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買入A股、增持人民幣債券 外資搶食「中國概念」

净买入A股、增持人民币债券 外资抢食“中国概念”

今年6月12日,中國A股白酒明星企業“貴州茅臺”市值正式突破萬億元人民幣大關,成功躋身A股“萬億市值俱樂部”,市值僅次於工商銀行、中國石油、農業銀行。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外資數次加倉貴州茅臺。圖為一民眾經過茅臺廣告旁。(圖片來源:中新社)

【綜合報道】近階段,A股三大股指走勢震盪,但嗅覺靈敏的外資並未因此退潮。兵分多路,無論是專注於投資中概股的基金、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還是借道滬深股通的海外資金,有媒體梳理發現,這些外資正加快對“中國概念”的配置步伐。此外,中國債券基金、人民幣債券亦獲追捧。

北上資金連續5周淨買入

《上海證券報》6日報道,據choice金融終端數據統計,截至8月3日收盤,借道滬深股通的海外資金(下稱北上資金),已連續5周淨買入A股,單週淨買入額超過72億元(人民幣,下同)。

若按月份來看,今年以來,北上資金經歷1月份的加速流入後,2月份受外圍股市波動影響,轉為淨流出;3月份開始恢復為淨流入,當月淨流入額為97億元。

受A股被納入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國際指數的效應影響,二季度北上資金淨流入規模整體驟增,並在5月份達到今年以來的最高峰值,4月、5月、6月分別淨流入386億、508億和284.9億元。7月份,北上資金依然保持穩定淨流入態勢,累計淨買入額達284.7億元,與6月份持平,這一數值處於滬深港通開通以來的中上水平,並較去年同期增加近30%。

從資金的具體流向來看,以7月份為例,北上資金主要流向了金融股和週期股。

當月,獲北上資金加倉超過1000萬股的滬股通標的中,有13只銀行股,4只非銀金融股,合計佔比近四成。

7月末,北上資金持有滬股通標的金融股合計市值達3943.6億元,較7月初增加逾300億元。

同時,鋼鐵、化工、房地產等週期股獲得北上資金頻頻加倉,且力度空前。在以醫藥生物、食品飲料和家用電器為代表的大消費板塊中,北上資金則出現了頻繁的調倉操作。

《中國證券報》報道,分析人士表示,北上資金的積極佈局無疑顯示出其對A股市場中長線投資機會的認可。9月初,A股納入MSCI因子將從2.5%進一步提升至5%,7月北上資金再次向入摩標的集中,8月中下旬北上資金有望再度放量流入。

離岸中國概念吸引力十足

在海外市場,同樣有一股“中國熱”。來自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1日的當周,中國債券基金在過去18周內,有14周呈現資金淨流入。而離岸中國股票基金整體在過去20周內,17周呈現資金淨流入。

此類基金涵蓋QFII,以及那些投資海外上市中國股票的基金。

截至7月11日的16周內,該類基金曾連續吸引資金淨流入,創下2013年一季度以來最長“吸金”週期。EPFR研究總監Cameron Brandt稱,離岸中國股票基金持續吸引到新鮮資金的原因在於,投資者認為,一些中國企業確實以當前的價格提供了真正的投資價值。

另一方面,隨著上市公司陸續披露上半年度業績報告,QFII的二季度持倉也正在浮出水面。根據WIND統計的數據,截至8月5日,已有17家上市公司的主力持倉者中出現QFII的身影。

從持倉市值來看,QFII對貴州茅臺、海康威視、水井坊等多隻個股的持倉市值均在1億元以上。

連續17個月增持人民幣債券

北京《經濟參考報》報道,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累計貶值了4.13%,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累計貶值了4.40%,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貶值了4.55%。

為了維持人民幣穩定走勢,8月3日晚,中國央行在官網公告稱,決定自2018年8月6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

外匯風險準備金是匯率波動管理三大工具之一,也是宏觀審慎框架的組成部分。2015年“8·11”匯改後,為應對人民幣波動加劇,央行首次要求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定為20%。2017年9月,在市場預期趨於理性的背景下,央行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調整為0。

此次央行再次啟動外匯風險準備金工具的原因很清楚,央行在公告中明確指出,此次操作主要是“為防範宏觀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加強宏觀審慎管理。”

這一舉措的影響也很直接: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上調將增加遠期購匯成本,增加做空人民幣成本,遠期購匯規模減小有助於套利交易減少和匯率預期穩定。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人民幣一路走低,但外資增持人民幣債券的熱情不減。

中債登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7月境外機構在中債託管的人民幣債券餘額為13540.77億元,當月增持量達582.2億元。這是境外機構連續第17個月增持人民幣債券,倉位較去年同期增長60.92%。

興業研究團隊提供的數據表明,今年1月至7月份外資機構在中國債市加速配置利率債,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利率債今年以來的優異表現。僅從上半年情況看,外資機構新增配置中國國債佔到國債淨增量的75%,外資機構已經成為目前國債品種不可忽視的配置力量。(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