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沁县端午节来源,说乌苏端午的发展

谈沁县端午节来源,说乌苏端午的发展​​沁县乌苏村,阏与城的位置在乌苏村村南,圪芦河北岸台地上,始建于东周时代,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阏与之战的北山即为今日册村镇九连山,现今还有一片九连山支脉称为万人垴,来自于赵奢军队万人驻于北山的史实。沁县青屯、樊村二村均得名于此次战争,青屯应为秦屯的音译,是秦军阻止赵军援军的屯兵之地,樊村,为秦军设置樊篱拦截赵军战马的区域,二村被秦军视为邯郸援救阏与城的阻击前哨。乌苏村东南山体称为白马山(也称马服山),白马山下有南马服、北马服二村,这些名字都与马服君赵奢有密切的关系,是这一场中国古代战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案例见证。目睹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赵奢与秦国名将胡阳的纵马扬鞭、兴衰荣辱。承载沁县三千年历史沧海的脉络和荣光。


谈沁县端午节来源,说乌苏端午的发展每年的五月初一开始,沁县乌苏就开始人来人往,各地的做买卖的,玩的,凑热闹的,其实也就是赶到了五月初五,2009年以后,沁县乌苏端午节开始衰败​,很多人去了城里赶回,再到2017年端午,后沟开始端午旅游,乌苏更是衰败的可怜,但会每年继续着,小小的戏台,及少的村中自己的摊位。

谈沁县端午节来源,说乌苏端午的发展听戏的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在我的记忆里戏台的位置换了好多次,从远来专门固定的戏台,到后来的学校门口,再到现在的戏台,台子是好了不少,可杂草再加上小小的戏台,除了这些,还有两个连篮球板都没有的球架。​
谈沁县端午节来源,说乌苏端午的发展​乌苏,是不少人记忆深处的地方,简单的村中摊位,是村里人对文化的呵护,小小的戏台,成了老人们唯有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就到现在,不少老人端午专门到乌苏的亲戚家中住下,看看这小小的戏。

谈沁县端午节来源,说乌苏端午的发展乌苏人过端午很少吃粽子​,油条成了乌苏人端午最喜爱的食物,原有的文化少了,内心的东西也没了,从尊老爱幼到文化迁移,从优秀文化到不断衰落,是乌苏人的不作为,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定义不同了。
谈沁县端午节来源,说乌苏端午的发展伴随着其他地域文化成长,过去的也不能只是过去,保护原有的优秀文化,发展乌苏旅游,还端午一个“戏台”,还乌苏发展一个新动力,我们都需要努力,其实从沁县端午看来,沁县的端午节应该也是来源于乌苏,取源不能忘源,保护乌苏文化,让传统再次发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