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评论赠书|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

最佳评论赠书|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

这是“最佳评论计划”的第3次评选

本期支持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供书:《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

往期入选留言中的5名获选者及评论

最佳评论

月半君:

之前看过一篇论文,主要思考的是,三次升学教育分流所形成的累积效应造成高等教育获得机会的不平等,感觉很有启发。本文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个人认为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的另一个时间节点:90年代初的扩招政策。它对于高等教育获得机会影响更大。另外关于本文的最后一点,城乡身份的区别,真的太重要。我们国家的多少问题,大概都根源于此及其所带来的资源差距吧。——《底层翻身, 精英退却? 被误读的高等教育革命|文化纵横》

華子:

人文和科学是一体的,不可分割也不可能分割。哪个科学家不是人文知识分子?没有基本的基础的人文知识能搞科学研究?能写论文?能整数据和做各种实验?科学家是专业于某实用技术领域某行业或精于某行业某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探求人员,本身就是人文知识分子。纯粹的人文知识分子,也是科学家,是纯粹于人文学科领域及行业中的探求研究工作人员。——《陈嘉映: 人文知识分子如何输给科学家?|文化纵横》

王连生:

学校教育绝对没有说的那么简单,个人觉得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帮助孩子顺利实现社会化,培养健全的人格,然而,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偏离了这个目标。教育演化成了一种投资,成绩成为最重要的操作化指标,教育开始出现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分层。不被重视的个体,被忽视的角落,消极情绪的传染,非理性的反应,共同导致整个基础教育的混乱。这些危机并非基于青少年常见的叛逆,但往往搅在一起。说实话,我没有能力解决这些,所以觉得自己说这些话也很无耻。只不过,从我完小到高中,一直都在经历文中的种种细节,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我硕士也将毕业,再也没有以前高中毕业时对那些“恶霸”同学们的鄙视和憎恶,只是觉得,我们当时都在被自己的无知与固执玩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留守儿童越被关爱, 却越陷入规训和抗争的痛苦中?|文化纵横》

李宽:

一篇理论研究要包装在社会热点的背景下发表以博得更多的阅读量,小编也可谓是煞费了一番苦心。文中总体评价是中肯的,虽然碍于当前形势做了一些粉饰,没有把话说得太白,但已晓大义。有三点值得商榷研讨之处:1.对传统社会国人大一统的社会精神状态的评述流于极端化。传统社会中的个人内心法度其实是有一整套顶层设计框架的,并非完全的个体化价值认知;2.对毛时代经济发展有违经济发展规律的论断有失武断;3.对新时期、尤其是信息时代的讨论不够深入,所以对热点问题的切入不够充分。——《崔冯之争: 江湖道义为何不敌资本套路?|文化纵横》

鸣动九霄:

游牧意味着游徙部落式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所构建的是部落联合式的松散联盟,中原王朝秦汉以来扎根在农村乡里结构上的官僚体系没法应用于北方草原,相较而言清朝皇帝身上表现出的复杂面目使得他们在处理周边民族上更具优势,他们既是汉人的皇帝,也是草原上的大汗,又是宗教上的活佛——《赵鼎新: 中国游牧民族为何得以存续?| 文化纵横》

《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

最佳评论赠书|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14篇文章,涵盖认同政治、文化与地方历史等方面,既有一般性的人类学理论探讨,也有建立在民族志资料上的经验研究,通过族群与民族的概念辨析、跨国领养与民族识别等问题的讨论,揭示了内生的文化动力与外在的能动性力量在社会变迁和认同政治语境里的互动,展示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历史长卷。

范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南京大学-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规划专家、中国侨联特聘专家。

本书亮点

范可教授近二十年间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探讨。

文化纵横

最佳评论赠书|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

打赏不设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最佳评论赠书|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

(长按识别二维码打赏)

进入微店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