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學堂:從格雷厄姆到巴菲特!

思想轉變:

巴菲特曾說:“本傑明·格雷厄姆曾經教我只買便宜的股票,查理讓我改變了這種做法。這是查理對我真正的影響。要讓我從格雷厄姆理論的侷限中走出來,需要一股強大的力量。查理的思想就是那股力量,它擴大了我的視野。”

著眼長遠:

查理曾這樣闡述自己的理念:“我們傾向於把大量的錢投放在我們不用再另外作決策的地方。如果你因為一樣東西的價值被低估而購買了它,那麼當它的價格上漲到你預期的水平時,你就必須考慮把它賣掉。那很難。但是你能購買幾個偉大的公司,那麼就你可以安坐下來啦。那是很好的事情。”

集中投資:

當沃倫在商學院上課時,他說:“我用一張考勤卡就能改善你最終的財務狀況:這張卡片上有20格,所以你只能有20次打卡的機會——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擁有的投資次數。當你把卡打完之後,你就再也不能進行投資了。在這樣的規則之下,你將會真正慎重地考慮你做的事情,你將不得不花大筆資金在你真正想投資的項目上。這樣你的表現會好得多。”

等待最佳擊球區:

“過去70年來唯一一個單個賽季打出400次安打的棒球運動員泰德·威廉姆斯把擊球區劃分為77個棒球那麼大的格子。只有當球落在他的“最佳”格子時,他才會揮棒。作為一個證券投資者,你可以一直觀察各種企業的證券價格,把它們當成一些格子。在大多數時候,你什麼也不用做,只要看著就好了。每隔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一個速度很慢、線路又直,而且正好落在你最愛的格子中間的“好球”,那時你就全力出擊。這樣呢,不管你的天分如何,你都能極大地提高你的上壘率。許多投資者的共同問題是他們揮舞太過頻繁。”

——摘自《窮查理寶典》

十年前,自讀了好友篤恆推薦的齊東平老師的《投資企業法》,開始利用暑假的時間啃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隨後陸續讀了彼得·林奇、費雪、歐奈爾、馬克斯等一眾大師的著作。個別的書還進行了反覆的閱讀。然而讀來讀去,筆者發現自己偏偏繞過了當今最優秀的價值投資者沃倫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著作。無論是《滾雪球》還是《窮查理寶典》都靜靜地躺在書架多年,為什麼卻視而不見?是因為有意無意的疏忽還是莫名其妙的傲慢?值得慶幸地是,筆者現在終於讀到了。而且此時讀相比十年前必然更加深刻。

開始投資以來,雖然也有過一些諸如萬科A(SZ000002)、張裕B(SZ200869)、呷哺呷哺(00520)等相對集中而長期的投資,但筆者更多地還是格雷厄姆型的投資者,崇尚分散投資於菸蒂股,而且不斷“動態均衡”,賣出估值恢復的,買入更加低估的,並自詡為降低投資組合的內在風險。在這裡,投資似乎變成了一個簡單的數學題。

最典型的是在券商等金融股上的投資。港股的中國光大控股、中國銀河證券等公司估值很低,有的股息率甚至是大幅高於雪盈的融資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獲取更大的回報,一個“理性”的選擇就是加槓桿,筆者幾乎毫不猶豫地動用了一定的融資。在今年1月很多個股紛紛暴漲的情況下,我大幅減持了呷哺呷哺等好公司,而繼續大筆加倉0.8pb的光控、中國銀河等公司——通常而言,按照我過去的經驗而言,這將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然而,僅僅過了幾個月,它們繼續大幅下跌近40%,今天它們的pb在0.5左右。近兩個月,我的雪盈賬戶的股票槓桿倍數和日內風控比例分別徘徊在2.2和10%左右的水平。雪盈賬戶的淨值也從我整體淨值中最高的40%跌到25%左右,歷經兩年時間幾百個日日夜夜掙到的186%的盈利也大幅縮水為60%。這個教訓是非常慘痛的。從中國銀河、中信證券等券商股的估值來看,確實突破了歷史的極限水平。但誰也不能保證今後會不會發生同樣嚴重、甚至更嚴重的災難呢?一個投資者,有很多次機會可以贏,但他只會死一次。

這次反思已經持續了兩個月多時間,本來筆者是想等不僅從思想認知上,還要從實際持倉上徹底完成轉型後再寫出來——這項工作預計至少需要半年時間,才能從自選股中選出可以安心持有十年的數只股票——今天本來只想寫些讀書筆記,沒想到絮絮叨叨就寫了這麼多。既然如此,先寫後改也無妨。

加油。向最優秀的投資者學習,保持閱讀和思考,多研究公司,集中投資於可以長期持有的好公司。

路還很長。

後記:過去經常動用槓桿投資是因為我認為市場上總是有一些確定性低估的機會。然而最近市場的表現讓我認識到原本安全的槓桿水平會因為市場走向極端而變得不安全。而且當我把視野從確定性低估的爛公司上,轉移到看起來確定性沒那麼強、也沒那麼低估的好公司上時,我突然發現我的融資慾望被“閹割”了。(作者:歡無之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