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時只有十幾萬披甲之士,爲何能征服人口近億的明王朝?

清軍入關時只有十幾萬披甲之士,為何能征服人口近億的明王朝?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本侷促於東北一隅、總人口只有數十萬、入關時不過只有十餘萬軍隊,卻如何能破關而入、橫掃中原、最終取明朝而代之呢?在明末大動亂中,有南明 、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和滿洲貴族軍事集團幾股勢力,從人數上看,滿洲八旗兵處於絕對的劣勢。那麼,滿洲八旗兵能以寡擊眾,以弱勝強,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這其中固然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收羅了一批熟悉中原地理民情且能征善戰的原明朝將領為己所用。這些漢族將領是八旗兵入關征戰的嚮導和前驅。洪承疇和吳三桂就是這群人中最著名者。

文武雙全的洪承疇本是大明很有影響力的將領。在明清戰事中,他被朝廷委為兵部尚書、總督薊遼軍務的要職,督帥13萬明軍與清軍鏖戰於遼西。松錦之戰,洪承疇兵敗被俘。皇太極想方設法勸降,許以高官厚祿,並賞賜無算。很多滿族將領很不理解,皇太極說:“我等櫛風沐雨幾十年,目標就是為定鼎中原。但一入中原,我們就好像瞎子走路一樣,如今能得到洪承疇這樣的引路人,何樂而不為” ?

清軍入關時只有十幾萬披甲之士,為何能征服人口近億的明王朝?

後來,睿親王多爾袞率師伐明,洪承疇果然起了大作用。順治初年,他以秘書院大學士、兵部尚書之職總督軍務,負責招撫江南。洪承疇是個老練的政客,很有經驗和影響,在追剿農民軍殘部、鎮壓南明餘孽、招撫明朝官員方面,出了很大的力,功績斐然,使清朝在江南的統治逐漸穩固。

到了順治10年,反清鬥爭依然沒有平息,西南、華南等地區的南明殘部和農民軍殘餘力量聯合起來,還在頑強抗清。年逾六旬的洪承疇被順治帝破例委任為湖廣、兩廣、雲南、貴州五省經略。也就是這五省的最高軍事長官,他盡職盡責,竭盡全力悉心籌劃,在長期的拉鋸戰中終於控制了華南和西南大局,逼迫南明永曆帝逃往緬甸。洪承疇畢竟是老謀深算的文人,他很明白,假如反清勢力被剿除殆盡,自己的使命和作用也隨之結束,他覺得不把抗清勢力一網打盡而保留一點對自己更有利。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前車之鑑不遠,一旦這些活物都打盡了,自己這把弓箭也就沒用了。

清軍入關時只有十幾萬披甲之士,為何能征服人口近億的明王朝?

所以,當清廷指示他速派大軍攻進緬甸,徹底消滅永曆和南明殘軍,洪承疇則按兵不動,還提出了不同意見,表示要先整頓內部,休養士卒,然後才能揮兵進剿。吳三桂坐鎮雲南,曾對自己的前景憂心忡忡,向洪承疇問策討教。洪承疇面授機宜:“不可使雲南一日無事” 。可是吳三桂沒有窺破天機,執意率兵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後又親手用弓弦將他絞死,狡兔一死,走狗便失去了利用價值,兔死狗烹的結局難以避免。

在清朝征服大明的戰爭過程中,洪承疇肩負重任,備受清廷重視,被授予了許多頭銜;戰爭結束後,卻大功不賞,備受冷落。此後,他抑鬱不得志,生活淒涼,直至康熙四年病歿。洪承疇本是助清滅明的大功之臣,卻因為背明降清,有損大節,竟遭後來的乾隆帝貶斥 ,被記入《貳臣傳》中。

清軍入關時只有十幾萬披甲之士,為何能征服人口近億的明王朝?

吳三桂 是清初又一個悲劇人物。山海關一戰,他大開關門,引清軍入關,為滿清奪取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以後又帶領清軍東討西伐、 南征北戰,直至平定西南。吳三桂降清是死心塌地的。清廷為了籠絡這個強有力的打手,給了他莫大的榮耀和獎賞。吳被封為平西王,總管雲貴事務。後來清太宗還和他結為兒女親家,並賜給他四位滿族美人。

吳三桂在鎮壓南明政權和李自成大順軍的過程中出過死力,也走了鴻運,而一旦把抗清力量全部消滅,吳三桂的利用價值也就消失了,他的前景立刻變得黯淡起來。從康熙元年起,清廷有計劃、有步驟地削弱、剝奪吳三桂的兵權和財權。康熙還派心腹到雲南監視、牽制吳三桂,使吳三桂如鯁在喉,驚懼不安。吳三桂反清,猶如騎上虎背,並非他的本意,而是被康熙嚴令撤藩給逼反的。對於吳三桂來說,撤藩必反,不撤卻不一定反。然而,功高震主的他,是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當時的康熙,為除掉吳三桂,已經有點不擇手段、不顧一切了。

清軍入關時只有十幾萬披甲之士,為何能征服人口近億的明王朝?

和洪承疇、吳三桂類似的人物還有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輩,若沒有這些歸降滿清的漢族士大夫和前明官兵的幫助,十餘萬的入關的滿族人要想滅掉明王朝、征服並統治關內近億的明朝遺民,基本是不可能之事。清軍入關後,明朝的降將帶領大批降軍一直充作前鋒,很賣力的鎮壓農民軍,征伐南明,可以說清朝的絕大部分江山,都是投降明軍幫打下來的。而這些投降滿清的明朝降將,其人生結局大多以悲劇收場。

清軍入關時只有十幾萬披甲之士,為何能征服人口近億的明王朝?

清軍入關時只有十幾萬披甲之士,為何能征服人口近億的明王朝?

清軍入關時只有十幾萬披甲之士,為何能征服人口近億的明王朝?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