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149天)

《黄帝内经》一起读第149天,一起继续哦……今天是论述上脘、下脘隔阻不通的——

《灵枢 上膈篇》

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149天)

原文: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歧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

歧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149天)

翻译如下:

黄帝说:气郁于上造成上脘部阻隔不通,形成上膈之病的,饮食进入后马上又会吐出,这些情况我已经知道了。由于虫积造成的下膈之病,发生下膈的人,进食后一昼夜的时间食物才会吐出,我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马上听一听。

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149天)

岐伯说:喜怒情绪不适度,饮食无节制,寒温不与天时相应,就会损伤阳气令寒冷的津液流注于肠中,寄生在肠道中的寄生虫受到寒冷的刺激,就会聚集到一起拥挤在下脘,造成胃肠扩张壅滞,脾胃的阳气受阻不能正常运行,邪气趁虚而入居留于中。人吃饭后,寄生虫会向上游动来取食,众多虫子一起向上下脘就会空虚,下脘空虚邪气会趁虚进入,邪气积聚留滞形成痈,痈一旦形成,下脘就会紧束而狭窄不通。痈发生在下脘之内,疼痛的部位比较深;痈发生在下脘之外,疼痛的部位比较浅,同时成痈之处的皮肤发热。

黄帝问:怎样刺治?

岐伯说:用手轻轻地按压成痈之处,观察病气发展的方向,先在痈的旁边浅刺,慢慢进针逐渐深入,反复再刺,但不要超过三次,诊查痈的深浅程度,以权衡刺治的深浅。刺治完毕后,一定要再用热熨的方法,让热气进入体内,每天都让热气入内,邪气就会日渐衰退,大痈就会消散。治疗和调养相互配合,不触犯治疗禁忌,消除其伤害内脏的可能,保持安闲清静清心寡欲,就能让气机通畅,配合性味咸苦的药物来治疗,所食的谷物就可以逐步消化而下,下膈之病也就痊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