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出路,无奈的半工半耕!

“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地”——这是小农经济格局最具代表性的写照。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农产品产量价格和产量的增长,是远远落后GDP的。

人们日益膨胀的物欲,早已不是小农经济生产所能满足的了。

“我15岁家里10套房,开兰博基尼,和模特耍朋友,你喊我自己去杀老母鸡煲鸡汤,做梦!”

小农经济的出路,无奈的半工半耕!

为了满足大家的物欲(官话叫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提倡适度规模化,很多大老板带着资金、资源杀入了农业,这让许多小农户鸭梨山大。

“MD,宅基地的老房子漏雨都还没补,你突然告诉我现在来了那么多大老板和我抢生意,还活不活了?”

【关于生活】

“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再然后把孩子生下来,并让他/她好好活下去。”

生存,是生物最基本的底线,逼迫着生物进步,这适用于人类。

高原环境恶劣,生物为了生存下来,不断提高自身,否则藏红花、雪莲、虫草不会有那么神奇的功效;自身存活下来后,就会想着如何为后代铺好路,否则藏鸡蛋、人参果不会有那么高的营养价值。

小农经济的出路,无奈的半工半耕!

在小编看来,如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社会生存环境却是越来越恶劣了,环境污染、人口压力、激烈的竞争,上调的生存底线,无时无刻不在逼迫着人们进步。

为什么现在结婚要求有车有房?

房子,是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而车子,则彰示着能生存得更好,有抚养孩子的经济实力,这就是生活,当然你愿意理解为嫌贫爱富,我也不拦着。

【面对压力下的小农户】

大老板的介入,无疑拔高了小农户的生存底线,这意味着上午挑水浇粪,下午喝茶打牌,晚上“啪啪啪”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从而形成农村社会普遍的“半工半耕”的结构。

没办法,家底比不上大老板,生产效率比不上规模化,就只能靠副业,靠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劳动报酬。

早在2014年底,对福建省平和县溪水镇的调查中,人们就发现了这一情况,全镇劳动力人口中,务工人口有10050人。

其中,在省外务工的有6930人,在本地县城或乡镇务工的有3120人,分别占全镇农村劳动力人口的85.9%、59.2%和26.7%。

这意味着纯种地的农户占比14.1%,半工半耕的农户占比26.7%,有接近2/3的小农户都开始了“半工半耕”生活。

【“半工半耕”带来了什么】

  • 首先劳动报酬的增长,使农民家庭有了新的收入来源。
  • 其次收入有望超越外出打工,带来劳动力回流。

不可否认,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务工收入呈现出较明显的渐进性增长特征;2000年后,工资水平增长态势更为变态,呈现爆发式增长。

但近几年呢?诸位在外打工的农民朋友,你们的工资增长了多少?物价又增长了多少?

“半工半耕”的生活,缩小了务农与在外务工的差距,甚至有些地方的收入,超过了外出打工。

以溪水镇的叶民常为例:

叶民常家有6口人、8亩耕地,种植小麦和水稻,儿子和儿媳妇在南京打工(农忙期间儿子返乡务农),叶民常夫妇在家务农,并照顾两个年幼的孙子。

据叶民常计算,若不计栽秧期间的8个雇工,种植8亩水稻和小麦共需投入家庭劳动46个工,8亩地年总净收益为10636.8元,其家庭劳动力的单位工作日价值约为231.2元,比儿子在南京市做瓦匠的日工资水平持平或者还要高点。

而且“半工半耕”的小农、中农和家庭农场的收入维持在一个大致相等的水平上。

【多元化的“半工”】

如今的副业五花八门,一些农户对工的理解,早已不再是下苦力,卖劳力了。

这些务工能力强的农户,获得的收益是相当可观的。

最显著的就是网红经济。

一些有颜值、有才艺的农村小哥哥、小姐姐们,每天“比心、么么哒”地开直播,月收入早已超过了务农的年收益,白天做做农活,甚至可以直播做农活,谁会嫌钱多呢?

其次是网络卖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自己家里反正有农产品,通过微信、网店等渠道卖点自己的产品,这个现在是在正常不过了。

再者就是搞些实体副业。

是去镇上摆摆摊、开开店,卖点小吃、服装、电子产品什么的。

再不济打零工、找兼职。

通过农村打工平台或一些民间组织找找兼职,除了帮忙干农活外,还有手工艺品、农产品加工、餐饮帮厨等方面的工作,也算掌握了一技之长。

【打个总结】

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加快我们的生活节奏,拔高我们的生存底线。

谈不上好与不好,只是想要更好的生活,得加倍努力才行。

相信在生活压力的逼迫下,人们的智慧将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未来,“半工”大有可为。

守着一亩三分地,兼职种地总监,欢迎做农业的朋友来交流。

公众号:唯恒农业(weihengn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