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R備受關注 小米爲何放棄第一個吃螃蟹?

CDR備受關注 小米為何放棄第一個吃螃蟹?

6月19日早間,小米集團通過官方微博宣佈暫緩CDR發行,選擇先在香港H股上市,隨後再擇機於內地市場發行CDR。

據此前報道,小米定於2018年7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即A股主板)發行CDR,將成為中國首家CDR企業。

為了配合CDR的發行進度,小米曾將上市時間推遲了1-2周,計劃在2018年7月9日進行CDR和香港IPO的定價,並於2018年7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CDR,然後2018年7月17日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發行IPO。

今日早晨,小米通過官方微博宣佈將暫緩CDR,隨後證監會回應,尊重小米的選擇,已經取消第十七屆發審委2018年第88次發審會議對該公司發行申報文件的審核。

自6月6日至今,證監會密集發文,為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試點確立規範制度。

此前,小米從6月7日凌晨遞交CDR發行申請材料僅12天后,就在6月19日“光速”迎來上會。

小米為何突然選擇暫緩發行CDR呢?

對國內市場不穩定的擔憂

CDR是繼國際板和戰略新興板之後,中國政府和監管部門希望把優秀中國企業留在國內的又一次嘗試,而這次的決心和魄力比之前更大。

之前的”A股+ H股”只能實現境內公司在兩地的同時上市,但是大多數以小米、滴滴、美團點評等為代表的優質中國獨角獸企業都是海外架構,所以依然無法實現兩地上市。CDR的推出,給他們增加了“香港IPO/美國IPO + CDR”的新選項,可以讓更多優秀的中國互聯網和新經濟企業留在國內。

但是和ADR在美國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驗相比,CDR對於國內的資本市場來說尚屬新興產物。

6月6日23點42分,證監會一連發了9個文件——在發佈CDR試行管理辦法的同時,還修改了《首發辦法》和《創業板首發辦法》,同時發佈了一系列試點工作配套規則。

根據證監會的文件要求,CDR的申請的條件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值不低於2000億元,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億元且估值不低於200億;設立持續經營3年以上,最近3年內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更等。根據已公佈格式內容要求,企業向證監會遞交申請文件,報請證監會核准。公開發行CDR,需要向滬深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請,交易所審核同意後,雙方簽訂上市協議。

隨後據南方基金透露,第一批CDR名單確定,7月16日小米將首先推出CDR,隨後百度、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網易、攜程、舜宇光學將陸續推出。

在小米宣佈暫緩發行CDR之後,一名負責小米IPO的投行人士向鳳凰網科技表示,現在外界過度解讀小米暫緩發行CDR的事情。小米並非取消發行CDR,而是暫緩。原因是國內資本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太多,CDR也是相對比較創新的產品,小米為了各方的利益考慮,決定採取先在H股上市再擇機發行CDR的穩妥辦法。

此外,他還透露目前小米在港交所的上市申請已經通過聆訊,很快就會對外宣佈正式發行H股股票。對於外界關心的估值,他表示小米的估值超過了700億美元。

對於如此大體量的IPO,小米選擇優先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出發點並無問題。此前在被問到是否願意迴歸A股發行CDR的時候,不管是馬雲、李彥宏,還是劉強東、丁磊等人,一致的回答都是“非常願意迴歸,但是看政策而定。”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企業表達對於市場政策和改革的支持,但是背後透露出的無非也是對於市場不穩定性的擔憂。

有一位不願具名的基金從業人士向鳳凰網科技表示,小米做出這樣的選擇,其中一個的原因或許是近期國內資本市場的表現不太好,小米回來就有可能折價。“國內市場的封閉期太久了,CDR公募的銷量和預期相差比較大。”該人士表示,首批CDR公司其實在盈利上都不太符合市場的期望,但國內投資還是以看短期為主,這就存在投資者信心不足的問題。

小米估值偏高,信心不足

2018年5月3日,香港交易所官網刊發了小米集團的上市申請,小米將有望成為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第一股,也被認為將是2014年來全球最大IPO。

於是,小米的估值旋即成為市場人士探討的焦點。此前,外界一直傳言其估值將接近千億美元。而據5月8日《華爾街日報》最新報道,此次小米股份有限公司的IPO估值目標在700億至800億美元之間,該公司計劃至少籌集100億美元的交易。

儘管低於此前千億美元的猜測,最新的估值目標對於目前的小米來說合理嗎?筆者將從兩條思路出發分析小米估值為何依舊偏高。

第一條思路是放眼未來,預測小米未來三年的營收、淨利潤,然後參照對標公司的市銷率、市盈率進行估算。

假設一:2018年、2019年、2020年小米營收增速保持50%(在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飽和的情況下保持50%增速,是很樂觀的估計),2020年營收接近3870億。

假設二:2020年3870億收入中,70%來自硬件銷售(2017年為90.7%),淨利潤率5%;其餘30%營收來自互聯網服務(這是蘋果所達到的比例),淨利潤率20%。則2020年小米硬件、互聯網服務淨利潤分別為135.45億和232.2億,合計368億。互聯網服務貢獻的淨利潤比硬件業務高71%,算得上“主要靠服務賺錢”。

首選的參照對象自然是“軟硬一體”的鼻祖蘋果公司。蘋果目前市值對應的市銷率、市盈率分別為4倍和18倍。其次是同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酷派,鼎盛時期市銷率為0.5倍。

有狂熱者想用騰訊的市盈率為小米估值,但騰訊微信的地位與小米在中國手機廠商中的地位根本沒有可比性。如果非要套用騰訊的估值水平,也不會有人阻攔,“你高興就好”。

鑑於香港恆生指數市盈率在15倍左右,所以2020年財報公佈後,以20倍市盈率為小米估值是比較靠譜的。如此算來,2021年上半年,小米樂觀的估值為1200億美元以內。

如使用市銷率估值,小米取蘋果公司的一半(即2倍)已經不低了。因為蘋果的淨利潤率數倍於小米,營收的“含金量”與小米不可同日而語。如此算來,小米2021年上半年估值約為1218億美元。

基於對業績的樂觀預測,按市盈率、市銷率兩種方式估算,小米在2021年的估值均約為1200億美元。

第二條思路是著眼於現在,用分類加總法 (SOTP) 對小米三大主業分別估值,然後加總,即避免鬍子眉毛一把抓還繞開對未來業績的預測。

CDR備受關注 小米為何放棄第一個吃螃蟹?

手機業務PS取2倍,按2017年806億銷售收入計算,小米手機業務價值1612億,約合250億美元。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可對價格力(000651.SZ)。2017年格力營收1483億;毛利潤、淨利潤分別為487億和224億,最新市值2760億。2017年,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銷售收入相當於格力的16%,毛利潤為格力淨利潤的千分之四。小米這塊業務最多值格力的四分之一,690億,約合110億美元。

互聯網服務參照金山軟件(03888.HK)。2017年金山軟件營收51.8億、毛利潤30億,最新市值332億港元。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99億、毛利潤60億,估值應為金山的一倍,即664億港元,約合85億美元。

三大主業合併,小米整體估值約為445億美元。

綜上所述,小米當前合理估值在450億美元一線,在樂觀情況下2021年估值有望提高到1200億美元。如果IPO價格對應的估值超過500億美元,甚至到700億美元,或者上市後短期內被炒高到1000億美元,投資者的風險比較大。

CDR備受關注 小米為何放棄第一個吃螃蟹?

金斧子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