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枚乘傳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枚乘傳

西漢文帝時期,一篇上承《楚辭》、下開漢代新體賦先聲的辭賦《七發》,傳遍朝野。它那鋪陳描寫、勸百諷一的新奇形式不脛而走,文人騷客們競相效法,一時紛紛湧現出《七激》《七興》《七依》《七疑》《七說》《七舉》等等以“七”為題的辭賦。《七發》的作者就是枚乘。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枚乘傳

枚乘,字叔,淮陰(今江蘇淮安市)人。他的少年時代大約是在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國後的和平環境中度過的,這樣他才得以習文寫賦、研究學問。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枚乘傳

漢高祖立國後,分封皇族。劉濞是劉邦的侄兒,被封於沛,為吳王。吳王野心很大,他開山鑄錢,煮海水為鹽,使封國十分富庶,並大量招納人才,伺機而動。枚乘以文才被招為吳王上賓,並且很快當上了郎中。吳王常與朝廷分庭抗禮,枚乘看在眼裡,識破了劉濞不甘人下的野心,便挺身而出上諫吳王:“必若欲所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勸吳王不要有非分之想。但吳王不聽勸告,於是枚乘便離開了吳王,去投奔梁國,當了梁孝王劉武的座上賓。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枚乘傳

漢景帝登基後,九個同姓王羽翼已豐,他們封地的總面積超過朝廷的疆地,並有自己的軍隊和稅收來源等。朝廷中有識之士都為之擔心,御史大夫晁錯上疏要求漢景帝“削藩”。這件事被吳王知道了,便聯合趙、楚等七國諸侯,打著“殺晁錯、清君側”的旗號,公然進行叛亂。漢景帝只好殺了晁錯,以換取諸王退兵。枚乘這時再勸吳王趁此收兵,以免自取滅亡。但吳王還是不聽,終於招來殺身之禍,七諸侯的軍隊被大將周亞夫擊敗,劉濞逃到東越,被東越人捉住殺掉。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枚乘傳

七王之亂平定後,枚乘由於有先見之明而聲名大振。漢景帝讓枚乘去當弘農都尉,枚乘不屑做郡吏,便藉口有病而辭官,又回到了梁國。梁國賓客都喜好辭賦,枚乘在其中更是首屈一指,深受人們的稱讚。但不久梁孝王劉武去世,枚乘只好回淮陰家鄉閒居。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枚乘傳

漢武帝即位後,對枚乘十分仰慕,派“安車蒲輪”(用蒲裹輪,行駛穩便)接枚乘赴京。當時枚乘已值風燭殘年,行至半路,就因病去世。據《漢書·文藝志》,枚乘所遺文章二篇,載於《漢書》本傳,他的遺賦有九篇,但流傳至今的只有三篇——《七發》《菟園賦》和《柳賦》。枚乘的作品遺留至今不多,但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高,《七發》在形式上承前啟後,無論藝術性或思想內容,至今仍有借鑑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