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解讀

保護秦嶺生態 讓綠水青山永續

在深入評估秦嶺生態保護區生態環境現狀的基礎上,2016年8月1日,市發改委和市秦嶺辦聯合印發《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該規劃與十餘部配套性約束性規劃一起,有效促進了秦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全面推進,對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起到“承載轉型、導航升級”的示範引領作用。

《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從總體指導思想、空間佈局、生態保護工程等方面出發,有指導性和前瞻性地為近五年秦嶺的生態環境保護描繪出了一幅宏偉藍圖。

《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解讀

秦嶺風光無限美。 (記者 王健 攝)

目標任務

到“十三五”末建立完善的 秦嶺生態保護制度體系

西安圍繞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堅持“以人為本,優化環境”、堅持“綠色發展,產業升級”、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4大基本原則,以維護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促進區域發展為目標,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為中心工作,以解決秦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為導向,開展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加快生態建設與修復。

到“十三五”末,建立完善的秦嶺生態保護制度體系;實現生態環境監管現代化;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取得初步成效;區域發展達到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實現秦嶺保護與發展的內在統一、相互促進。

在深入評估秦嶺生態保護區生態環境現狀的基礎上,結合保護區“十三五”發展總體目標要求,依照完整性、代表性、適量性、可達性原則,參照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方案和目標體系,規劃還從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制度建設等方面確定了具體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指標體系。

空間佈局

秦嶺西安段劃分為生態保護區和生態協調區兩部分

規劃的空間佈局以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突出秦嶺自然特點與生態功能、相似性與發生學、因地制宜,方便管理等為原則,通過對區域內生物多樣性、地質構造、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河流水系及水源涵養區進行綜合分析,以維護生態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發展為目標,按照創建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示範區建設標準,將秦嶺西安段劃分為生態保護區和生態協調區兩部分。山體坡腳線以上為生態保護區,以下至環山路以北1000米區域為生態協調區。

生態保護區

生態保護區主要包括區域內自然保護區、河流水系、水源涵養地、風景名勝區、珍稀動植物棲息地、地質公園、地質遺蹟保護區、不同級別的森林公園。根據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功能,具體分為生物多樣性功能區、水源涵養功能區、保護與旅遊發展互動區三部分。

生態協調區

生態協調區範圍包括山體坡腳線(25度坡線)至環山路以北1000米區域。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規劃形成主線明確、組團發展、城鎮點綴、山水掩映、田園襯托的“一軸、六縱、四組團”的空間結構模式。

●“一軸”: 即沿新環山路以北1000米向南至山腳線,東西延伸至藍田、周至出境界的發展主軸;根據環山路發展軸沿線空間、發展形態、資源分佈及行政區劃,將發展軸細分為藍田康體養生旅遊區、長安文化旅遊休閒區、戶縣(現鄠邑區)高新科技旅遊觀光區、周至道文化旅遊休閒區、臨潼國際旅遊度假區五大功能分區,共築一條生態旅遊發展帶。

●“六縱”: 即以黑河、澇河、灃河、潏河、滻河、灞河為依託的綠色生態帶。

●“四組團”:即生態觀光旅遊組團、宗教人文旅遊組團、統籌城鄉發展示範組團、北坡居民點保留組團。

生態觀光旅遊組團——以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植物園、農業示範園等為重點打造秦嶺旅遊示範區,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根據資源特色,生態觀光組團主要分佈在藍田康體養生旅遊區和戶縣(現鄠邑區)高科技旅遊觀光區。

宗教人文旅遊組團——依託樓觀道文化旅遊休閒區、南五臺、太平、草堂文化旅遊觀光區、關中民俗博物館等打造環山路人文旅遊體驗區。根據資源特色,宗教人文旅遊組團主要分佈在周至道文化旅遊休閒區和長安文化旅遊休閒區。

美麗鄉村發展示範組團——以玉山、厚畛子為代表,推進美麗鄉村、生態鎮、村及生態園區建設。

北坡居民點保留組團——現有較大的居民點或山上移民所形成的主要居住地。

根據四大組團沿線各區縣重要資源特徵,在玉山鎮、藍關-普化、焦岱-湯峪、王莽、五臺、楊莊、灤鎮、龐光-草堂、石井、樓觀-集賢、馬召、翠峰等12個區域,合理規劃以現代農業為支柱,生態觀光、創意研發、康體養生、民俗文化等4類產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形成12個生態亮點,共同打造166公里長的生態旅遊觀光帶。其中:藍田縣3個節點區域、長安區4個節點區域、戶縣(現鄠邑區)兩個節點區域、周至縣3個節點區域。

具體措施

加緊落實秦嶺重點資源保護工程等四大類工程

為實現規劃目標,加緊落實秦嶺重點資源保護工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綠色產業發展工程、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四大類工程。

一、重點資源保護工程

●植被資源保護工程:重點加強城市飲用水源地森林資源管護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採伐,積極開展人工造林,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和涵養水源功能,確保西安市主要水源地生態安全。規劃期完成封山育林15702公頃、森林撫育10632公頃、低效林改造11637公頃。

●水資源保護工程:將水源保護區劃分為3個區域: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准保護區,“十三五”期間實施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全封閉隔離防護工程,完成黑河、大峪、石砭峪、李家河等4個供水體系;2020年,全市城市飲用水源地全指標檢測率達到95%以上,基本解決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問題,縣級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違章建築清拆率達到95%以上。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絲猴的分佈及種群數量調查,強化規範管理,推進保護區的各項工作逐步規範化、科學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高質量且具有示範作用的自然保護區。

●溼地資源保護工程:實施退耕(牧)還溼(灘、草)等溼地恢復工程,通過溼地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溼地保護區建設等舉措,使溼地自然修復能力進一步增強,溼地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恢復,充分發揮溼地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和效益。重點建設耿峪、澇峪、潭峪、灃河等4個溼地保護示範區。

●礦產資源保護工程: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沿山面坡及交通幹道可視範圍內禁止礦山開採。以礦權數量逐步減少、有序退出為目標,取締所有違法勘查開採行為;到2020年底前,採礦權控制在17個以內,全市礦山達到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

●人文資源保護工程:重點實施藍田水陸庵保護、藍田猿人遺址保護規劃、周至縣佛坪廳遺址保護工程、仙遊寺保護、儻駱道考古調查、戶縣(現鄠邑區)敬德塔本體保護和環境整治、紫閣峪摩崖石刻調查等文物古蹟保護工程。

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因地制宜,綜合配置。在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和預防保護區,針對不同水土流失現狀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關閉礦場植被恢復工程:根據廢棄、關閉礦場的生態環境條件,結合生態、經濟、景觀等需求,選擇引入本地的植物種類,構建適宜的植物群落。

●峪口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科學規劃、嚴格控制峪口及峪口內的項目建設,合理利用峪口生態旅遊資源。根據峪口特點將規劃區內的48個峪口劃分為兩類:生態保護峪口和生態利用峪口。

●自然災害防治工程:依據防治分區原則,將規劃內地質災害防治劃分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潏河北岸、滻河、灞河按100年一遇洪水設防,堤防工程的級別為1級;澇河、灃河、潏河(南岸)按50年一遇洪水設防,堤防工程的級別為2級;其餘河流均按50年一遇洪水設防,堤防工程的級別為3級。對於秦嶺沿山地區,山洪按50年一遇來設防,對重要路段則執行城區防洪標準。

●農家樂經營環境改造工程:取締生態敏感區農家樂經營,優化生態協調區農家樂環境,規範建設農家樂特色標識、停車場、生態公廁、汙水排放、休閒指示牌、接待中心等配套基礎設施,提升農家樂品質,打造一批具有秦嶺特色的農家樂,建設一批國家級“金牌農家樂”。

三、綠色產業發展工程

●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工程:至2020年,產業水平進一步提升,要素聚集優勢不斷加強,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的現代農業體系得到建立。全面形成生產集約化、功能多樣化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區,成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區域。

●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工程:完善重要景區(景點)相關配套的基礎設施,重點發展生態旅遊與文化旅遊,對已建旅遊景區(景點)進行規範管理,逐步改變無序發展。

●生態經濟林示範區建設工程:通過擴大種植規模,普及優良品種,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形成核桃、板栗等幹雜果經濟林果產業區。

●綠色礦業建設工程:到期末,域內礦山全部達到國家級礦山綠色建設標準。

四、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環山路驛站建設工程:推進環山路驛站及其配套設施建設。根據設置原則,在166公里綠道範圍內,共設置一級驛站4個、二級驛站19個、三級驛站37個,並在驛站內建設管理、商業服務、休閒娛樂、環境衛生、交通服務設施等,為遊客提供住宿餐飲、休閒娛樂以及自行車租賃等多種休閒旅遊和便捷服務。

●區域交通提升改造工程:按照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標準,抓緊實施新環山路全線拓寬改造,在新環山路設置進出峪口的連接點,引導遊客出入峪口;實施老環山路改造提升工程,使之成為連接各峪口的旅遊專用線路;貫通老環山路與西灃路、子午大道的自行車道。

●環山路“三化”工程:圍繞“路暢景綠景美”,新環山路全段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在環山路通往秦嶺的各主要入山口、入峪口路段及新老環山路連接處,全面推進綠化提升改造工程,環山路沿線安裝太陽能路燈。

●慢行系統工程:開闢若干區域自行車遊、步道線路,建立覆蓋重點區域的局部山麓自行車環線網絡;建立覆蓋秦嶺北麓區域、166公里全線貫穿的山麓慢行遊憩體系。

《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解讀

秦嶺,是西安人的天然氧吧,更是大西安發展的“生命線”。(記者 王健 攝)

守護好大西安發展的生命線

發現秦嶺北麓違規違建問題請撥88229999、87632900舉報

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國家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秦嶺,是西安人的天然氧吧,更是大西安發展的“生命線”。守住秦嶺綠水青山,方有西安“金山銀山”,才有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規建別墅、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批示精神,7月31日,我市召開秦嶺北麓違建專項整治工作動員部署大會,認真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認領問題、深入反省原因、深刻汲取教訓,全面安排部署專項整治,舉全市之力打贏“秦嶺保衛戰”。

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係民生福祉的重大命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舉全市之力堅決打贏“秦嶺保衛戰”,守護好大西安發展的“生命線”,開創新時代大西安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任務,是建設美麗西安、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最大的決心全面“查”,以最堅決的態度嚴肅“處”,以最有力的措施徹底“改”,持續提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確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始終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秦嶺發生的一切都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保護大西安發展的“生命線”,需要聚社會之力,開展科學有效的監督。從即日起,本報開設“秦嶺北麓違建問題曝光臺”欄目,收集社會各界舉報線索,主動接受群眾監督,紮實推進秦嶺北麓違建專項整治,守護好大西安發展的“生命線”。

鼓勵社會各界和市民群眾舉報!

舉報內容:秦嶺北麓各類違規違建問題

(包括文字、照片和視頻等)

舉報熱線:88229999、876329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舉報信箱:西安市太陽廟門43號西安日報社

辦公樓一樓收發室(郵編710002)

(電子郵件和來信,請在顯著位置註明“秦嶺北麓違建問題舉報”)

(記者 朱雪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