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環保股的一些思考

之前寫過一點點關於環保股的思考。在此稍微展開些,剛好也有一些疑惑,記錄下,歡迎探討。

很多環保公司實質上還是一個工程公司。商業模式都不太好,需要自己墊資,分期確認,結束了還有質保期,錢要過個一兩年才拿的回來。工程類公司一般做的大致模式類似BT、BOT、TOT之類的,模式有其合理性。因為重資產,需要各方面分攤風險,增加利用效率。所以長期看,這個商業模式有存在的基礎,龍頭應該還是值得跟蹤。

但這樣的方式很多都依託於財政支出,資金成本也容易受到宏觀的影響。業績都轉變成應收,如果不能落到實處,長期看風險也不小。如果項目有個雷就很麻煩。運營期會有穩定的現金流,但投資回報計算可能是基於目前的情況測算的,到時候萬一“虧本”找政府調整價格貌似也很被動。如果能打個資產包甩賣出去可能相對好些。但國內這塊的資產證券化好些做的也一般。因為加了槓桿,宏觀利率環境的變動會對企業的經營業績有放大的效應,在高速投入期還好,後面增速下來,業績波動會很劇烈。

這行業的同質化其實很高,因為門檻不高。資金不是太高的門檻,政府關係不是太可靠的門檻,建造水平其實也都差不多。所以如果哪個相關工程好做,同質化的競爭肯定也會激烈。所以,如果管理有可能是比較好的護城河,但這點其實不太好判斷。

為了尋求差異化,很多企業比較有意思。比如中國化學的煤化工,碧水源的水工程。特別是碧水源,利用膜技術和設備的買賣來增加獲得工程的競爭力。但這裡存在很多判斷的難點。例如外資的幾個公司為啥不也做工程,如果自己不好做其實可以和國內的公司合資做,也沒有那麼難。其次,和ZF部門的關係其實是把雙刃劍。

閉環的商業模式也是不透明的地方。膜設備賣給自己的工程,收入確認,利潤、壞賬確認都比較難判斷。因為缺少信息,所以判斷起來就會很難。其次,這個商業模式對資金的需求很大。長期股息率肯定是不要太指望,業績因為存在以上說的問題,外界始終會有疑慮。變化也難跟蹤。

門檻低還反應在同質化競爭。例如危廢,實際上之前都說危廢賺錢,危廢處理因為自身原因,區域割裂肯定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現在很多集團也進軍了這個領域,說明技術並不是太高的門檻。汙水處理也是一樣,MBR水處理市佔率不能完全說明問題。行業初期上發展起來的公司,一旦競爭格局變得複雜就會很麻煩。

當然,可以從財報裡跟蹤到一些數據。例如應收的變化、現金流的變化。但基於商業模式的核心競爭力是判斷的基礎。大概就先這麼多吧,太晚了,明天要是有空再補充。(作者:群獸中的一隻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