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五):《讓綠水青山變成農民的金飯碗》

"聆聽三農,感悟中國"

點擊上方"三農中國"可以訂閱哦!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村廣闊天地迎來了千載難逢、大有可為的發展機遇……

當前,一個個鄉村正在甦醒、一茬茬鄉親正在迴歸、一片片鄉景正在蝶變、一處處鄉風正在改善、一縷縷鄉愁正在蒸騰。特別報道《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請聽第五篇:《讓綠水青山變成農民的金飯碗》。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五):《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讓綠水青山變成農民的金飯碗》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五):《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五):《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曹阿姨每天在廚房裡忙得不亦樂乎

你看著變樣了吧……

這兩天,山東省蒙陰縣椿樹溝村的曹大娘的嗓子啞了,她說,是因為遊客太多了。

說話太多,光給遊客點菜,光說話就成這樣了,就是累的。

曹大娘笑著說,過去整年也說不了幾句話:

也見不著幾個人,沒人說話,快成啞巴了。

從“快不會說話”到“說話說到嗓子啞”,曹大娘生活的變化是椿樹溝五年來的縮影。這是個典型的沂蒙老區山村,狹長的山溝裡散落著十幾戶人家,過去村裡路不好走,鄉親們賣頭豬都得幾個人抬著下山。幾年前,村裡的大煎餅上了《舌尖上的中國》,小山村一下子“火”了起來,來的人多了,開“農家樂”成了鄉親們致富的好門路:

毛收入三四十萬吧,淨撇(淨剩)十來萬吧。原來就是種地,他出去打工,我在家餵羊喂兔子,四五萬塊錢最多,我們就和做夢一樣,比以前是很高興很有自信感了。

山溝溝裡的青山綠水,成了農民們致富的“聚寶盆”。政府給村裡重新修了路、裝了燈,而更讓曹大娘高興的是,在外工作十年的兒子小賀也回來了。

儘管生意紅火,可小賀也有自己的擔憂。村裡的農家樂越開越多,服務、價格卻沒有標準,難免出現互相壓價、無序競爭的問題:

“我感覺我們這個農家樂應該有個組織,有個行業的標準,讓它健康發展。”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五):《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浙江省德清縣仙潭村,民宿老闆沈蔣榮最近正發動親戚朋友找服務員。

老沈笑稱,村兒裡現在也出現了“用工荒”:

民宿就是我們這的一個產業,我們村的阿姨,現在已經不夠用了,都到外村去找了。”

和椿樹溝相似,仙潭村過去也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窮山溝,前些年鄉村旅遊火了,腦子活絡的沈蔣榮看到了家鄉這片青山綠水的潛力,果斷放棄了城裡的餐館,回鄉搞起了民宿,從一家開到五家。在他的影響下,總共不到200戶人家的仙潭村大大小小的民宿、農家樂開了125家,生意越來越火,而市場不規範、無序競爭的問題也開始出現,怎麼辦?老沈提出搞個民宿自律公約。

我們有民宿自律公約,這個是規避打價格戰,協會我們會上門溝通。

在浙江省長興縣水口鄉顧渚村,幾百公里外的遊客只要給村裡的農家樂打個電話,村裡就安排大巴車到小區門口免費接送。鄉長劉文獻說,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村裡已經有450多家農家樂,幾乎是家家開店,小小的村莊年接待遊客達到300多萬人:

鄉政府在農家樂集聚區引進工商資本新建了旅遊商品市場、遊客服務中心,再者也是通過市場化運作成立了旅遊車隊,車隊在上海、南京、無錫等周邊大中城市成立接駁點,實現了點對點的無縫對接。通過農家樂與農家樂、村與村、包括農家樂與其它行業之間進行抱團發展,相互協作……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五):《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正是“抱團發展、資源共享”的發展思路讓村民們得了實惠,端上了金飯碗。整個產業在十幾年中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普通農戶年純收入超過二三十萬元,鄉村旅遊不僅成了當地一大特色產業,更是水口鄉一張響噹噹的名片:

鄉里通過統一規劃,讓顧渚村與周邊的徽州莊村、水口村、金山村錯位發展。顧渚村主要發展農家樂,滿足遊客的吃住等需求,其他村則是在農旅結合、親子游等方面拓展,讓入住農家樂的遊客體驗別樣的鄉村生活。

劉文獻說,政府通過嚴格的行業准入、統一的規劃、環保和服務平臺,確保鄉村旅遊產業能“行穩致遠”。

現在總體思路是提質不擴面,規範辦證,有標準,環保設施要到位,達標排放,一戶農家樂只允許有多少個房間,積分制管理,隨機檢查。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五):《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