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weiyiserg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说。赵云之所以厉害,是后来在跟随刘备的时候打出来的。当时的赵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公孙瓒没把他看上眼。

但是不对,当时赵云确实还没什么战功,但是他已经有非同一般的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

(公孙瓒剧照)

其一,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情形,《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请注意,赵云当时只是个一般的老百姓,但是他受到整个常山郡的一致认可,让他当头领。而且跟从前往的人,包括“义从吏兵”。也就是说,既有义气相投的朋友,也有官吏和士兵,各色人等都有,人数也不会太少。赵云既然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公孙瓒难道看不出来?

其二,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时候,公孙瓒说:“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就说你们冀州(常山郡属于冀州)的人都去投奔袁绍了,你怎么却来投奔我呢?从公孙瓒的问话中,其实我们已经看出,公孙瓒是看出了赵云有不一样的见识。

其三,刘备在公孙瓒那里,一眼就看出了赵云非同一般,极力与他交好。刘备之所以看出来,除了赵云识见不凡外,还有也可能他当时打仗相当厉害。既然如此,公孙瓒怎么就看不到呢?

还有人可能会说,赵云当时离开公孙瓒跟从刘备,并不是直接跟从,而是因为赵云的哥哥去世了,他要赶回去奔丧,公孙瓒也不能阻拦。

这话看起来有些道理。但是,要知道,奔丧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再说了,哥哥不是父母,用不着守孝三年。即便要守孝三年,如果公孙瓒是很重视赵云的,三年后,他也会极力敦促赵云赶回来。但他从此就再也没有在乎过赵云了,直到他199年他自焚而死。8年时间,赵云就一直在家(赵云离开公孙瓒是191年),他为什么不召回赵云呢。

由此可见,尽管赵云已经表现得非同一般,但是公孙瓒实在是没把赵云放在眼里,而且还不喜欢赵云。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点。

(赵云剧照)

第一,公孙瓒很骄傲,不重视人才。

前面已经说过,赵云带着一众父老乡亲前往投奔他的时候,他说的那话:“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他对赵云用了“迷而能反”一词,感觉好像赵云是犯了错误,迷途知返,是投降他来了。从这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有很大的优越感。这话让心高气傲的赵云听了,心里如何高兴呢?公孙瓒这样做,显然不是一个重视人才的表现。

公孙瓒不重视人才,还可以找到证明。199年,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时候,公孙瓒众叛亲离,所有人都纷纷离开他,投奔袁绍,最后他成为孤家寡人,引火自焚。大家为什么会离开他?就是他不厚待部下的表现。

公孙瓒当时为什么那么骄傲呢?因为当时他很有名气,他的名气主要是靠两方面打出来的,一是坚决打击胡人,二是坚决打击黄巾军起义,都获得了不小的胜利,自己也拥有一大片地盘,被人称为“白马将军”。所以,公孙瓒自我感觉特别好。

第二,赵云不巴结公孙瓒,甚至公孙瓒认为,赵云在讽刺他。

赵云为什么会去投奔公孙瓒?应该就是公孙瓒当时着力打击乌桓等北方游牧及黄巾军起义,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种平乱,维护国家稳定,所以赵云才会去投奔他。

(刘备剧照)

但是赵云在投奔他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可能就让公孙瓒不喜欢。当公孙瓒问赵云为什么会选择投奔自己时,赵云说:“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大家注意一下:其一,公孙瓒称袁绍为“袁氏”,赵云称他为“袁公”,明显的不巴结公孙瓒。其二,赵云说“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意思是我们并不是看得上你,是希望你能救百姓于水火(当时公孙瓒逐乌桓打黄巾,看起来确实在救民)。这话公孙瓒听起来如何高兴呢?其三,赵云提到的“仁政”,恰恰是公孙瓒的短板,在公孙瓒听来,赵云这简直在讽刺他。

为什么说“仁政”是公孙瓒的短板呢?当时公孙瓒经常纵容士兵抢劫百姓。尤其是对待乌桓,他非常残忍。因为这事,还与幽州牧刘虞形成鲜明的对比。刘虞是一个典型实施仁政的人,他从不抢劫百姓,注重发展生产,而且宽待北方游牧,获得了很大的贤名。最后公孙瓒还因为这个,和刘虞大打出手并杀了刘虞。所以说,公孙瓒听赵云那么一说,简直认为赵云在揭他的伤疤,他怎么会喜欢赵云呢?

而赵云最终也是看出了公孙瓒不是一个善主,所以才以为哥哥奔丧为名,离开了公孙瓒。

我们最后可以注意一下赵云离开的时候,对刘备说的话:“终不背德也。”这句话,既表明自己离开公孙瓒,是因为公孙瓒是无德之人。同时也表明,如果刘备将来做有德之人,他一定会去投奔的。因此后来(200年),刘备在徐州表现出很高的德行的时候,赵云前往投奔了他。


张生全精彩历史


如果为公孙瓒着想,失去赵云的确是一大可惜,但站在公孙瓒的角度看却未必,他会认为赵云走了没什么。

公孙瓒的奇葩用人政策造成“庸者上、能者下”

公孙瓒的用人政策很有意思,他不喜欢用世家大族出身的人,这一点与袁绍、曹操刚好相反,世家大族在公孙瓒手下没有发展的机会,无论多么有才都进步缓慢,不少人抑死于穷苦之地。

有人问公孙瓒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对衣冠子弟以及品格高尚的人,你给他富贵他认为这是应该的,而不会感激你。”

不仅不用世家大族,而且能人也不用,史书上说公孙瓒“所宠遇骄恣者,类多庸儿”,其中尤其以算命先生刘纬台、布贩子李移子、商人乐何当等3个人最受宠信,公孙瓒跟他们还结成了异姓兄弟。

公孙瓒字伯圭,据说他原来的字不是这个,这个字是他后来改的。一家如果有4个兄弟,他们的字里应该分别有伯、仲、叔、季这几个字,公孙瓒为了表示跟刘纬台等几个异姓兄弟很亲,所以自己把字改成伯圭,其他几个人则分别改为仲、叔、季。

有公孙瓒撑腰,这些“庸儿们”很快富了起来,“富皆巨亿”。公孙瓒还跟他们中的人结成儿女亲家,常把他们比作汉初的开国功臣曲周侯郦商、颖阴侯灌婴。

像刘备、关羽、张飞以及赵云这样有能力、有事业心的人,在公孙瓒手下自然吃不开,刘备初来公孙瓒处,公孙瓒只给这个老同学一个司马的职务,相当于团长,而刘备之前已干过多任县长、副县长,是个绝对的老资格。

赵云性格耿直不会讨好公孙瓒,公孙瓒并不喜欢赵云

赵云是带着家乡不少百姓投奔公孙瓒的,对公孙瓒多少都有一些贡献,但公孙瓒对赵云似乎并不感兴趣,对他的职务安排也很低。

赵云当时担任的具体职务不详,但公孙瓒安排赵云去协助刘备,刘备只是一名团长,想必赵云只相当于营长、连长甚至排长,这样的安排让人心寒,但符合公孙瓒的用人风格。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的家乡常山国属冀州刺史部,是袁绍的地盘,但有一部分人不满袁绍,他们聚集起来准备投奔袁绍的老对头公孙瓒,这些人推举赵云为首领,他们一起来到了公孙瓒占据下的幽州。

但公孙瓒对赵云一行的到来似乎并不是太重视,公孙瓒还略带轻嘲地对赵云说:“听说你们家乡的人都投靠了袁氏,你怎么偏偏回心转意跑到这里来呢?”

赵云回答:“现在天下大乱,也没人知道谁对谁错,只知道老百姓正忍受倒悬之难。我们那里的老百姓都议论,看谁能施行仁政,倒不是对袁公有成见而私心于您。”

赵云生性耿直,这番话出于本心,但喜欢听奉承话的公孙瓒听完一定不怎么高兴吧。

公孙瓒视刘备为下属,会认为赵云协助刘备还是自己的人

赵云到公孙瓒这里,很快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建立了良好关系,他们很投脾气。

刘备后来被公孙瓒派往青州,担任平原国相,赵云也被派出去协助刘备,《三国志》记载此时赵去的任务是“主骑”,一种理解是负责统领刘备手下的骑兵,另一种理解认为“主骑”是一个职务,相当于刘备的卫队长,不管怎样,赵云与刘备等人的关系又进了一步。

这时公孙瓒一定认为刘备是自己的人,赵云自然也是自己的人,所以并没有觉得不妥。但是,没多久赵云就离开了刘备,不是他与刘备等人有了矛盾,而是他家里出了变故,赵云的哥哥去世了。

古人很重亲情和孝道,按礼俗赵云应回家奔丧,于是他请假回常山国老家奔丧。赵云要请长假,没有向公孙瓒请,而是直接给刘备请的假,因为他的级别实在太低了,用不着麻烦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的离去恐怕都不知情,而即使知道了,也会觉得没什么。

所以,公孙瓒放赵云离去,是因为他根本不了解也不在乎赵云,这是他的用人政策和性格决定的,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门太守


公孙瓒明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啥还同意赵云跟上刘备去呢?



这就是为啥曹煮酒论英雄时,没把公孙瓒放眼里的原因: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吞吐宇宙之机,包藏天地之志者也。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英雄才能识英雄,用英雄,成英雄。而小人者,则打压,排挤,唯恐英雄人物超越自己,阻碍自己,埋没自己。当然这不是说,公孙瓒一定是此种人,公孙瓒和



刘备是同学,是朋友,当时也只是借兵,同时借用赵云,估计刘备也耍了点心眼,就是分步请求,先说借兵,公孙瓒开始也不爽快,先推辞说,曹操不好惹,为陶谦出面值得吗?刘备则说,已经答应人家了,不好再推脱。公孙瓒才同意借兵二千,可能这时候刘备又恬着脸说,祈再借赵云同行,到这时候,公孙瓒已经上了套,反正二千兵也得个领头人,不派赵



云,还得另派他人。得,得,就赵云去吧!不过那一次,刘备还是讲信用的,徐州之围解除,包括田揩等援兵各自撤走,刘备也让赵云回公孙瓒那里了,没有强留。不过通过这段交往,刘备把赵云的心留下了,后来公孙瓒败亡,赵云很自然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不投其他诸侯,一心追随刘备,从此死心塌地,终身效忠刘备,成就一段君臣历史佳话。(5:54)


流誉后


提到公孙瓒,大家对他的印象,应该就是刘备与赵云曾经都是他的手下,对公孙瓒的事迹大多没有了解。其实,公孙瓒挺厉害的,作战勇猛,强硬对抗少数民族,稳固了边疆。自从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后,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赵云与刘备在公孙瓒手下时关系十分要好,公孙瓒当然看在眼里,那为什么在与袁绍的作战中,公孙瓒愿意把赵云借给刘备?

同学情谊深似海。刘备与公孙瓒曾共同师事于卢植,所以说,刘备与公孙瓒是同舍,这关系的存在,公孙瓒自然是放心把赵云借给刘备。


公孙瓒把赵云借给刘备也不单单是同学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攻打袁绍。当时公孙瓒的手下田楷奉命攻打青州地区,为了增加作战的成功率,所以派刘备去协助田楷,可是刘备缺了骑兵首领,于是公孙瓒便派赵云当刘备的主骑。

这样做还有个原因,就是公孙瓒有点不信任赵云,因为他是外乡人。《三国志·赵云传》这样记载到: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所以,公孙瓒对赵云也是有提防之心,公孙瓒委以重任的往往是幽州人,把他借给刘备正好可以检验赵云对他的忠心,还能卖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

当然,还有赵云能力的原因。虽然演义中把赵云写的很厉害,但是赵云在公孙瓒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功绩,公孙瓒没有给赵云崭露头角的机会。所以,当刘备借赵云时,公孙瓒并没有顾忌。

刘备借赵云比借荆州轻松多了,而且赵云本就与刘备交好,所以当公孙瓒死了,赵云立即投向刘备。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且说玄德离北海来见公孙瓒,具说欲救徐州之事。瓒曰:“曹操与君无仇,何苦替人出力?”玄德曰:“备已许人,不敢失信。”瓒曰:“我借与君马步军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赵子龙一行。”瓒许之。玄德遂与关、张引本部三千人为前部,子龙引二千人随后,往徐州来。

由此可见,整件事情是刘备要去救陶谦,向公孙瓒借兵借将,因此公孙瓒便借给了刘备二千人马加上赵子龙。注意,这只是借,不是送给刘备。就是让赵云暂时带着兵去帮刘备打,打完还要回来的。实际上曹操退兵后,赵云也确实回到公孙瓒那里了。

至于公孙瓒为什么要借给刘备兵将,这就更好理解了。刘备在演义中是一个人格魅力很高的人,公孙瓒也是一个豪爽大方的主。再说他俩的关系非常密切,都是卢植的学生,同窗好友。当初刘备打了督邮,是靠公孙瓒的推荐成为平原相;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刘备跟随公孙瓒,虎牢关前张飞迎战吕布,救了公孙瓒的性命;磐河之战的时候公孙瓒被袁绍打败,又是刘备带兵前来,扭转了战局。从这个意义上,公孙瓒对刘备有恩,刘备对公孙瓒也有恩,两人感情很深,借一员将领也就没什么稀奇了。

当然,若是按正史来,曹操进攻陶谦,实际上是当时关东两大军阀联盟之间的对阵。曹操是属于袁绍、刘表联盟的,而公孙瓒、陶谦和孔融都是属于袁术、孙坚联盟的。这样的话,公孙瓒派兵帮助刘备就更是合情合理了。只不过,历史上赵云并没有跟随刘备去徐州,反而很可能在刘备出发之前,就已经离开公孙瓒隐居了。


巴山夜雨涮锅


在历史上,赵云是自己走的,请的是探亲假。只是走了就没再回来了而已。赵云在离开公孙瓒后就四处流浪,直到在汝南碰到刘备,被刘备招募,这时候公孙瓒已经死了。刘备还不至于去挖公孙瓒的墙角,这是原则问题。同样的,在荆州时期魏延一直要投奔刘备刘备也不敢要,同样是为了不让刘表误会为挖墙角。

在当时,公孙瓒并没有完全发现赵云的能力,赵云在公孙瓒的阵营里职务也不算高,公孙瓒有八百名白马义从,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精锐,赵云在这支部队里并不出彩,只是一名百夫长,带领手下一百名骑兵。刘备在救徐州的时候,向公孙瓒借兵要借赵云,其实只是向公孙瓒借一百名骑兵,至于指名道姓要赵云是因为除了赵云外其他人也不认识刘备。这个要求很低了,公孙瓒没理由不借。

至于赵云辞职的理由也很简单,他是想着为汉室出力的,但是明显公孙瓒是为了自己当大官发大财。这不符合赵云出仕的理念。


优己


~

首先赵云是儒将而非战将,真不怎么能打,赵云历史中留下的痕迹是治军有方,而且严谨不出错,有一定的谋略。而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故事真的存在,自然是陈到的事迹可能性更大。那为什么陈到地位常弱于赵云呢,正是因为赵云不能打,而主帅往往是要坐阵,副将才是出征的,因此正军之职才给了赵云。

-

其次,公孙瓒并没有让赵云跟刘备走,而是赵云认为公孙瓒并不符合他理想中的需要,因此借故离去。至于赵云之所以没有留在刘备身边,史书中有记载,是因为赵云不愿意背上道德败坏的名声。所以不管家中是否真有事,他都必须离开一趟。

-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说这么多就够了


伏桀


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伪命题,因为在乱世,别看你公孙瓒是河北名将,但是不管是势力还是兵力规模以及声望都不如袁绍,在此种情况下,为何公孙瓒旗下的白马战士只有赵云一人跟着走了,其余的人呢?去了哪里?这个伪命题并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说明谁怎样就好,不要忘了三国志记载当中陈道可是在武艺计谋和忠诚上都不输于赵云的,陈半坡一站是谁护着就被逃出生天的,是陈道不是他赵云,夷陵之战火烧刘备是谁率领白耳兵800壮士死挡着东吴追兵的,陈道,才有了刘备的被赵云接应别忘了东吴追兵弓箭手可是一直在放箭矢的,而陈道我没有记错是刘表账下的校尉


jsax1


首先说一下,公孙瓒并没有让赵云跟随刘备。

最初,刘备是为援助被曹操攻打的陶谦而向公孙瓒借用了自己赏识的赵云为将,并在这段时间进一步加深了双方感情;后来,赵云和刘备会合,并从此跟随他,是在公孙瓒被袁绍打败之后。原主没在了,在赵云占山为“匪”时,幸遇并投奔了早已惺惺相惜的刘备。

当然在此之前,也有一些预兆。——赵云是常山人,而常山是袁绍的势力范围,投奔公孙瓒是“舍近求远”的,公孙瓒对其投奔是有猜疑的,其后也没有给赵云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

这个时候,刘备投奔了出自同一师门的公孙瓒,因为师兄弟之谊,公孙瓒对刘备很信任,没有什么防范之心。郁郁不得志的赵云初识了酬著满志的刘备,良将思英主,伯乐慕贤才,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这就为后来,刘备向公孙瓒借兵将援救陶谦,指名点将赵云。并在公孙瓒失败后,赵云落草山寨,巧遇刘备,喜投英主,打下了基础。


圣洁的蓝海


赵云,常山人士,当时常山是袁绍的势力范围,但赵云一心拥护汉室,所以没有选择有狼子野心的袁绍。而此时袁绍正在与公孙瓒交战,所以赵云就去投奔公孙瓒了。在公孙瓒处,赵云被公孙瓒刁难,问:“你为什么不选择近在咫尺的袁绍,而来投奔我呢?”


初来乍到的赵云就被公孙瓒怀疑,再加上公孙瓒任人唯亲,大小战役总是让亲信冲锋在前,而赵云只有在后方应援的份,可见赵云在公孙瓒眼里是没有份量的,更不会被重用,可怜英雄无用武之地。

当时刘备也在公孙瓒帐下,见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甚至惊奇,刘备十分欣赏赵云,于是便借机接触赵云。适逢公孙瓒派遣刘备迎击袁绍,刘备借机向公孙瓒索要赵云在帐下效力,公孙瓒正好借此机会送个顺水人情,就把赵云派去刘备帐下了。其后赵云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赵云深感在公孙瓒处得不到重用,就一去不复返了。后机缘巧合之下与刘备重逢,有感刘备知遇之恩,爱惜人才,从此便跟随刘备南征北战。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赵云在刘备帐下屡立战功,被称为“常胜将军”。而那句“常山赵子龙是也”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