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天真!既想赢得内战,又不想背杀叔叔的罪名

猝不及防的李景隆,全线溃退,一路狂奔回山东的北大门——德州。

远在南京的建文帝,以及他身边的秀才朝廷,此时此刻对于战局的发展判断是令人遗憾的。集体讨论过后,建文帝认为李景隆的这次失败原因,不是因为李景隆本人用兵不当,而是因为朝廷对李景隆在一线的授权不够。对此,我们只能佩服于建文帝出人意料的机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本身没有错,但关键是看人不准。

这次在用人上的第二次错误,将是致命的,建文帝也必将会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公元1400年,加大了授权的李景隆,起兵60万,再伐朱棣。然而这一次,李景隆输的更加彻底,从河北雄县一路狂奔,弃守了山东的门户德州,败逃到了山东腹地的济南。

李景隆的此次失败,也标志着靖难之役进入第二阶段,两军战略胶着。

当时的济南防务,主要由两个人负责,一个是山东布政使(山东省省长)铁铉,另一个是山东都指挥使(山东武装部部长)盛庸。在这两位的指挥之下,济南这座城市抵抗了朱棣整整三个月,攻而不克。在远在北平的姚广孝建议之下,朱棣无奈撤军。

面对南军北军大打出手的叔侄之争,大明官场中的很多官僚选择了两方押宝。而铁铉和盛庸这样的人,和身为文人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他们一样,堪称当时武将之中立场坚定的硬骨头。铁铉和盛庸,在靖难之役中,自始至终都体现出了遵循祖宗成法,只认正统法理的二杆子精神。这样的精神,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迂腐,但只有这样的人,往往才能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起整个中华的脊梁。

我们需要尊敬这样的人。

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天真!既想赢得内战,又不想背杀叔叔的罪名

铁铉塑像

在接下来长达大半年的时间中,盛庸被任命为平燕将军,负责调动和组织整个华北地区的南军,同朱棣进行周旋。很多时候,战争呈现出拉锯的态势,山东,河北一带的很多城市和要塞,被南军北军反复争夺。而在长期的战斗中,无论双方的士兵还是将领,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想当初的青瓜蛋子,到最后也被锻炼成了老兵油子。而当地的百姓和官员,也呈现出战争带来的狡猾,很多时候,朱棣大军一来,望风而逃。而朱棣一走,则反攻倒算,重新上位。两年过去了,朱棣真正占领并实施统治的地区,无非还是北平,永平,正定三个城市。

而南军虽然势大,但军心也是不稳,上阵杀敌时很多士兵心里也带着三分犹豫。毕竟,这是人家的叔侄之争,无论谁胜谁负都还是朱家的天下,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白白送死的炮灰。更况且,儒家的理想主义践行者建文帝还说过很经典的那句:不要让我背负杀叔的恶名。(“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太宗实录》)

这样的僵局,似乎看不到尽头。

最终破局的,是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宦官,他在南京的宫中,给朱棣送来了价值连城的军事情报——朝廷虽然在华北一线布置重兵,但整个南京的防务是空虚的。在姚广孝的强烈建议之下,朱棣决定赌一把运气——绕开山东河北的南军重镇,千里跃进,直逼南京。

靖难之役进入第三阶段,北军奔袭南京。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