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在南阳还是襄阳?

武汉嘻哈


襄樊为抢诸葛亮躬耕地篡改了哪些东西? ①把岳飞过南阳,夜宿卧龙岗书写的《出师表》拓片搞走,把题跋里“过南阳,夜宿卧龙岗"字抺掉…挂到襄樊"隆中"。 ②诸葛亮死200多年后,根据襄阳习凿齿一句:好像(号曰)城西二十里有亮宅。把叫了几千年阿头山改为隆中山,1893年又改为古隆中。(孔明一辈子没提过,到死也不知道隆中在哪) ③2002年3月下文再把泥嘴镇改为卧龙镇。 ④2010年11月26日又把襄樊改襄阳,⑤2003年五次去北京人教出版社“公关活动"将《草庐对》篡改《隆中对》,把南阳注解为襄樊一带(详见《襄樊晚报》2003年7月18日报道市长亲自去)。 后觉得不爽,听说下一步要直接改称湖北省诸葛亮市。 ⑥1990年襄阳象跑项目一样,商请中风一年多的地理"砖家"谭其骧写下"隆中归南阳郡…"题词,襄阳立即刻在石头上,如今竖在"隆中"门口。谭砖家不久中风复发,说了假话被诸葛亮召去阴间赎罪。 ⑦襄樊丁宝斋编《隆中志》时,收录的古诗涉及南阳诸葛躬耕地的字词,竟敢全部篡改为隆中,无耻之极。(这人属于不负责任的垃圾学者) 就连金庸笔下虚构的郭靖,黄蓉也编入当地名人录。在襄樊雕像了。 针对襄樊不停造假历史,作家二月河在《南阳把诸葛亮让给谁》文中说:一、历史不是泥巴捏的;二、历史不属于有钱人。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有武侯自述背书,卧龙名号佐证,在没有任何初始典藉或文物认证诸葛亮躬耕地确切位置的背景下,南阳卧龙岗作为诸葛亮躬耕地,较之历史上从未归属南阳或古南阳郡的襄阳隆中更有说服力;历代颂扬躬耕地的诗词歌赋,与南阳卧龙岗相关联者数倍于襄阳古隆中即是旁证。
(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古隆中)

相应地,襄阳(古)隆中做为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命名、出现于十七世纪中叶(清康熙年间)的诸葛亮‘’故居‘’及‘’襄阳说‘’力挺的‘’躬耕地‘’,其文物价值远逊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但其文化传承和纪念意义与南阳卧龙岗相比不遑多让;两处“躬耕地”争议数百年,相映成趣,为三国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两地共同晋身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即是例证。

遗憾的是做为争议一方的’’襄阳说‘’者,为地域私利,罔顾争议事实,企图用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招式独躬耕地名头:

一、称‘’亮家‘’在襄阳隆中(事实:①诸葛亮生前根本不知‘’隆中‘’为何;陈寿《三国志》通篇无‘’隆中‘’二字出现。②王隐《蜀记》最早记述‘’亮故宅‘‘’’隆中‘’在‘’沔之阳‘’,与襄阳无关;③‘’襄阳说‘’源头、习凿齿在《汉晋春秋》里‘’号曰‘’(听人说)的‘’亮家‘’隆中既在‘’南阳之邓县‘’,又在汉水南岸,与‘’沔之阳‘’矛盾,又与自己认可的‘’自汉以北为南阳‘’前后龃龉,不足为信。)

二、声称古南阳郡管辖今襄阳隆中(事实:①习凿齿《汉晋春秋》: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隆中在汉水南,归襄阳)。

三、由以上一、二步做铺垫,推理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躬耕地即为襄阳隆中(逻辑BUG:为什么不可以指同属汉末南阳郡的南阳武侯祠或其它地方?神逻辑嘛!你‘’襄阳说‘’是武大郎开店么)。

这就是历代‘’襄阳说‘’者穷经皓首、用习凿齿的‘’亮家……号曰隆中‘’生硬粘合‘’躬耕于南阳‘’的大致过程,其间种种移花接木的证据拼接,令人叹为观止。

说回正题。‘’襄阳说‘’的软肋之一就是权威史籍、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里‘’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一语,点明了隆中归属曹操设立的襄阳郡而非南阳郡,直接打脸‘’襄阳说‘’学者‘’躬耕南阳即襄阳隆中‘’的论调,踩到了‘’襄阳说‘’痛脚,而‘’襄阳说‘’学者又不敢把权威史藉里不利己方观点的记述习惯性地扣之以‘’伪造”罪名(恐贻笑世人),于是便有了‘’襄阳说‘’信徒、襄樊学者丁宝斋先生引述《资治通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一语时隐去襄阳二字后,拿来为‘’襄阳说‘’背书的尴尬笑话。

还是这位丁仁兄,在他主编的《隆中志》第101页收录有唐代胡曾的一首诗《隆中山》,诗词内容如下: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此诗来源何处?笔者查阅《全唐诗》,在卷647-28也找到一篇胡曾的诗《咏史诗·南阳》,诗词内容仍然是: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这首《全唐诗》里胡曾《咏史诗·南阳》和《隆中志》里胡曾《隆中山》是同一首诗呀,怎么题目变了?原来胡曾

咏南阳(武侯祠)的著名诗作被丁先生以另一个名字收进自己主编的《隆中志》了。惊喜不惊喜?看官自己品味吧。

另一著名糗事,是‘’襄阳说‘’盲从者诬指存世几百年的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所题跋文,系南阳先人伪造(跋云:‘’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祠内。……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鬰耳。岳飞并识‘’)。讽刺的是,跋文和正文一体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武穆手书碑刻,被襄阳方面去掉跋文并复刻后,安放在古隆中(‘’古迹克隆中心‘’不只是说说而己)。用自己打‘’假‘’过的碑刻来证明自己正统,匪夷所思。

做着冒名顶替之事,又竭力幻化为正主,再声色俱厉打压受害者。断章取义,指鹿为马;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吃干抹净,赢者全拿。历代

‘’襄阳说‘’学者这思维、演技恐怕连岳掌门都只能甘败下风。

窥斑知豹,‘’襄阳说‘’学者的隆中沙文主义思维,在此事例上又活色生香了一番。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湖北人顾嘉蘅在南阳知府任上写于南阳卧龙岗的骑墙联,神助推‘’襄阳说‘’声势,襄阳人见猎心喜、南阳人徒呼负负、诸葛庐一声叹息。

‘’躬耕南阳‘’做为华夏文明史璀璨印记千百年来深入人心,某地试图把‘’南阳诸葛庐‘’劫持到古隆中‘’博古架‘’上,大抵是南柯一梦。


(文明跟贴,理性思辨!)


望峰鸢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历史事件特别是名人事件,史籍记的非常清楚。躬耕地在隆中,汉时属南阳郡(和现南阳唯一关系是同名)。这是由诸多史籍记载并相互印证的。南阳一再牵强卧龙岗是躬耕地,但拿不出一星半点有关卧龙岗的史证来。这还用评判?

正史记载就在襄阳隆中,南阳卧龙岗只是个“传说”!

下面再次列出隆中是躬耕地的证据,再次给予南阳喷子迎头一击。

198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等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3年后(1992年),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出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近年来,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讨论意见,并由此影响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

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

三、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诸葛亮的亲友中,没有一人住在南阳宛县;

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冈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

五、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

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章)

1992年7月5日

一、最早记载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传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治所在襄阳)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出山之前的活动轨迹一直在荆州牧刘表附近,躬耕时和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交往,当时他们都在襄阳学习。相反,诸葛亮传中除了诸葛亮说了句“以向宛洛”以外,没有提到半点宛城,诸葛亮的活动范围也离宛城几百里。  二、最早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的著作是晋王隐(陈郡陈县人,今河南淮阳人)的《蜀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今我来思,觌尔故墟’”。  明显提到“至隆中,观亮故宅”,和“昔尔之隐,卜惟此宅”很明白的指出隆中就是他家,也是当时躬耕的地方。另外《晋书 刘弘传 陶侃传 李密传》里都对这段的历史背景有所记载,包括《资治通鉴》,很明显永兴中刘弘驻的是襄阳(南阳说领军人物、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撰文故意篡改史料说刘弘当时驻宛,令人不齿)  石小生对此脑洞大开,写了4片臭文,妄图颠覆至隆中,观亮故宅的史事。下面是他的雷语:  1、传所谓伏龙、凤雏,正在于此,亦隆中也。该碑文也可作为上述推测的一个辅证。(传字很重要)  2、当然,上述几点都只是推测,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后世的碑文只能参考,不能作为定论的证据。但“南阳说”的解释显然比“襄阳说”的祭拜两段论和“沔之阳”即为隆中的解释更靠谱些。(亦隆中比真正的隆中更靠谱?)  3、《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有:…. 亦隆中也。 在西晋以前襄阳附近没有“隆山”、“隆中”的地名。(小生该不会想的是西晋比《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时代晚吧?)  4、刘弘“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的祭祀活动与勉县一带武侯遗迹的地理方位十分接近。(他忘了“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之后的“惜尔之隐,卜唯此宅”吧,想把三顾地也搬到定军山去吧)  5、至此,对《蜀记》“沔之阳”的解读就有了隆中、南阳、勉县三种说法了,应该说三种说法都不能以现有史料肯定“于沔之阳”为其中之一地。依我之见,三说中勉县说为五成,南阳说为三成,襄阳说仅两成矣。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全靠猜测,个人看法就成了五成、三成、两成。不知道他这比例得来的。考证刘弘至隆中,竟然通篇不引用有关刘弘的历史记载。)  6、“隆中”一名开始出现在一些野史之中:《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引东晋王隐的《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在他的眼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太平御览》、《水经注》、《晋书》、《资治通鉴》...都是野史,但好像他忘了卧龙岗到元代才和诸葛亮因“传”才联系的,之前没一个“野史”记载)  7、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小生考证这件事竟然通篇忘了主角刘弘,对晋永兴中刘弘动向不加任何考证!!!  8、这些记载表明,刘弘这次奉“天子命我”的官祭,如不去诸葛亮葬身之处的沔阳武侯祠,而去他年轻时的尚无任何纪念场所的隐居、躬耕之地寻访旧宅,是不可思议的。(他又忘了“至隆中,观亮故宅”!!胡扯把观亮故宅说成去诸葛亮葬身之处,这是多大的BUG啊? 奉“天子命我”的官祭,竟然碣文通篇不提“官祭”之事)  小生的脑洞是多么的发达啊,仅仅依靠一句话就杜撰出几篇长文,可他忘了碣文后面的内容,忘了前后照应。想想也正常,他前面撒的谎,后面要不断的去圆谎,怎么能不出差错呢?  三、是东晋著名史学家xi凿齿(襄阳人)。xi凿齿在其著作《汉晋春秋》中说:先主见诸葛亮于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和诸葛亮自称“躬耕南阳”并无矛盾)他在其著作《襄阳耆旧记》中说:“庞德公,襄阳人,居沔水上……诸葛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公于床下,公初不令止。”  “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  “黄承彦,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对于xi凿齿如此详细、明白的记载,是躬耕卧龙岗说永远的噩梦。于是他们杜撰了:《晋书 习凿齿传》中有此文字记载:“齿好著述,而文辞散乱,矛盾相冲。其书意可观者,皆父兄所代,文体混漫,羞涩难解者,齿之撰也。”故意抹黑xi凿齿,妄图颠覆躬耕隆中说。但是《晋书 习凿齿传》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相反全是对习凿齿的称赞:  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彦威迹沦寇壤,逡巡于伪国  另外《晋书 习凿齿传》中也记载了(桓)温弟秘亦有才气,素与(习)凿齿相亲善。凿齿即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北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乘踌躇,慨尔而泣’”。  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习凿齿关于亮家的描述非虚。  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xi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  之后还有很多,包括《资治通鉴》等在内的历史典籍都承认“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一直到现代,并没有任何文献,任何人对上述文献表示反对。就在一二十年前,南阳说的几个代表人物杜撰史料,猜测臆测,只对襄阳说的证据挑刺,不拿自己的证据,说以上史料有误。妄图混淆视听,颠倒是非,弄假成真,但史实是改变不了的,这样的人只会令人不齿,遗臭万年!!

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也是近二十年来诸葛亮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似有必要回顾一下南阳襄阳之争的来龙去脉。  南阳襄阳之争,从无到有,到争执不下,到暂时平息,到共识,到风云再起,到激烈,到白热化,到难于止息……已经六百余年了。回顾历史,预测未来,告诉今人与后人,使之明白这个争论的来龙去脉,个中情由,当是《隆中志》书的一个责任和义务。至于说争论的孰是孰非,其实历史早有定论,不必要再多作赘述,这里只是把这个争论的来龙去脉提供给读者。  一、宋以前的历史文献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无“南阳说”。  最早记载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传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治所在襄阳)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亮答曰:‘……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刘表长子琦(时住在荆州首府襄阳城),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感悟,阴规出计”。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当时荆州所辖七郡之一,辖37城,郡的治所在宛县。时“隆中”属南阳郡邓县所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治所襄阳),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躬耕地只可能在当时荆州的首府襄阳附近,但在襄阳附近的什么地方并不明确。  最早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的著作是晋王隐(陈郡陈县人,今河南淮阳人)的《蜀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今我来思,觌尔故墟’”。  接着是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襄阳人)。习凿齿在其著作《汉晋春秋》中说: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他在其著作《襄阳耆旧记》中说:“庞德公,襄阳人,居沔水上……诸葛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公于床下,公初不令止。”  “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  “黄承彦,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随后是南北朝、唐、宋时期的文献也都明确地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说:“襄阳西北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转摘自《太平御览》卷180《居处部》8《宅》;卷177《居处部》5《台》上)。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南朝梁鲍至《南雍州记》说:“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转摘自《太平御览》卷177《居处部》5《台》上)。  唐房玄龄《晋书•习凿齿传》说:“(桓)温弟秘亦有才气,素与(习)凿齿相亲善。凿齿即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北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乘踌躇,慨尔而泣’”。  《昭明文选》唐李善注引《荆州图副》说:“邓城旧县西南一(十)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刘歆七言诗曰:‘结构野草起室庐’”。  唐徐坚等辑《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8《山南道七》,第182页)说:“葛井(襄阳记曰,岘山南八百步,西下百步,有习家鱼池。荆州记曰,诸葛亮宅有井,深四丈余,口广一尺五寸,垒砖如初,已上襄州)”。  唐吴从政《襄沔记》说:“(郡南),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转摘自《太平御览》卷180《居处部》8《宅》)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二,第529页)说:“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进”。  “刘琦台,县东三里。琦与诸葛亮登台去梯言之所也”。  “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唐孙樵《刻武侯碑阴》说:“赤帝子火炽四百年,天厌其热,洎献烬矣。武侯独愤激不顾,收死灰于蜀,欲嘘而再燃之,难乎为力哉!是以国称用武歧、雍间,地不尺阔,抑非智不周,天意炳炳然也。夫以武侯之贤,宁靡筹其不可也?盖激备隆中以天下托,不欲曲肱安谷,终儿女子乎,将驰驱死备志耶!由是核武侯之所为,殆庶几矣。然跨西南一隅,与吴、魏抗国,提卒数万,绰绰乎去留,无我技者,是亦善为兵矣”(转摘自《全唐文》卷795)。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45《山南东道四•襄州》)说:“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卷308,第3635页,中华书局1960年6月版)说:“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65)说:“初,琅邪诸葛亮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谓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  “司马徽,清雅有知人之鉴。同县庞德公素有重名,徽兄事之。诸葛亮每至德公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公从子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惟德公与徽重之。德公尝谓孔明为卧龙,士元为凤雏,德操为水镜;故德操与刘备语而称之”。  南宋李石《祭诸葛武侯庙祝文》说:“呜呼!定中原之鹿、斩海上之鲸,可与共天下大事者,古今一人。……我生何艰,逢天不辰,恨不得亲拜隆中而周旋谈笑,迩公威德,直所望不能。郡守、刺史,何足辱侯之友而攀龙之鳞。悯禾黍之萧条,悼江汉之沦湮,既无英雄可以闻倜傥之论,樵夫、渔父、酒卮、豚蹄,争求媚于明神”。(摘自《四库全书》之《方舟集》卷14)  南宋郑樵《诸葛亮传》说:“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唯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初,亮在荆州,与元直及汝南孟公威、颍川石广元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晨夜抱膝长啸,谓三人曰:‘卿诸人仕进可至郡守、刺史也。’三人问其所志,亮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及先主屯新野,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先主问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时徐庶亦见先主,先主器之,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南宋张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说:“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早孤,从父玄依刘表,亮从玄来荆州。玄死,遂家于南阳隆中。幼与颍川徐元直及石广元、孟公威游学,三人务为精熟,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抱膝长啸,而谓三子曰:‘卿等可至郡守、刺史也。’问其所志,但笑而不言。公威念乡欲还,亮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耶!’逍遥而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时人莫测也。惟与庶及博陵崔州平友善而重庞德公,每独拜床下,而德公亦称之为‘卧龙’。沔南名士黄承彦谓亮:‘闻君择妇,身有丑女,才堪相配。’亮许,即载送之。时人为之谚曰:‘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建安十二年,左将军豫州牧刘玄德来荆州,访世事于襄阳司马德操。德操曰:‘腐儒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见左将军于新野,左将军深器之,庶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将军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左将军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南宋刘光祖《谒伏龙庙文》说:“维嘉定二年月日,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襄阳军府事充京西南路安抚使都总管刘光祖恭诣伏龙山威烈武陵(灵)仁济王之祠,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汉丞相忠武侯之神:  维诸葛公,矫矫犹龙。躬耕南阳,高卧隆中。究厥抱膝,伊、吕比踪。时非三代,炎运欲中(终)。姑谓管、乐,王图霸功。谁其知之?有鹿门翁。拜翁床下,心敬高风。如彼子房,跪履益恭。维彼子房,功孰比隆?公非不能,而系所逢。昭烈大度,三顾始从。言践道远,志存数穷。拜表出师,涕泗横纵。渭水秋咽,草庐夜空。呜呼!兴汉曰武,托孤曰忠。经千万年,仰止弥崇。南国之纪,山川秀钟。偶来自蜀,汉水抚封。皆公故国,祗谒遗宫。借公余略,潜折敌冲。惮公德威,华夷所同。载祝襄人,永护柏松。尚享!”(转摘自明正德年间所修《襄阳府志》卷19《艺文•祭文》)  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卷82,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下同)第2653页说:“万山:元和郡县志云,在襄阳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  第2654页说:“蔡洲:在襄阳县东北汉水中,后汉蔡居其上,因名。葛井:按荆州记云诸葛亮宅有井。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苏东坡‘隆中诗’云:‘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第2657页说:“作乐山: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荆州记云,诸葛亮尝登所居山作乐,又云习凿齿隐遁之所。”  第2658页说:“独乐山:盛弘之荆州记云,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第2661页说:“学业堂:孔明读书之所,谓之学业堂,在江之南。”  南宋魏了翁《成都朝真观记》说:“余尝考(诸葛武)侯之故宅盖在隆中。然自谓有桑八百株、薄(四)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则成都亦有家也。”  南宋郑如桥《祭诸葛忠武侯文》说:“惟公挺生汉末,尚志隆中,忠肝义胆,妙算神功,拥膝长吟,不求闻达。三顾一起,捐身灭贼,两朝开济,三分定倾。伯仲伊、吕,讵管、乐论?天心去汉,渭滨星陨。天下奇才,谁然火井?栖神沔堧,巍巍定军,忠魂英气,昭映古今。吁嗟乎!惟公所罹,目击神伤。何当翼佑,用奏清宁。侨也观风,汉上莫遏。虔诚沥酒陈词,冀鉴冀歆!”(录自《勉县忠武祠墓志》卷5)  以上历史文献记载,都十分明确地说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而且也十分明确地说东汉末隆中归荆州南阳郡邓县所管辖。南阳当时是一个郡名。南阳在哪里?犹如问河南、湖北在哪里一样,只是一个地理方位,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地点。所以当时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史学家们都一致指出是在南阳邓县之隆中。从魏晋一直到宋代一千多年间根本没有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城西七里卧龙冈”之一说。  二、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城西卧龙冈”之说的出现,始于元代至大年间。  “南阳说”是怎么出来的呢?它最早出现于元代。是由于南阳武侯祠和诸葛书院的修建才出现的。南阳卧龙冈武侯祠最早建于元代,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春动工建诸葛书院,至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秋建成,费时3年多。诸葛书院建成后,元代人程钜夫代皇帝撰写《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一个名叫康孔高的人首修《南阳府志》,将元代程钜夫撰写的这块碑收在《南阳府志》卷11。这块程氏碑文说:“臣谨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冈阜隆然,隐起,曰‘卧龙冈’,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这里指明南阳卧龙冈“相传”是“汉相忠武侯故居”。所谓“相传”,是指民间传说卧龙冈是诸葛亮故居,并没有肯定就是。因为没有确实的证据,所以,程钜夫在给皇帝代书《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时沿用的是民间传说,使用的是“相传”语句。  康孔高修的《南阳府志》卷11还收有一块《汉丞相诸葛武侯庙碑》,未见碑文作者的名子。此碑说:“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冈曰‘卧龙’,俗以为武侯隐居之所,前政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祀焉”。这里说的是“俗以为武侯隐居之所”,仍然是指的民间传说。因此,上述两块碑文都没有肯定地说南阳卧龙冈是诸葛亮故居。但是,康孔高所修的《南阳府志》(计12卷)却引诗文,录王直撰写《重修诸葛武侯祠记》,将上述两碑所说的民间传说卧龙冈是诸葛亮故居地附会为就是诸葛亮故居。将元代《敕修南阳诸葛武侯书院碑》文中,“相传”“俗以为”的民间传说,衍变为“诸葛武侯尝居于此”。可是,康孔高的《南阳府志》毕竟还把元碑所载的传说和他的诗文及祠祀肯定为隐居地同时并存在志中。  直到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才以皇帝的名义确定所谓“卧龙冈是诸葛亮躬耕地”。“题额”云:“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冈’,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地也”。从此,“南阳说”就出现了。

以上这些,再说看不懂,那真是认知问题了,要么就是死皮赖脸不承认!

古代地理类的著作《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对山川、河流等记叙详细,对发生在当地的历史事件也有记叙。两部书记对隆中发生事件记载诸葛亮住此地,出山之前就在这。相反,对宛城附近的卧龙岗,只字不提,前者可能当时还无其名,后者没有诸葛亮在宛城附近事件!,所以无所记载了!

 《清一统志南阳府》一《山川》:“卧龙岗,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此指叔夜隐居地。(看清楚,是相传)

请南阳拿卧龙岗半点史书记载来!不服来辩,请勿绕道!


开心就好123153549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向蜀后主刘禅呈递《出师表》时,并没有想到仅仅因为自己写的两个字,竟然导致后世争论了一千八百年,两个互为唇齿的兄弟城市开始没完没了地掐架。如果“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能预料到这事儿,估计会在这俩字后面加上一个注释。

这两个字是什么呢?南阳。

诸葛亮的原话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自己都说了躬耕之地是在南阳,那有什么问题吗?

在诸葛亮活着和死后不久,这个问题还没有人追究;但在诸葛亮死后一百年,东晋时期的人已经搞不清楚这个问题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除诸葛亮自述之外最早记载诸葛亮躬耕地的官修正史,是《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东晋王隐《蜀记》。上面说:

“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史书上说,隆中是诸葛亮的家。《汉晋春秋》上说,隆中在襄阳城西边二十里。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自己说自己家在南阳,怎么这里说的是襄阳?这个家就是他曾经的躬耕之地吗?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发生在这里吗?此处还有一个问题,“沔之阳”,即汉水北岸,但今天的隆中在汉水南岸,南阳才在汉水北岸,难道是这个镇南将军刘弘走错了地方?

这个故事要从头讲起。诸葛亮既不是湖北人,也不是河南人,他是山东人。诸葛亮出生于徐州琅琊阳都,今属山东临沂市。因其父早逝,他追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刘表。刘表这个人,史书上说他“外宽而内忌”,外表宽厚、和蔼,实际上心胸狭窄,雄猜多疑,像庞统、徐庶、司马徽、伊籍这样的才子谋士,都居住或者曾经活动在刘表的辖区,但都未能被刘表重用。诸葛玄投奔刘表后,实际上也未能得到重用。等到诸葛玄一死,年幼的诸葛亮失去生活保障,不得不自谋生路。所谓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是才子潇洒的隐逸之举,实际是自谋生路的不得已选择。诸葛亮的躬耕生活从诸葛玄死去的建安二年就开始了,直到他被刘备邀请出山,这十年间一直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刘表治荆州时,他的治所在襄阳。换成当代语言,如果荆州是个“省”,它的“省会”在襄阳。襄阳的对面是樊城。刘备走投无路,投奔同宗的刘表,被刘表安排到新野驻扎。新野在宛城的南面,襄樊的北面。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诸葛亮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刘备从新野跑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实在是有点太远了。因为两地直线距离超过百里,实际距离要更远,其间还要乘船过汉水,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刘关张三兄弟必须天不亮出门,一路不吃不喝急行军,这样才能在夜里或者第二天见到诸葛亮,又怎么能当天往返呢?而且以当时的政治生态,刘备又要经过刘表及其亲信居住的“省会”,三次干冒军纪和政治风险,不合现实。

那么,似乎可以判断。三顾茅庐的故事应当不是发生在襄阳。

襄阳城西的隆中只是诸葛亮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可能是他游学时一个临时的家,也可能是他出山之后的暂居之所,总之,他与刘备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应该另有他处。

那么,诸葛亮与刘备相遇的地方是在南阳吗?

诸葛亮与刘备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符合诸葛亮自述的“躬耕于南阳”;第二,不在刘表的治所襄阳;第三,是在宛城的南面;第四,符合《三国志》记载的“沔之阳”,即汉水的北面。那么,这是哪里呢?

只有一个答案同时符合以上四种条件,这就是刘备自己的防区——新野。新野属于南阳郡,同时,只有在刘备自己的防区内,他才可以来去自由,随时去拜访诸葛亮。


历史研习社


别说了。河南湖北人民都快打起来啦。

大家一定都知道《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近日热播的新三国引来了河南南阳群众的强烈不满,因为新三国中将诸葛亮的躬耕地变成了襄阳。

话说出师表中诸葛亮的确是说自己躬耕于南阳,但是上千年的时间过去了,真的如河南南阳的百姓们所想的那样,此南阳就是彼南阳吗?我看未必,于是开始查阅资料。

今河南南阳在三国时应该称为宛或者宛城,包括现在南阳市仍有宛城区。而宛城后来在曹操讨伐了张绣后便一直是曹操的属地,这点大家了解三国背景的应该都知道。

反观襄阳,隆中乃是襄阳地区内。参考后面学者的研究。

沈伯俊是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三国30年,是国内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他认为,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其实是行政区划变迁的问题。

“汉末的隆中行政上隶属南阳郡邓县,地理上却离襄阳城更近,相距仅20里。”沈伯俊说,这就像河北省很多地方离北京很近,但并不属于北京一样。

隆中的行政隶属古今不同:东汉时隶属南阳郡邓县;今天则隶属湖北省襄樊市。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另外,东汉时的南阳郡,“隆中”是个小地名,位于南阳郡和南郡的接壤地区,行政上属于南阳郡邓县(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管辖,而具体地理位置则在南郡襄阳县城西20里(今湖北省襄樊市城西13公里处)。

由于历史地理的变迁和行政区概念的变化,后代一些人将东汉时的南阳郡与元代以后的南阳府(今天的河南南阳)混为一谈。

由此可见,诸葛亮出师表所说的南阳虽然行政上属于南阳,而其实际的地理位置乃是襄阳境内的隆中,否则隆中对从何而来,归根到底是行政区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不必要的躬耕地之争罢了。。。

诸葛亮乃是山东沂南人,南阳襄阳为了一个躬耕地争得你死我活,还不是为来那旅游资源开发,又让人想起阿凡达那山峰之争,真是无聊至极!

经过以上分析不知各位看官是何意见,我想高希希导演以及编剧在剧中的对孔明躬耕地的确定也不无道理。

事实上仍有很多信息可以佐证此南阳非彼南阳。欢迎大家列举。还有本人非河南人也非湖北人,是江东子弟。。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约德尔国队长


打开头条,一位叫“臣本布衣躬耕淤南阳,,, ”的”文章”出现在眼前。看了一遍以后觉得,这哪是学术交流啊?怎么像七十年代生产队分红薯分不均,在地里社员们在吵架。满嘴胡言乱语,口气还高。这种气氛,可以说败坏了头条的学术环境。同时,还有一些跟随者摇旗呐喊。如果用这种思维方法对待当前的社会,南阳可能还会沉沦(当然不会,这是少数)。不要忘记六十年代开介绍信到处讨饭的历史!


过多的不想说了我就把国务院1986(104)号文件,向这些“社员”宣读一下,让他们学习学习。
该文件是公开发表,任何人都可以看。但是,光看不行,还需要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要求各地“认真执行。”
所谓执行就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同时,大家要知道,这种认定,还是一种法律认定。有法律知识的人应该明白什么意思。
文件明确认定: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


。对于襄阳隆中的名字国务院为什么这样写?稍微有知识的人,就应该明白。
当然,国务院也认定: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


最后,希望中国的公民们,要爱国。爱国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自己的政府。比如,襄樊市(地区级的,不含县级的。当时,县级的上面还有襄阳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十七年,然后经国务院批准,襄樊市更名襄阳市。这个决定是国家决定的,有一些人对于襄樊市更名襄阳市信口开河,这是错误与违法的。大家要记住,国务院的认定,具有法律效应,这是基本常识。特别一些喷子,更应该注意。要知道,哪些可以说,哪些不能够说,这可以看出一个人、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法律意识,文明程度。如果不怕丢人,你就喷吧!喷后,终究一天你会明白,后悔。当然,还会给自己的家乡丢人。





岘山石头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处于河南省西北部,接壤于湖北、陕西。襄阳处于湖北省西南部,于南阳是一处,诸葛亮躬耕处是古隆中,现今位于襄阳,古属于南阳就是今天的南阳市卧龙区。《三国演义》上的描述一般是不可取的,它只是小说,《三国志》上的东西可以作为参考!诸葛亮在他叔父诸葛玄便躬耕垄亩于隆中。隆中这个地方一直有襄阳南阳之争。据说清代有个名叫顾嘉衡的,是襄阳人,却被派到南阳做知府。于是南阳人就要这个身为南阳知府的襄阳人表个态。说清楚隆中到底是在襄阳还是南阳。顾大人没办法只好撰得一联云:心在朝廷,原无论先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算是平了这场官司。其实隆中地理位置在襄阳城外二十里,行政区域却在南阳郡的邓县,所以说襄阳南阳都对。说到这里就再讲讲诸葛亮是哪一省的人?依照今时今日的户籍办法规定,他应该是一位在河南省设有户籍的中国公民。若按照出生地算的话那么他应该是山东人了,他的出生地琅邪郡阳都县。(今日沂水县附近)。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会抗议。理由是诸葛亮所住的隆中不在别处,在湖北襄阳的西边郊外。但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当时离我们南阳太近。而且诸葛亮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却从不曾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


瀚霖物流


诸葛亮躬耕地应该在河南省新野县附近;距离南阳有一段距离。

一 三国演义常说荆襄九郡四十五州县。东汉时期荆州刺史驻节汉寿县(关羽受封汉寿亭侯),下辖七郡(南阳、桂陵、武陵、长沙、南郡、零陵、江夏);刘表接任荆州刺史后,治理有方,升为荆州牧,把治所迁移到襄阳县,比较靠近汉王朝中心。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收复荆州,划出了襄阳郡和章陵郡,才有了荆襄九郡之说。经是荆州,襄是襄阳。

二 襄阳郡从南阳郡划分出来的。南阳因为是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龙兴之地,也是许多豪强贵族居住地,地位仅此于河南郡(河南郡洛阳县是首都),南阳名气大;

三 刘表刘景升驻节襄阳,目的很明确,就是更方便知道汉王朝消息,虽然他无心匡扶天下,但是意图很明显;刘备投靠刘表,刘表表面上欢迎,暗中是非常防备的,也为了利用刘备,就安排刘备在新野县驻扎,这是一种即利用又防范的措施;

四 汉朝法令,主官擅离城池不得超过三十公里,刘备是新野县军事首长,他周围很多刘表探子,这种法令,他肯定会遵守,不可能离开新野县太远,三次去求贤。

五 所以编者认为,躬耕于南阳更准确,更准确的说是河南省新野县。


伊洛河畔看春秋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还是襄阳,这个问题南阳人和襄阳人,从明清时期就开始打起了笔墨官司。当时,任河南南阳知府的湖北人叫顾嘉,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得罪为官地,只好来个"和稀泥",写下了“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这副骑墙的折中对联,要大家不再分南阳襄阳。古人都有那么高的气度,我们现代人何必还要争个你是我非呢。



话又说回来了,毕竟是要面对这个问题吧。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于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归襄阳,而襄阳和南阳又分属湖北和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两地之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在此;二是刘备的"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此;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也在此。大家只有亲自到襄阳古隆中,上山后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南阳的武侯祠据清康熙《龙岗志》记载,始建于魏晋后期,经历代的不断修缮和增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武侯祠占地200余亩,殿房150多间,检联70多副,碑刻300余块,是我国纪念诸葛亮最大的古建筑群。它基本保持的是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祠院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院内丛竹视讽,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脍炙人口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是一个不错的旅游景点。


言劝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襄阳说最早记录约出现在习凿齿之襄阳耆旧记,那么,我们来看看襄阳耆旧记

先看诸葛亮和习凿齿之生活年代

诸葛亮,公元181-234。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习凿齿,公元328-412,襄阳人

两者相距近150年

在看襄阳耆旧记之纰漏

习凿齿 著 襄阳耆旧记

卷一 王逸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

虎道人注:东汉桓帝时为官

卷一 王延寿

王延寿,字文考。作《灵光殿赋》。

虎道人注:东汉140-165年

卷二 马良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

卷二 向朗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

虎道人注:宜城到底是南郡的还是襄阳的?

卷三,中庐山

中庐侯国,古卢戎也。县西山中,有一道。汉时,常有数百匹出其中。马形皆小,形似巴﹑滇马。

三国时,陆逊攻襄阳,又値此穴中有数十匹马。逊载还建业。蜀使来,有五部兵家滇池者,识其马色,云“亡父所乘”,对之流涕。

虎道人注:传说乎?

卷三 荆山

荆山,有石室,相传卞和宅也。

虎道人注:相传?

卷三 石梁山

襄阳石梁山,起白云则雨,黄云则风,黑云则蛮多病。

虎道人注:有妖怪?

卷四 北津

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衞之道

虎道人注:襄阳,南阳辖区弄明白了?

卷四 乐宅戍

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

卷四 三公城

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

虎道人注:写襄阳记呢,南阳城南30里,90里就到襄阳了?另,南阳到底是宛城还是南阳城?

卷五 刘弘

刘弘,字和季,沛国相人也。

虎道人注:西晋236-306年,曾为镇南大将军,辖荆州,安徽人

襄阳记另记录外地荆襄为官者多人,为嘛不录诸葛亮?

另,襄阳耆旧记又云:

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

同为习凿齿著作之 汉晋春秋 录:

汉晋春秋 卷二 献帝

先主见诸葛亮于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虎道人注:诸葛亮家所在地号曰隆中,汉晋春秋记载隆中属南阳,襄阳耆旧记又属襄阳,凌乱中?

看了上面的,你觉得习凿齿所著可以做为依据吗?

若各位读者有早于习凿齿记录之文献,欢迎讨论。若晚于习凿齿记录,虎道人不一定有时间逐个回复了。后人总依前人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