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戲」爲何說是「吃豆腐」-中國網專家博客

豆腐是我國傳統美食,李時珍《本草綱目》“豆腐”條說:“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說後人多以為根據不足,但據1960年河南密縣所發掘的打虎亭一號漢墓(東漢墓),發現有豆腐作坊的畫像石看,東漢時已有豆腐生產卻是確鑿無疑的。所以,我國吃豆腐的歷史差不多已有兩千年了。現在恐怕不會有誰沒有吃過豆腐的。只是這“吃豆腐”是怎麼和“調戲(婦女)”聯繫在一起的,而且還成了常用義,被《現漢》列為首義?

要弄清這個問題,恐怕得從我國傳統的喪葬文化說起。

在我國傳統的喪葬文化中,凡喪事之後,都有請幫忙者和親鄰吃飯的習俗,而這頓飯中必定都有豆腐。以前地道的大戶人家,還會隆重地發帖子,寫上諸如“敬治豆觴,恭請光臨”之類客氣話。說明豆腐在我國傳統的喪葬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如今辦完喪事請吃飯,也至少會有一道豆腐。

吃豆腐飯的喪俗,最初似流行於江浙一帶的農村。那裡凡家中有喪事的,村裡的鄉親都會來幫忙,而喪家請吃飯之所以都以豆腐為主,是因為豆腐色白,正是喪事主色的緣故。所以吃豆腐原與喪葬習俗有關。《現漢》“吃豆腐”第三個義項:“舊俗喪家準備的飯菜中有豆腐,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叫吃豆腐。也說吃豆腐飯。”這應是“吃豆腐”的源起和初義,與如今調戲婦女的意思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大概在上世紀30年代,“吃豆腐”一詞開始流行於上海。據孟兆臣新編《老上海俗語圖說大全》,那時上海被喪家請去幫忙的陌生人,“雖稱幫忙,其實湊湊鬧忙而已。換一句話說,簡直是和調。所以在死人人家和調,就叫作吃豆腐。我們想:死人人家,豈是和調的所在?因此,上海人凡對於不應當和調之處而竟和調,便叫作吃豆腐”。

“和調”是滬語,意思是湊趣,隨聲附和。死了人的人家,原非湊趣之所,在那裡不幫忙,卻一味湊趣附和,就是“吃豆腐”了。這是當時上海人對“吃豆腐”的一個說法。於是原來喪葬文化中吃豆腐的習俗,流行到上海就成了俗語,意義也隨之變化,後來又增加諸如“開玩笑、尋開心”之類內容,直至最後轉為如今專指與女性調笑,或動手動腳沾點小便宜之類調戲婦女的意思。

這是“吃豆腐”的通常說法。而另外還有一說卻以為是與豆腐店老闆娘有關的。

我國民間有一句俗語:“世間三樣苦——搖船、打鐵、磨豆腐。”在江南城鎮豆腐作坊特別多。這些作坊的格局都很小,多為夫妻店,丈夫需半夜起來磨豆腐,妻子則負責清晨賣豆腐。據說生意都特別好,每天都會吸引許多漢子來買豆腐。又據說那些漢子買豆腐其實是假,來與老闆娘調情才是真(或許是受豆腐的滋潤,老闆娘可能都略有幾分姿色吧)。於是“吃豆腐”就和調情、調戲等聯繫了起來。

魯迅先生在《故鄉》中說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家斜對門就有一家豆腐店,店裡有一個被稱為“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聽“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也特別說到我國“食豆腐”歷史之悠久,“造豆腐”作坊之普遍,以至“窮鄉僻壤三家村中亦必有一豆腐店”。豆腐店老闆娘被“吃豆腐”,在江南恐怕是很普遍的。

豆腐還有老豆腐與嫩豆腐之分,所以說到調戲婦女也有“吃老豆腐”與“吃嫩豆腐”的區別。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男女平等的實現,據說也有女子拿男子尋開心而吃男人豆腐的,這恐怕又是“吃豆腐”新義的再延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