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唐代第一賢相

房玄齡:唐代第一賢相

梁國公房玄齡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房玄齡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後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等五人並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負責綜理朝政。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

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房玄齡“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曾隨父親到京師去。

當時天下太平,大家都認為隋朝國運長久。房玄齡避開左右對父親說:“隋帝本無功德,但誑惑黔黎,不為後嗣長計,混諸嫡庶,使相傾奪,諸後籓枝,競崇淫侈,終當內相誅夷,不足保全家國。今雖清平,其亡可翹足而待。”小玄齡的意思是,隋朝皇帝本無功德,只會迷惑黎民,不作長遠打算。他混淆嫡親和庶出,讓他們互相爭奪,皇太子與諸王,又競相奢侈,早晚會互相殘殺。靠這些人國家將難以保全,現在天下雖然清平,但其滅亡卻指日可待。這番話從小小年紀的房玄齡口中說出,房彥謙聽後很吃驚。

房玄齡十八歲時,本州舉薦他應進士考,及第後被授羽騎尉。吏部侍郎高孝基頗有知人之明,見到房玄齡後深加讚歎,對裴矩說:“僕閱人多矣,未見如此郎者。必成偉器,但恨不睹其聳壑凌霄耳。”

父親久病歷百餘日,房玄齡盡心侍奉,總是和衣而睡。父親去世後,五天不吃不喝。後來房玄齡被任命為隰城縣縣尉。

李淵舉義旗入主關內後,秦王李世民率軍向渭北拓地,房玄齡驅馬前往軍營謁見。李世民一見房玄齡,如同舊友相逢,任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既遇知己,就竭盡全力,知無不言。每當討平賊寇時,眾人都競相搜求珍玩,惟獨房玄齡先去網羅人才,送到秦王幕府。遇有猛將謀臣,他就暗中與他們結交,使他們能盡死力。

在擊破王世充後,房玄齡認為張亮“倜儻有智謀”,遂推薦給李世民,任秦王府車騎將軍,“委以心膂”。其他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節,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聰明識達,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經房玄齡舉薦以後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後都位至卿相。

不久,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日漸產生猜忌。秦王曾到太子住所吃飯,中毒而歸。秦王幕府人人震驚,但又無計可施。李世民召來房玄齡對他說:“危險的徵兆已呈現跡象,應該怎麼辦呢?”房玄齡回答說:“國家遭逢患難,古今沒什麼不同,不是英明的聖人,不能平定它。大王功蓋天地,符合君臨臣民的預兆,自有神助,不靠人謀。”

太子李建成看到房玄齡、杜如晦被秦王信任,十分厭悉,在高祖面前進讒言,於是房玄齡與杜如晦一起被貶斥。

武德九年,突厥進犯,太子藉機將要削奪秦王兵權。秦王命令長孫無忌召來房玄齡和杜如晦,悄悄帶他們入府閣議事,在眾人的商討之下,終於下了決心,在玄武門截擊太子和齊王。

玄武門之變之後,秦王入主東宮成為皇太子,提拔房玄齡為太子右庶子。貞觀元年,房玄齡代替蕭瑀任中書令。太宗論功行賞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房玄齡晉爵邢國公。

房玄齡:唐代第一賢相

凌煙閣繡像

太宗對諸位功臣說:“朕獎勵你們的功勳,給你們劃定封邑,怕有不當之處,現在你們可以各抒己見。”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進言說:“高祖剛舉義旗,臣就率兵趕到。現在房玄齡、杜如晦等一幫刀筆吏功居第一,臣有些不服。”太宗說:“義旗初舉,人人追隨,叔父雖然率兵前來,但不曾身經戰陣。……房玄齡等有運籌帷幄之策,安邦定國之功。漢朝的蕭何,雖然沒有徵戰的功勞,但他指揮謀劃,助人成事,因此功居第一。”

起初,將軍丘師利等都居功自傲,見到李神通理屈後,他們才真正服氣。

貞觀三年,任命房玄齡為太子太師。他堅持不受,改任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後又代替長孫無忌任尚書左僕射,改封爵為魏國公,並監修國史。房玄齡總管百官事務,虔誠恭謹、日夜操勞,儘量做到事事處理恰當。

貞觀十三年,加房玄齡官為太子太師。房玄齡再三上表請求解除尚書左僕射職務,太宗下詔書說:“選用賢能的根本,在於無私;侍奉君上的道義,責在當仁不讓。公忠貞莊重、誠信賢明,為我草創王業,助成帝道。執掌尚書省,使百政通和,輔佐皇太子,實眾望所歸。但是公忘記了那些大事,拘於這點小節,雖然恭敬完成教諭事務,卻要辭去宰相職位,這難道就是所說的輔佐朕共同安定天下嗎?”

房玄齡:唐代第一賢相

李世民

房玄齡重視吏治,認為吏治問題是求治的根本。在選舉官吏的問題上,李世民主張“量才授職,務省官員”,房玄齡忠實地貫徹了他這一思想,大力簡政,並省官吏。房玄齡精減官吏的做法,對經隋末大亂、人口銳減的唐初來說,既裁去冗官濫職,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門辦事效率,同時也節省國家財政開支,減輕人民負擔。

房玄齡精通典制政令。貞觀初年,時值天下初定,朝章國典還很不完備,他與尚書右僕射杜如晦共掌朝政,在修定律令方面,秉持“審查並確定法律和命令,將寬厚平和(的風格)做為宗旨”的思想,簡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自房房玄齡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後有唐一代都沒有發生過多大變動。

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與世長辭,終年七十歲。李世民為之廢朝三日,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陪葬昭陵。與初唐其他二十三位開國功臣一起畫像並供奉於“凌煙閣”。

李世民對這位賢相的評價:“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而後世史學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總是說:“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

所以,稱房玄齡為唐代第一賢相實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