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完《易經》有什麼用?聽聽清華大學教授怎麼說

大家都知道《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門學問。中國傳統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那麼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科技和傳統的藝術,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叫經部、史部、子部和集部,也就是所謂的經史子集。在清朝的時候把這四部也叫四庫,因此有四庫全書。在這四個部分裡面,最重要的是經部了。經部裡面有大家所熟悉的四書五經,所謂的四書指的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那就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而《周易》是作為整個五經裡面的群經之首,所以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這麼一本重要的著作是怎麼來的呢?

學完《易經》有什麼用?聽聽清華大學教授怎麼說

歷史上是這樣傳說的,五千多年前我們華夏的文人始祖伏羲得到了河圖,於是就寫下了《連山易》,這是第一本易經的著作。我們可能第一次聽到河圖。何為河圖?河圖指的是伏羲當年的時代,從黃河裡跑出一匹白馬,它身上有特殊的圖案,從此以後,這個特殊的圖案就叫河圖。

學完《易經》有什麼用?聽聽清華大學教授怎麼說

伏羲用這個圖案寫出了他的文字,因此,民間有這個說法,“伏羲氏得河圖,夏朝人曰連山”。第二部易經的著作是四千多年前黃帝所寫的叫《歸藏易》。當時人們是這麼說的,“黃帝得河圖,商朝人曰歸藏”。這兩部易經很遺憾失傳了,至今為止考古尚未發現。今天人們在學習、在討論的主要是第三本《易經》,那就是三千多年前由周文王和他的兒子周公旦共同完成的《易經》。因此,當時民間有這個說法,“文王得河圖,周朝人曰周易”。那麼《周易》誕生以後,很多人都在學習和研究,其中包括聖人孔夫子。孔夫子在仔細研讀了《易經》以後寫下了他感觸和感悟的文字,叫《易傳》,總共有十篇文章。因此,後人就把《易傳》也叫孔子十翼。孔子相當於給《易經》裝上十個翅膀,讓大家很好的理解它。所以《易經》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那麼在《易經》的文字裡有這樣的記載,在《繫辭》部分裡寫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實際上就是把這段歷史給描繪了一下。《漢書藝文志》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人更三聖,史歷三古”。

學完《易經》有什麼用?聽聽清華大學教授怎麼說

指的是這三個聖人經歷了三個重要時代之後,留下了他們的文字。這三個重要時代就是我們所指的夏、商、周。很多人現在已經開始學習《易經》,有些人是打算學習《易經》。要想學好《易經》首先要破除民間存在的三個誤區:

第一個是神秘難學的誤區

很多人認為,《易經》是一個神秘的學問、難學的學問。這是一個誤區。《易經》不是神秘學、難學學,更不是鬼神學。那麼 《易經》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學問呢?《易經》本質上是一門關於天、關於地、關於人以及它們相互關係的學問,是天地人的學問。

學完《易經》有什麼用?聽聽清華大學教授怎麼說

《易經》的誕生是基於我們的先人求生存、求發展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教訓,以及我們的先人們觀察天文、地理,然後觀察人本身而寫下的文字。因此,它不是神秘的學問,更不是專門論述鬼神的學問。這個誤區你破除了才能把它看成一個很嚴肅、很重要的學問來學習。

第二個是算命學問的誤區。很多人認為,《易經》是一個算命的書。這個看法是錯誤的、片面的。實際上,《易經》論述的都是關於人們生存、生活、發展必要的學問。《易經》裡面涉及到了人文、科學、哲學等等。當然,話又說回來,因為早年社會還很落後,科學技術文化都不發達,很多事情解析不了,所以我們的先人也藉助於占卜的手段來斷一些事情。

學完《易經》有什麼用?聽聽清華大學教授怎麼說

那麼從現在人們的眼光來看,裡面還有一些迷信的色彩。那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一個過程。但是這部分內容是很少的一部分內容。所以我們可以做一個比方,就好像易經是一個巨大的西瓜,裡面涉及到占卜成分的也就是一兩粒西瓜子而已。而且民間所謂的算命,跟《易經》裡面所談到的斷事還是兩回事。民間所謂的算命主要是來算出一個人的這樣那樣的命運。所謂的算八字命理學,跟《易經》所論述的內容是有區別的。

第三個是思維的誤區。我們每一個人從小接受教育,都已經養成了一套思維的習慣。但是,未見得你從小養成的習慣是對的。我們往往對一個問題思考的是它是科學的還是迷信的,而沒有想到還有更多的思維方式,對事情可以做判斷。比如我可以問你,我們去祭拜黃帝、祭拜孔子廟是科學的還是迷信的?郎朗演湊鋼琴曲是科學的還是迷信的?我們中國的乒乓球隊打乒乓球打得那麼好,是科學的還是迷信的?恐怕你都無法回答。

因此,我們用簡單的科學和迷信去討論《易經》、去思考《易經》恐怕是有片面性的。我們應該針對不同的問題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只有這三個誤區你破除了,才能夠踏下心來認真地學習《易經》。

關於《易經》民間有一個說法叫三易。

第一條叫“簡易”。《易經》的文字是這樣寫的,“易則易之,簡則易從”。這八個字的意思是《易經》是一個簡易的學問,因此你很容易知曉,因為它的簡單你學了以後就很容易跟著去做的。這是第一個易叫簡易。

第二個易叫“變易”。《易經》的原文是這樣寫的,“生生謂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個指的是《易經》是一門研究變化的學問。當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它就一定要變化,唯有變化事物才能夠通了,才能夠解決問題。因為通了事物的發展才能夠持久。

第三個易叫“不易”——不能改變。什麼東西不能改變呢?那就是《易經》裡面這一句話“易與天地準”——《易經》與天地永遠是相一致的。如果你討論的《易經》離開了跟天地的關係、跟天地是矛盾的,那就不是易經了。

所以這三個易,是我們看待《易經》很重要的一個思考。

那麼我們學完《易經》以後,到底會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來聽聽孔夫子的這兩段話。

第一段話,在《論語》裡面孔子講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讓我多活幾年,我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開始研究《易經》。(注意這裡的學是他的自謙,指的是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研讀這個《易經》),這輩子可以保證沒有大過、沒有大錯。所以學了《易經》以後你會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會做有大錯的事情,這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段話,是在《禮記》裡面孔子寫到,“潔淨精微,《易》之教也”。《易經》要教你的是前面四個字。前兩個字“潔淨”,指的是你學完《易經》以後,你的心理心態將會變得潔白和寧靜,而不是浮躁和雜亂。後兩個字“精微”指的是

你做事將精益求精、將非常認真仔細地去做而不是粗枝大葉、馬馬虎虎。這樣你就能把事情做好。因此,學完《易經》以後,做人做事這個基本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學完《易經》有什麼用?聽聽清華大學教授怎麼說

那麼有一些人來問我,特別是家長來問我,“我的孩子二十歲還不到,可以學《易經》嗎”?我說為什麼不可以學呢?他說“孔子五十以學《易》,我們想五十歲以後才學《易》”。我說這是個誤解,五十歲以後是研究《易經》,五十歲以前你學習《易經》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太小學習是有問題的,他對天地人瞭解得太少了。所以當一個人已經成熟了、成長了,成為一個成人以後學習《易經》是可以的。所以,各位朋友,大家如果喜歡易經就拿出一點時間學習《易經》,

來指導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好

學完《易經》有什麼用?聽聽清華大學教授怎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