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安禄山的义父张守珪

西域向来是英雄的舞台,与突厥战斗中,涌现出一批盛唐时代的名将,包括郭虔瓘、郭知运、张守珪等。唐玄宗登基后,突厥对西域重镇轮台发动进攻。北庭都护郭虔瓘派部将张守珪率军驰援轮台,张守珪在半途中与突厥骑兵狭路相逢,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歼灭突厥骑兵一千余人,并且生擒将领一名。此役也是张守珪成名之战。

张守珪(684年——740年)是陕州河北人。“姿干瑰壮,慷慨尚节义,善骑射。”当然。没这点本事也没法在边境立功。开元十五年(727年),河西节度使萧嵩向唐玄宗推荐张守珪担任瓜州刺史。当时瓜州城已经被吐蕃军队所毁坏,张守珪到任之后,立即重建新的城池。城尚未建成,吐蕃大军再次兵临城下。此时瓜州的军队很少,城内军民相顾失色,全无斗志。张守珪竟然在优势敌人的眼皮底下,上演一出唐朝的“空城计”。

简谈安禄山的义父张守珪

张守珪

他将酒席摆到了城头上,面不改色,从容自若地饮酒奏乐,那种神情,丝毫不把对手放在眼中。吐蕃大将悉诺逻乃是一代名将,面对张守珪的镇定从容,他反而有些迟疑,没有贸然攻城,而是略微后退。张守珪果断地命令城内守军出击,打了一场小胜仗。悉诺逻认定瓜州守备坚强,遂引军撤退。这次退敌,虽有些侥幸的因素,但也展现张守珪的才智与从容不迫的胆量。瓜州重建后,唐玄宗将瓜州升级为都督府,并由张守珪出任瓜州都督。

第二年,吐蕃大军卷土重来。吐蕃大将悉末郎兵临城下,只是瓜州城已是今非昔比,非但城池坚固,守军数量也大大增加。张守珪主动出击,大战于瓜州城下,吐蕃被迫撤军。战后张守珪被封为右羽林将军、兼鄯州都督、持节陇右经略节度使。

开元十七年(729年),瓜州都督张守珪会同沙州刺史贾师顺,扫荡吐蕃大同军。大同军势单力孤,被唐军击破。此役保障了大唐河西走廊通道的安全,对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畅通有着莫大的影响。

后来,张守珪升任幽州节度使,镇守幽州期间,他做了一件对未来历史影响很大的事:重用提拔安禄山。安禄山能够从默默无闻的边疆小吏,一跃而成手握重兵的三镇节度使,其传奇般的成长历程中,张守珪对他有决定性的影响。

简谈安禄山的义父张守珪

安禄山

安禄山本是负责掌管边贸的小官,手脚却不太干净,利用职务之便,偷了不少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查知此事后,将安禄山革职查办,准备将他乱棒打死。如果真的棒打死安禄山,就没有以后安史之乱的事了,然而,在关键时刻,安禄山就像当年的李靖一样,吼出一句豪言:“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

张守珪很惊奇,觉得此人颇有英雄之气,遂有惜才之心,下令释放安禄山。不久后,张守珪分派给安禄山一个任务,让他去抓契丹、奚部落的俘虏。安禄山确实有本领,经常与带着几名骑兵,深入契丹境内,俘获数十名契丹人回来。张守珪暗暗称奇,便将他提拔为偏将。

开始时,张守珪嫌安禄山身材不好,肥嘟嘟的。唐朝对人的相貌是相当重视的,裴行俭以来实行的“诠注法”,即授官、升迁之法制,四个取材标准中,就有一个是要求“体貌丰伟”,安禄山却是大腹便便,自然入不了张守珪的法眼。然而安禄山却是相当机警,一方面他努力地节食,另一方面,他善于揣测人情,投人所好。这样,他居然慢慢博得了上司的好感,最后甚至被张守珪收为义子。

简谈安禄山的义父张守珪

李隆基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守珪移镇幽州,迁任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不久又加河北采访处置使。频频将一直犯边的契丹击败。次年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打算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管记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悔至屈剌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剌可突干,尽诛其党,率馀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剌、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守珪奉命亲往东都献捷,“会藉田毕,即酺燕为守珪饮至,帝赋诗宠之。加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赐金彩,授二子官,诏立碑纪功。”唐玄宗甚至想让他入朝拜相,但是被张九龄阻止。史书记载:“上美张守珪之功,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上曰:‘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对曰:‘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上乃止。”

张守珪长期镇守边关,在西域战突厥,在河西战吐蕃,在幽州战契丹,史书盛赞他:“立功边城,为世虎臣。”但是他却晚节不保,讳败为胜,还行贿,东窗事发后郁郁而终。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陁罗等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余众于湟水之北,将践其禾稼。知义初犹固辞,真陁罗又诈称诏命以迫之,知义不得已而行。及逢贼,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唐玄宗得知后就派牛仙童前去调查,“守珪厚赂仙童,遂附会其事,但归罪于白真陁罗,逼令自缢而死。”第二年,牛仙童受贿一事被人发觉,张守珪“以旧功减罪,左迁括州刺史,到官无几,疽发背而卒。”

纵览张守珪一生,智勇双全,军政两得,完全配得上“立功边城,为世虎臣”的赞誉。同时他为了激励部下,团结人心也有忠义难分的人性一面。而他最大的缺陷无疑就是识人不明,认奸滑过人的安禄山为养子,为幽州、为大唐盛世埋下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