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学堂: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

思想转变:

巴菲特曾说:“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教我只买便宜的股票,查理让我改变了这种做法。这是查理对我真正的影响。要让我从格雷厄姆理论的局限中走出来,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查理的思想就是那股力量,它扩大了我的视野。”

着眼长远:

查理曾这样阐述自己的理念:“我们倾向于把大量的钱投放在我们不用再另外作决策的地方。如果你因为一样东西的价值被低估而购买了它,那么当它的价格上涨到你预期的水平时,你就必须考虑把它卖掉。那很难。但是你能购买几个伟大的公司,那么就你可以安坐下来啦。那是很好的事情。”

集中投资:

当沃伦在商学院上课时,他说:“我用一张考勤卡就能改善你最终的财务状况:这张卡片上有20格,所以你只能有20次打卡的机会——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拥有的投资次数。当你把卡打完之后,你就再也不能进行投资了。在这样的规则之下,你将会真正慎重地考虑你做的事情,你将不得不花大笔资金在你真正想投资的项目上。这样你的表现会好得多。”

等待最佳击球区:

“过去70年来唯一一个单个赛季打出400次安打的棒球运动员泰德·威廉姆斯把击球区划分为77个棒球那么大的格子。只有当球落在他的“最佳”格子时,他才会挥棒。作为一个证券投资者,你可以一直观察各种企业的证券价格,把它们当成一些格子。在大多数时候,你什么也不用做,只要看着就好了。每隔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一个速度很慢、线路又直,而且正好落在你最爱的格子中间的“好球”,那时你就全力出击。这样呢,不管你的天分如何,你都能极大地提高你的上垒率。许多投资者的共同问题是他们挥舞太过频繁。”

——摘自《穷查理宝典》

十年前,自读了好友笃恒推荐的齐东平老师的《投资企业法》,开始利用暑假的时间啃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随后陆续读了彼得·林奇、费雪、欧奈尔、马克斯等一众大师的著作。个别的书还进行了反复的阅读。然而读来读去,笔者发现自己偏偏绕过了当今最优秀的价值投资者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著作。无论是《滚雪球》还是《穷查理宝典》都静静地躺在书架多年,为什么却视而不见?是因为有意无意的疏忽还是莫名其妙的傲慢?值得庆幸地是,笔者现在终于读到了。而且此时读相比十年前必然更加深刻。

开始投资以来,虽然也有过一些诸如万科A(SZ000002)、张裕B(SZ200869)、呷哺呷哺(00520)等相对集中而长期的投资,但笔者更多地还是格雷厄姆型的投资者,崇尚分散投资于烟蒂股,而且不断“动态均衡”,卖出估值恢复的,买入更加低估的,并自诩为降低投资组合的内在风险。在这里,投资似乎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最典型的是在券商等金融股上的投资。港股的中国光大控股、中国银河证券等公司估值很低,有的股息率甚至是大幅高于雪盈的融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取更大的回报,一个“理性”的选择就是加杠杆,笔者几乎毫不犹豫地动用了一定的融资。在今年1月很多个股纷纷暴涨的情况下,我大幅减持了呷哺呷哺等好公司,而继续大笔加仓0.8pb的光控、中国银河等公司——通常而言,按照我过去的经验而言,这将是一个明智的决定——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它们继续大幅下跌近40%,今天它们的pb在0.5左右。近两个月,我的雪盈账户的股票杠杆倍数和日内风控比例分别徘徊在2.2和10%左右的水平。雪盈账户的净值也从我整体净值中最高的40%跌到25%左右,历经两年时间几百个日日夜夜挣到的186%的盈利也大幅缩水为60%。这个教训是非常惨痛的。从中国银河、中信证券等券商股的估值来看,确实突破了历史的极限水平。但谁也不能保证今后会不会发生同样严重、甚至更严重的灾难呢?一个投资者,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赢,但他只会死一次。

这次反思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多时间,本来笔者是想等不仅从思想认知上,还要从实际持仓上彻底完成转型后再写出来——这项工作预计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才能从自选股中选出可以安心持有十年的数只股票——今天本来只想写些读书笔记,没想到絮絮叨叨就写了这么多。既然如此,先写后改也无妨。

加油。向最优秀的投资者学习,保持阅读和思考,多研究公司,集中投资于可以长期持有的好公司。

路还很长。

后记:过去经常动用杠杆投资是因为我认为市场上总是有一些确定性低估的机会。然而最近市场的表现让我认识到原本安全的杠杆水平会因为市场走向极端而变得不安全。而且当我把视野从确定性低估的烂公司上,转移到看起来确定性没那么强、也没那么低估的好公司上时,我突然发现我的融资欲望被“阉割”了。(作者:欢无之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