我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这位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他。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一起去英国。”

初到牛津,杨绛很不习惯异国的生活,又乡愁迭起。她思念江南得烟雨,也想念亲人朋友,这里的风景虽然甚好,却不及故乡的一草一木,唯一能排解忧愁的大概也只有读书了。他们夫妻二人本就热爱阅读,因此闲暇之余他们竟展开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通常情况下两人是不相上下的。两人的阅读方式不同,钟书的阅读心得与杨绛不同,他曾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而杨绛则不以为然,她倒是随性的多:“这是你的读法。我倒是更随性,好书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书则浏览一番即可。”

在他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钱锺书大显身手。杨绛因入睡晚,早上还没有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她的床前。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她可从没吃过这样早饭!

要知道这样的早饭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没人知道钱锺书是怎样做到的。上帝在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必定为你关闭另一扇窗。人生有缺憾,才使得一辈子要力争上游。钱锺书有着一流的头脑,一流的记忆,一流的学问,他在知识上得到了上帝的垂青,而生活能力,他简直像个孩子。用筷子只会用手抓,甚至穿鞋得时候时常会分不清左右脚。结婚之后,杨绛才知道之前他自己所言的“拙手拙脚”实在不是夸张,临行前钱老夫子的担心绝对不是多余的。如今,他竟然能做出这样的早餐,杨绛在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感动。

杨绛看过菜谱,也见过他人在伙房烹饪美食,虽然她说自己料理伙食是冒险,但是她愿意为钱锺书下厨。

第一次烹饪活虾,杨绛认为“需得剪掉须须和脚”,她刚剪得一下,活虾在她手里挣扎,她急得扔下剪子,扔掉虾,逃出厨房。钱锺书问她怎么了。她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 钱锺书跟她讲道理说道:“虾不会像你这样痛,还是要吃的,以后可由我来剪。”就这样,他们玩着学做饭,觉得很开心。钱锺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

生活虽然简陋,但是杨绛总是变着花样给钱锺书补充营养,那个时候没有菜谱,没有烹饪经验的杨绛只能向其他朋友请教,甚至是自己去尝试。钱锺书心疼妻子的劳累,奈何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擅长,便题诗相赠:

卷袖围裙为口忙,

朝朝洗手作羹汤。

忧卿烟火熏颜色,

欲觅仙人辟谷方。

一个名门闺秀,一个不食烟火的少爷,他们愿为所爱的人洗手作羹汤,除了深爱还能因为什么?

洗手作羹汤,但不是低到尘埃里,在精神层面上,杨绛和钱锺书始终保持一致。两人一起读书,一起探讨。有时候钱锺书午睡,杨绛就在旁边临帖;或者两人一起作诗,你一句,我一句,组合起来;他们充分利用了图书馆的便利,每周都借一摞书,一周后再去换下一摞,他们彼此交流读书的感想,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杨绛与钱钟书

薄伽丘说:真正的爱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杨绛事无巨细的照顾让钱锺书很省心也很舒心,其实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婚姻,就是相互依靠和取暖,一起走完一辈子。

伦敦的天空虽然雾雨重重,可是他们这样读读写写,嬉嬉闹闹间,原本有些索然无味的生活便多了光彩,更冲淡了远离故乡的愁绪,因为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婚姻生活更是充满了悠悠情趣,羡煞旁人。

在牛津期间,杨绛怀上了孩子。小生命的到来对成家的人来说不仅期盼,更多的是一种里程式的责任。初始他们也是忐忑的,但更多的是欢愉。杨绛在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曾说:“锺书谆谆嘱咐我,他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钟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他们之间还有很多趣事,钱锺书是个对生活一窍不通的人,杨绛住院的时候家里的东西没少被破坏,他每次天到产院探望,经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便安慰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了。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后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杨绛与钱钟书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钱锺书在感激之余对杨绛的那句“不要紧”深信不疑,杨绛每次提起都说:“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出院后,钱锺书亲自给杨绛煲汤,有时候杨绛还在睡梦中,他便早已在厨房忙碌了,平日里笨手笨脚的人此时小心的端到床前看着妻子喝下去,吃着夫君做的饭,杨绛感觉无比的幸福,她后来笑道:“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有了女儿的两人生活越发忙碌却也趣意横生,好的婚姻可以让在一起的两人变得更好,钱锺书和杨绛便属于这种,他们两人的感情犹如树枝上的年轮,茶岸旁的沉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