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清史05|努爾哈赤伐明悲喜三大戰役之薩爾滸之役

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在赫圖阿拉城舉行隆重的登基儀式。努爾哈赤的兒子和八旗首領及文武百官按八旗的順序站立在“尊號臺”兩旁。當努爾哈赤登上寶座時,八大臣手捧勸進表章,一字排開跪倒,眾臣緊隨其後跪拜在地。表章中為努爾哈赤上尊號為“奉天覆育列國英明汗”。

品讀清史05|努爾哈赤伐明悲喜三大戰役之薩爾滸之役


努爾哈赤宣告建立“大金國”,年號為天命。這就是我國曆史上的“後金”。建國稱汗後,努爾哈赤花了很大精力整頓內部。與此同時,他將兵鋒公然指向了明朝。而明朝當時的政治腐敗與軍備廢弛,又是導致努爾哈赤實行戰略轉移的誘因。

努爾哈赤窺清了明朝的內情,認為正是他南伐的大好時機。後金天命三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春天,努爾哈赤召來眾大臣,向他們宣佈了自己準備出征伐明的決定。

接下來就是努爾哈赤伐明以來,經歷了重要的三大戰役,可謂悲喜交加,悲喜三大戰役之一 —— 薩爾滸之役

品讀清史05|努爾哈赤伐明悲喜三大戰役之薩爾滸之役


明朝看到努爾哈赤強大,決定發兵攻後金都城赫圖同拉(個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水陵鎮老城村)。萬曆四十七年,即後金天命四年(1619),明朝派楊鎘為統帥,率十二萬軍,號稱四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分進合擊,向努爾哈赤發起進攻,當時,後金的總兵力約六萬餘人,處於戰略劣勢努爾哈赤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說:“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明軍。

三月初一日,明西路軍總兵杜松驕傲輕敵,孤軍急進,馳至薩爾遊(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地方)。努爾哈赤統領八旗年,撲向明軍薩爾遊大營後金騎兵猛衝,攻陷方陣,粉碎聯隊,驅散步兵,左右斯殺。明主將杜松矢盡力端,落馬而死,其部言兵,屍橫遞野,血流成河,全軍覆沒。

初二日,明北路軍總兵馬林趕到,見杜松兵敗,布成“品”字陣。努爾哈赤的六萬騎兵,沒有分作三路迎戰,而是集中八旗全力各個擊破,吃掉馬林軍。

品讀清史05|努爾哈赤伐明悲喜三大戰役之薩爾滸之役


初三日,努爾哈赤得到探報:明南路總兵李如柏軍追近,明東路總兵劉綎會同朝鮮兵攻來。努爾哈赤只派一小支軍隊往南防禦李如柏軍,而派主力軍東出,設伏山谷,迎劉軍。

初四日,後金軍用降獲漢人裝扮成杜松部,佯報已近赫圖阿拉,約劉綎合攻。劉綎為奪頭功,上當受騙,急命火速進軍。劉綎軍所處的阿布達裡崗地帶,重疊嶂,路隘崎嶇,馬不能成列,兵不能成伍。劉綎命兵馬單列急行,遭到八旗軍的首截、尾追、中伏、下擊,被分割成若干段,身陷重圍。

劉綎英勇奮戰,“中流矢,傷左臂,又戰,復傷右臂,猶慶戰不已。自已至西,內外斷絕。面中一刀,截去半,猶左右衝突,手殲數十人而死。”劉綎奮戰八個小時,被砍掉半個臉,還拼命殺敵,真是一條漢子。

品讀清史05|努爾哈赤伐明悲喜三大戰役之薩爾滸之役


明軍在阿布達裡崗覆沒後,南路李如柏聞三路敗及,急忙撤軍,又遭攔截,最後率領敗軍僥倖逃命。

此次戰役明軍損失修重,文武將史死亡三百一十餘員,軍丁死亡四萬五千八百餘人,馬、驟亡失兩萬八千餘匹。

品讀清史05|努爾哈赤伐明悲喜三大戰役之薩爾滸之役

薩爾滸之役是後金與明朝興衰史上的轉折點:明朝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則由防禦轉為進攻。是役,努爾哈赤巧妙地利用明軍合圍赫圖阿拉的時間差,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逐路擊破明四路大軍。

薩爾滸之役,努爾哈赤以靜制動,以少勝多,集中兵力,逐個擊破,成為中國軍事史上著名的戰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