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案例,告訴你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壯士斷腕」

建立綠色發展的產業體系,

強化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

讓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1、治理環境,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江蘇宜興周鐵鎮的周圍,先後開辦了300多家化工企業,使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太湖水卻越來越髒。2007年爆發的藍藻汙染更是讓居民飲水成了問題。

2016年底,江蘇省委、省政府部署了“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重點治理太湖水環境,關閉搬遷太湖周邊的汙染工廠。與關閉化工廠相比,更難啃的硬骨頭是關停沿太湖區的畜禽養殖。經過當地政府一次次上門做工作,化工廠和畜養場終於成功關閉。而場邊的幾條河流,也日漸清澈。

近幾年來,蘇州、無錫、常州拆除水產養殖圍網3萬多畝,取締遷移1000多處畜禽養殖場;太湖流域關停化工企業多達5336家;環湖新建汙水處理管網24500公里,足可以繞太湖56圈。還太湖附近居民一片乾淨的水源,還環境一片寧靜。

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治理環境,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四個案例,告訴你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壯士斷腕”

2、治理環境,要堅持不懈地奮鬥

庫布齊沙漠曾經是黃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因其惡劣的自然條件,曾被稱為“死亡之海”。

近3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當地的億利資源集團通過“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生態持續化改善”的“四輪驅動”戰略,堅持不懈治理沙漠。把900多萬畝,相當於把沙漠的三分之一變為綠洲。庫布其沙漠治理是我國防沙治沙的縮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奮鬥,荒漠化土地面積自2000年以來,已連續3個監測期持續淨減少,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擴展態勢。

治理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

四個案例,告訴你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壯士斷腕”

3、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塞罕壩曾經是茫茫荒原。半個多世紀,三代塞罕壩人堅持植樹造林,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建設了百萬畝林海。十八大以來,林場建設者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讓人工林朝著原始森林的狀態發展,科學造林,科學營林,實現了生物多樣性。從過去“以砍養家”,到現在“以砍養樹”,塞罕壩循環發展鏈條,證明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鐵鎬與山石碰撞,鏗然作響間,林場建設者不僅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立起了塞罕壩精神,更是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如今,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塞罕壩: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

四個案例,告訴你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壯士斷腕”

4、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建設之中

江西萍鄉市萬龍灣蘇州街,以往一到雨季,家街道就會出現積水甚至看“海”的情景。而在今年,情況發生了變化。6月份,萍鄉市主城區降雨量超過460毫米,然而83個積水點無一內澇,這要得益於當地梳理水系、建設雨水存蓄系統所構成的大海綿體。

“大海綿體”讓城市遠離內澇,而以小區、道路為單位,靈活運用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等海綿技術建設的“小海綿體”,則為市民解決了下雨出行難的問題。

當地政府先花了半年時間,對易澇點逐一排查。摸清實際情況後,當地根據城市積水成因走向,打破水利、園林、城管等部門各管一塊的慣例,分成七個片區系統治理,統一運營。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建設之中,恢復城市的水生態平衡。

四個案例,告訴你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壯士斷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