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參加抱團養老?「我不想孤孤單單的老去……」

抱團養老是現在新興的一種養老模式,幾個老人聚在一起生活,大家圖的是個熱鬧和相互照顧。很多人十分看好這種養老方式,也有一些人表示擔憂,那麼,親身參與抱團養老的人究竟是怎樣的體驗呢?近日,《錢江晚報》的記者對杭州幾位參加抱團養老的老人進行了探訪。

為什麼要參加抱團養老?“我不想孤孤單單的老去……”

一、有人來,有人走;有人喜,有人憂

2017年5月,杭州餘杭79歲的朱榮林和74歲的老伴王桂芬招募志同道合者到他餘杭自家的別墅抱團養老,王阿姨老兩口從100多位報名者中選了4對夫妻。

本來素不相識的老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摸索一種全新的養老模式:瓜果蔬菜如何買進,一日三餐怎麼記賬,鍋碗瓢盆誰來清洗……更微妙的是,一群陌生人要如何相處才能不心生嫌隙。

“矛盾肯定是有的。”召集者朱榮林卻信心滿滿,“但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不然也走不到現在。”

13位老人因為養老問題而走到一起,生活中有矛盾也有喜悅,一年來,他們就是在這種碰撞中不斷前行。

為什麼要參加抱團養老?“我不想孤孤單單的老去……”

說起抱團的好,63歲的金阿姨率先講出了自己的體會,去年,她在陽臺晾曬衣服時,摔傷了腿,腿裡放了鋼板,走路一瘸一拐,金阿姨的老公腰又不舒服,於是,每次輪到金阿姨出去買菜的時候,俞阿姨都會代勞。說到這兒,金阿姨的言語中滿是感激,而俞阿姨則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

而說起抱團的微妙煩惱,67歲的蔣一純毫不諱言:夏天,有的男同志就穿條短褲,赤膊躺在客廳沙發上看電視;吃飯時,比如一條黃魚,有人一個勁夾好的魚肉;有時,來遲的人發現菜都被夾光了……看到這些,蔣一純有時會當面說出來,免不了就有了嫌隙。

講到這裡,召集者朱榮林介紹說,肯定會有人不太習慣這種模式,在抱團養老一年的時間裡,有人離開有人補進,抱團的人數從最初的4對,變成如今的13人。“我們希望最少能保持在5對,人再少,就很難維持。我們這裡是有進有出,來去自由。”

俞阿姨在這裡已經住了6個月,屬於時間比較長的了,她最滿意的是這裡的環境,“我就喜歡農村的田園風光,我們老頭知道,就隨我來了。”她說自己在這裡的生活很閒散:

早上6點起床,整理下房間,下午搓搓麻將,晚飯後在院子裡溜溜圈,看看電視,就準備睡覺。“以前在家要打掃衛生,想不想做飯,都要做,現在從家務中解放出來了。”

朱榮林也覺得自己的身體和氣色好了許多,“吃菜花樣多了,營養豐富了,家裡有人氣,精神也不錯。可以說,一開始的目的達到了。”

為什麼要參加抱團養老?“我不想孤孤單單的老去……”

二、不想住養老院,不想靠子女,還能怎麼養老

來抱團養老前,70歲的王荷花已經看過四五家養老院,但沒有一家合心的。抱團,是她對自己養老的一種嘗試。

目前,參加抱團養老的13人中,多數人和王荷花有同樣的經歷:考察過不少養老院,但是找不到滿意的。除此之外,他們身上還有其他共通之處:身體尚可;子女不在身邊;即使和孩子在一個城市的也打定主意,今後養老不能靠子女……經過一年的體驗,對於抱團養老,他們有認可也有隱憂,找到一種舒心的方式,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對自己到底要如何養老,每個人都在這種嘗試中探詢和思考。

為什麼要參加抱團養老?“我不想孤孤單單的老去……”

養老院太壓抑

67歲的蔣一純經常戴一頂貝殼帽,頭髮微長,時尚新潮,算是13個人中最灑脫的。他做過知青,老三屆的大學生,退休前做紀錄片編導,在杭州市區有兩套房,時不時還受朋友邀請去橫店飾演一兩個角色。他參加抱團養老是覺得這種方式最適合自己。

蔣一純身邊有一個兒子,在杭州事業有成,小孫女今年兩歲,但蔣一純從來沒有想過去帶第三代。“我們家的模式是兒不管爹,爺不管孫。”蔣一純在子女的婚姻問題上是三個“自己看著辦”:要不要找對象自己看著辦、結不結婚自己看著辦、要不要孩子自己看著辦。他和妻子不和兒子在一起生活,更沒想過以後養老靠兒。

為什麼要參加抱團養老?“我不想孤孤單單的老去……”

而對養老院,蔣一純直言說,“不喜歡,不願意去住。”蔣一純的岳母7年前住進康復醫院,他經常會去探望,“去年我們在那裡陪她吃年夜飯,就看著一個老人過世後被推出去。她的房間裡一個94歲的老人,每天躺在床上,只有進出氣的聲音。那種小環境,讓你覺得住進那裡面,真的就是在等死。”

養老院的氛圍讓蔣一純無法接受,“大家談論和看到的就是,昨天老張走了,今天老王不行了,你心裡就會想,馬上就要輪到我了,每天感受到的都是死亡的氣息,這樣的生活太沒有意思了。”健談的蔣一純說到這裡有些感傷,“實質上,養老對於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就是如何幸福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我不想孤孤單單

王荷花是和蔣一純同時補缺進來的,她是入住者中唯一一位單身的,退休前在客運公司上班,老伴幾年前過世。雖然已經70歲,但王荷花看起來要挺年輕,栗色短髮,穿緊身的繡花連衣裙,戴一個玉鐲。說話柔和的她其實是一個喜歡跑來跑去的人,經常出門旅遊,上個週末,和朋友出去聚會,週一上午才回來,揹著小巧的雙肩包,心情很好。

為什麼要參加抱團養老?“我不想孤孤單單的老去……”

王荷花有一兒一女,女兒在杭州,她在杭州也有自己的房子,但一個人住總是覺得孤獨,就搬去和女兒同住。每天一早出去跳舞,然後去證券公司消磨時間,雖然住在一起,但女兒工作忙,還要照顧孩子,所以她們共處的時間也不多。抱團養老的方式,王荷花覺得新鮮,就想來體驗體驗。

王荷花說自己養老肯定不靠孩子,“跟著他們住,他們終歸有負擔的,想讓他們壓力小一點,小夫妻也多點相處的空間。”這幾年,王荷花已經瞭解過四五家養老院,但都不合意。“公辦的去排隊,人家說要到80歲以後,現在排了也沒用。私人的費用太高了,有的一個月五六千,有的要一次性拿出三四十萬,我退休工資也就3000多元。”說到這裡,王荷花嘆了口氣,她甚至康復醫院都去看過,“住的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我想要和我一樣的,能動的,活躍的。”

喜歡熱鬧的王荷花不想一個人孤孤單單住進養老院,最好是和朋友結伴,這也是她當初參加抱團的原因:找到投緣的人。但這半年多過來,當初的願望似乎沒實現,王荷花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外出和朋友們聚會。

從沒想過靠孩子

和王荷花一樣,金阿姨也是不指望靠孩子養老的。

金阿姨退休前在郵政系統工作,老兩口只有一個女兒嫁去了廣東,幾年前,他們去廣東幫忙帶小孩,孩子上小學時,兩人回到了杭州。“我女婿說,媽媽,能不能幫我們把孩子帶到上初中,我說不行,到那個時候,我倆都不能動了,還過什麼老年生活。”老兩口在杭州的生活還算充實,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打麻將,但金阿姨還是覺得有點冷清,“我老公不太愛說話,我又喜歡熱鬧,會覺得屋裡太安靜了。”

金阿姨所說的這種寂寥,俞阿姨也體會得到,她兒子在杭州,但沒有住在一起,目前也沒有第三代需要照看。“家裡晃來晃去就是我們倆,在這裡,好歹能聽到其他人進進出出的腳步聲,有些人氣。”

關於兩人以後的養老,金阿姨早就打算好了:如果一個倒下去了,另外一個就陪著住養老院。“我們這代的小孩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他自己小家管好就不錯了,哪有精力管老的,說不好聽的,我們自己也識相的。”俞阿姨也點頭贊成,“現在這些年輕人,壓力很大,兩邊有四個老人,哪顧得上。”

和金阿姨不同的是,早在三年前,俞阿姨就和老伴開始看養老院,因為覺得靠兒女肯定不行,要自己想出路。“價錢合適的,條件太差,就一個小房間,不能做飯,或者是像病房一樣,不舒服,要麼就是價錢太高,一個月六七千,我們兩人的退休工資也就這點錢,還要看病。性價比最高的公辦呢,又排不上隊。”

金阿姨理想的養老院呢,最好有一個獨立的小套,兩人能做做飯,過過小日子,價格不要超出他們的退休工資。“有點難實現吧。”說著說著,她自己也笑了。

為什麼要參加抱團養老?“我不想孤孤單單的老去……”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有點難

如今的抱團養老,金阿姨和俞阿姨都說這裡的環境和條件沒得說,房東兩人也好相處,就是距離市區略遠了些,有個突發和意外不太方便。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7點多鐘,俞阿姨心臟不舒服,想去醫院,沒有出租車,網約車也叫不到,最後是打了120,才把她拉到醫院的。

王荷花則覺得這裡散步不大方便,周邊馬路上都是工程車,有點髒,只能在村裡溜達,“如果有一天我待不下,應該就是和走路有關。”有沒有在這裡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幾位阿姨都笑了笑,不置可否。但又都承認,相處難是目前來看最大的問題。

為什麼要參加抱團養老?“我不想孤孤單單的老去……”

說完這些,俞阿姨說自己當初來最看中的還是環境,“其他都可以接受,少說話就是,我本來話就不多。”

“抱團養老最好的還是認識的人,同事,朋友,彼此瞭解,知根知底,能相互包容。”

這是金阿姨一年下來的感觸。蔣一純期冀的抱團養老,則是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或者經歷。他理想中的生活是這樣的:早上睡到自然醒,早飯後唱一兩個小時的歌,或者看看書,練練書法,然後開車到附近走一走。只是,這些暫時還無法實現。

快樂五十說:無論是哪種養老模式,都很難完全滿足老人們的所有期待,相較之下,抱團養老畢竟是給了人們一種新的希望。各位樂友,你將來是否願意嘗試抱團養老,又有那些擔心和顧慮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