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房奴的焦虑:房子吞噬了全部购买力,除了房子一无所有!

时事艰难。

我想,这是对眼下大环境的最好综述。

P2P平台的连环爆雷、房价的高烧不退、贸易冲突的不断升级、去杠杆下民营经济的信用违约...

无论你身处哪个阶层,似乎都能嗅到若有似无的危机。而凑巧的是,中国人天生都是焦虑感爆棚的人种,所以即便你不炒股、感受不到满屏草绿的眩晕感,也同样可以从生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感受到袭来的汹涌暗流。

1

8月4日,博鳌房地产论坛闭幕,在会上,不少专家都提出来:房产税势在必行。

事实上,房产税这码事在以往也时不时会被讨论,但结果都是以千奇百怪的理由不了了之。然而在最近这段时间里,却被格外密集地提及。

为什么呢?

因为对于百姓民生而言,房产问题确实已成为顽疾了。

14亿房奴的焦虑:房子吞噬了全部购买力,除了房子一无所有!

2018年,我国楼市调控达到了惊人的平均1.2次/天,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可谓花式调控,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都用上了。

然而这并没有卵用。

所以,不少人就寄希望于房产税,期待这能成为应对高房价的“杀手锏”。

可这些人忽略了一点,房产税对于炒房客来说固然算是杀手锏,然而对于刚需人群而言,同样是双刃剑。

何以见得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在中国,并非每个老百姓都希望房价下跌。

那些有一套或者多套房的城市中产,他们当然希望房价上涨,这意味着账面财富的增值。而从周边县市进入大城市打拼的人则截然相反,因为这毫无疑问会堵死社会上升的最后通道,那些出身平凡的年轻人,不敢再谈梦想。

失去上升通道的社会,就如同一潭失去流动的死水,迟早会将自己闷死在里头。

所以国家就会让房价跌吗?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14亿房奴的焦虑:房子吞噬了全部购买力,除了房子一无所有!

房价问题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是一个账面财富的问题,是一个居住问题,或者说是一个社会地位的问题。但从国家的层面看,它本质上是一个债务问题。

以我们国家强大的制度优势来说,想要让房价降下来,并非难事。

但问题是,这之后引发的债务违约,资金断链,甚至地方政府破产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知道,土地财政的确是我们经济里的一大特征。违约意味着信用的崩溃,如果作为公权力部门的政府信用出现了问题,那么对民众信心的打击,可想而知。

因此,房价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不能“既要,又要”,也不能“不要”。

所以,这也是房产税为何说了那么多年,却依然迟迟未能上马的原因。

中国的内在因素实在太复杂。

2

说到内在因素,就不能不提及眼下的放水和去杠杆。

以往,中国每一次经济遇到问题,我们都是靠再度举债加杠杆来解决。

十年以来,我们已经连续三次大规模放水。

这其实就是当年美国凯恩斯主义的翻版:二战前期,美国经历大萧条,失业率达到恐怖的25%,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一反当时主流的自由主义经济,大幅度地强化政府的权力,扩大政府支出,以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基础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来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税收、扩大支出,把投资的职能从私人企业家手里转移到政府手里来摆脱大萧条的泥潭。

从1935年开始,美国所有经济指标开始触底反弹,到1939年,罗斯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美国是全球唯一的一个不通过战争就挣脱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

作为一个传承已久的大政府社会,中国天然亲近凯恩斯主义,也是最擅长使用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可以说,同样的经济背景下使用凯恩斯主义,中国的效率十倍于美国政府。

14亿房奴的焦虑:房子吞噬了全部购买力,除了房子一无所有!

每次经济发展一减速,中国政府就重回举债投资刺激增长的老路,前段时间的7000亿放水就是明证。

然而这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吗?显然不能。

中国目前已经到了一个货币临界点,随着10年来的3波大放水,货币对于中国经济的刺激已经越来越弱,货币幻觉的边际效应趋近于0,靠放水无脑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样一来,眼下解决困境的方法只剩两个:刺破房地产泡沫、减税和放松管制。

第一条不用想,我们刚才说了,刺破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当年日本为什么敢这么做?因为日本社会当时是“藏富于民”,居民储蓄奇高无比,即便泡沫破灭后带来了失业潮,他们凭着家底也能硬抗过去。

可中国不行,有才论金公众号早在之前就曾发过一篇文章:住在1000万的房子里,喝着7块钱的二锅头!

中国的穷人数量实际上超乎你我想象,而且穷法也是足以击穿各位的三观,一旦作为国之重器的地产业破灭,对金融和实体的冲击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最后只剩一条,就是减税和放松管制。

最近中央密集开会,一直强调要去杠杆,可是落实起来并不理想,这一点上从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可见端倪。

14亿房奴的焦虑:房子吞噬了全部购买力,除了房子一无所有!

要不要减税,要不要增加中央政府的杠杆,要不要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要不要让“民进国退”,这是在贸易冲突背景下,国家需要做出的重要决策。

尤其在现在的经济下行大背景下,我们能够走的路已经剩下不多,而重提大基建事实上是在饮鸩止渴。

几年前,在《人口峭壁》这本书中,作者哈瑞·丹特就预言过,中国的过度建设会带来增长,但不会带来收益,因为过剩产能推高了成本。而股市用以衡量收益,中国政府却不惜任何代价地维持增长和就业。

近期有才君所在的武汉市政府就已经宣布,将取消准备上马的地铁9、10、13、14号线,这个细节其实已经在提示大家: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是颗随时会爆炸的地雷。

如果继续以扩大基建的方式刺激经济,恐怕是得不偿失。

中国经济的未来,不能再次大水漫灌、加码政府支出,而是收货币降税负、增加市场活力,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对未来更有信心,如何选择,希望能够慎之重之。

有才君友情提示:本文禁止转载到其他平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你们激情转发~

有才金银头条号,为你解读身边正在发生的财经大事!

金融圈里无小事,风里雨里,有才等你,老板,点个关注再走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