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人生73、84是坎?

小老鼠魯尼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這在當地都成老年人的一句口頭禪了。意思是這兩個年齡段是老人“危險期”,去世的人比較多。這能不讓老人恐慌嗎?

說來還是有點來歷的。咱們中國人從古到今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和影響,對其聖人孔子、亞聖孟子比較尊崇,恰恰孔子在73歲、孟子84歲去世。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永遠不會磨滅的人物,他們的去世的年齡自然就有了代表性。偉人姑且如此,對於普通人也就更無法逾越了,也就有這種想法。

科學家研究則認為人的生命大致是以7或8為一個週期,往復循環。7的週期84,8的週期是72。每個週期又有一個低潮期,一個週期中間為高潮期,去世的人較少,始、末為低潮期,去世的人就多一些。73和84都處於古稀之年的低潮,去世的人相對較多。

實際上,人活到這個年齡段,連自己都能感覺到“每況日下”。身體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思維遲鈍、行動不便,再加上民間的傳說,心裡壓力大,這兩道坎想跨都難。

人都會走向終點,尤其是70一79歲是老年人一個重要的生理階段。注意生活習慣,加強鍛鍊,提高自身免疫力,講究科學養生,應該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生死觀。不是嘛!隨著人們飲食、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的大為改善,現在人的平均壽命已大大提高了,百歲老人依舊健康生活也不少啊!


提神只為自己



老話會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其實這句話描述的是人們對於兩位聖人離去的緬懷之情,絕非什麼科學道理。

在我們的歷史上,出現過一個被稱做“百家爭鳴”的時代,這個時代,湧現出了很多偉大哲人,他們或是創立或是發揚一種學說,這些學說合起來便是“百家”,而他們創立或發揚的學說,逐漸地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裡,成為我們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儒家便是百家中最重要的一支,影響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兩千多年,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孟子是一位重要的傳人,被後世尊為亞聖。七十三,是至聖孔子的壽路,八十四,是亞聖孟子的壽路。一箇中國人,若是能夠按照孔聖人或孟夫子的人生軌跡走下去,無論是活到七十三還是活到八十四,都不愧此生。我們經常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來源於孔夫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孔子的人生軌跡是這樣的: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條非常令人羨慕令人心潮澎湃的堪稱完美的人生軌跡,15歲的時候就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大概15年後,在做學問的路上就有建樹了,再過10年,對於自己所做的學問,就沒什麼迷惑之處了,又過10年,學問更是精進,已經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了……而當我15歲的時候,還只是一個在學校的教室裡認真聽講的初中生而已,對於自己的人生走向,一無所知,對於自己的未來之路,懵懵懂懂……

我身邊的大部分人和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中國人,其實都跟我一樣,懵懵懂懂,按照別人規劃好的人生路線按部就班地生活著,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真正渴望的是怎樣的一種人生,雖然我們小時候說自己要當科學家當醫生當作家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為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但其實那很可能根本就不是我們的夢想,我們只是鸚鵡學舌而已。

可是,活到七十三歲的孔夫子跟我們不一樣,他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是克己復禮,就能在後來提出“仁”和“仁政”,為後世中國人和中國政治提出一個非常樸素卻非常高的標準。活到八十四歲的孟子也跟我們不一樣,雖然他未必如孔子那樣早早覺悟,但他也通過自己許多年來的“善養浩然之氣”在孔子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就是大儒張載口中“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而孔子,則是張口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人。

面對這樣的兩位聖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雖然我們達不到他們的成就,但我們卻真摯地嚮往著自己可以成為他們那樣的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為了表達我們對他們的肯定與嚮往,我們甚至願意在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的年歲上離開這個世界,於是,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就出爐了。


失落的農村誰來拯救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是舊時的說法,因為古人壽命確實很短(包括解放前我國人均壽命才四十幾歲),所以能活到七十歲就是“高壽”了!也就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因為七十到“限”,八十四是“極限”嘛)。這樣說來,這兩個年齡段確實是道“坎”!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它只具有偶然性機率,而不是必然規律!當今社會人們生活及醫療水平都已大大提高,保健、營養、預防等等意識也已有所增強,現在的七、八十歲的健康老人比比皆是,百歲壽星也不稀罕!

在這裡我想說:只要我們信科學、多運動、懂養生、樂觀態,人生百年不是夢!

祝天下所有老人們健康長壽!


早春記憶


昔日民間四句話:

人老七十三,閻王殿裡轉—圈。

再活八十四,兒女把你送上天。

不信你七三,八四回頭看—看,

地獄門前親人朋友排了一大片。


今日幸福四句言:

人老七三不算啥,

再活八四何來難。

不信公園看—看,

九十—百隨處見。

祝老年朋友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翰林書院王


73·84是個劫數,即男難過73歲,女難逃84歲,過去年代稱:人到7O古來稀,即是說人活到70歲,很少了。現代人·,物質豐富,吃得好,玩得開心,老有所養,沒有壓力,健康長壽比比皆是,在農村,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在地裡幹話,所以73,84的坎己成為歷史了。


了悟一一一佛門俗家弟子


民間有句諺語: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民間傳說是孔子活了73歲,老子活了84歲。大概意思是說,古代先聖才活那麼多,普通人肯定沒法和他們相比,壽命不會超過他們的。再加上古代人的生存條件艱苦,基本生活需要很難保障,醫療水平也有限,平均壽命也就五十歲左右。活到五十歲已經是高壽了,活到一甲子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了。因此,活到73,84更是少之又少了。這樣來看的話,這兩個年齡不是什麼坎,而應該是人類壽命的極限了。現代人無論生活水平,還是醫療水平,比古代人都已經提高了何止十倍百倍。壽命活到90過百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到處都可見到長壽的老人。因此,這兩個年齡所謂的坎,對現代人已經毫無意義了。


黃河老酒鬼


在古代,物質條件,精神文化生活、醫療條件遠不如今天,能活到90歲以上的少之又少,故而有73、84之說。

今天,技術進步使勞動變得越來越輕鬆,勞動時間也大大縮短,人們有充足的時間得到休息和調養,物質條件的改善,出行、旅行都變得快捷而簡單,技術進步和物質條件改善慧及普通民眾,普羅大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大大改善,並懂得關注保養自已的健康保健問題。這就是今夭的人普遍長壽的根本原因,故而73、84之說也就成為過去。


資料完善度低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民俗方面的說法是孔子享年73,孟子84,所以民間把兩位聖人的享年作為關口流傳下來某一本正經的網絡養生說法是人體健康週期一般為七到八年,7384都恰好處於這個週期的低谷期所以需要注意

其實都沒什麼科學依據,老話還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但上班路上經常見到許多滿頭銀髮七十多的老人神采奕奕,看上去比我寫三十多的都健康。但古時因醫療條件的限制,哪怕大富之家也很少有老人活到70以上,自然73就成了人們眼中的關口。哪像現在很多老人還把退休後的60多歲當做第二春的開始,70歲對他們而言只是少年時期

小狼航拍


因為73,84是一個階段的過渡期,73是體質由強變弱的一個節點,84是由弱到更弱的一個節點,這個時期跟秋冬的過渡期差不多,過度的好,人們就不會感冒,如果不好,人們就容易感冒,所以說是個坎


風雨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