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世界工廠」廣州港迅速崛起,占據「內貿」優勢

2016年6月16日,中遠集團散貨運輸有限公司成立大會在廣州舉行。中遠集團散貨運輸有限公司是全球海運散貨第一大船隊,航線遍佈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個港口。

珠三角“世界工廠”廣州港迅速崛起,佔據“內貿”優勢

一家公司成立是個“小事”,無需大書特書,但它卻暗示著廣州的大未來。作為一座曾經的“海洋城市”,廣州正在恢復它昔日的榮光。乾隆年間,清政府把廣州作為全國唯一對外貿易口岸,史稱“一口通商”, 中外貿易在清政府指定的“十三行”進行。不過,這並非廣州真正的榮光。歷史上,廣州作為中國的大港,是“自然選擇”而不是中央政府“特許經營”的結果。

珠三角“世界工廠”廣州港迅速崛起,佔據“內貿”優勢

隋唐時期,廣州便是中國四大港口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但1000多年以來,廣州、泉州、揚州、寧波(明州)等四大港口,僅有廣州和寧波得以延續繁榮。因為,除了戰亂、朝代更迭和自然環境變化(比如水道淤塞)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因素在於,農耕時代和工業時代,對港口的需求是不同的。

珠三角“世界工廠”廣州港迅速崛起,佔據“內貿”優勢

在工業時代,任何一個世界大港的背後都會有“大工業”的支撐。海運一直都是工業原料和成品最經濟的運輸方式,而主要工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工業基地的選址除了靠近鐵礦、煤礦之外,另一條原則是靠近大洋。當然,最好兩者兼而有之。珠三角作為“世界工廠”,廣州港迅速崛起。按照目前排名,廣州港吞吐量早已躍居全球前5。但這個排名並不值得驕傲,更值得驕傲的在於潛力。

珠三角“世界工廠”廣州港迅速崛起,佔據“內貿”優勢

目前,中國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港口中,長期佔據5席以上的席位。但其中很多港口都以外貿為主,內貿較少。在外部需求旺盛的時候,港口繁忙,業務景氣,但遇到金融危機導致歐美消費的緊縮,則港口業務量將受到極大影響。2008年之後,國內各大港口明顯呈現出“內貿好於外貿”的情況。以深圳鹽田港為例,在金融危機之後,該港一度出現了1989年開港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對比而言,珠江西岸最大集裝箱碼頭——廣州南沙港區卻好很多。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在香港、上海等大型港口城市進出口貨物集裝箱數量均負增長情況下,南沙港同比增長6%。

珠三角“世界工廠”廣州港迅速崛起,佔據“內貿”優勢

對港口而言,所謂“外貿”,即原料和產品經過港口裝卸,在沿海地帶即完成加工並外銷,物流系統並不深入中國腹地。但“內貿”則不同,大量鐵礦石、糧食到達港口之後,需要通過內河航運,或者鐵路、公路轉運內地。反之,同樣是內地貨物通過內陸的物流體系,彙集到港口,然後通過海運運出。廣州港為何有“內貿”優勢?除了廣州傳統的內貿大城優勢之外,還在於“大廣州地區”擁有華南乃至中國大城市中硬件最優良、管理最高效的鐵路系統。比如,在全國原來的八大鐵路樞紐中,只有廣州和上海有“海陸對接”優勢。

珠三角“世界工廠”廣州港迅速崛起,佔據“內貿”優勢

除了中遠這樣的巨頭“慧眼識珠”外,在金融危機後,外資巨頭也愈發看重廣州。2011年,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開始將原來30%安排在香港港口的船期與航線撤走,轉移在廣州南沙港區掛靠。可以看出,由於強大的港口功能,加上高效的鐵路系統對接,廣州早已成為了連接世界和中國華南、西南乃至長江中游地區的超級“臨海大樞紐”,而不僅僅是一座外貿大城。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特別是從外貿驅動到消費驅動的轉變,廣州這種相對於其他大港的“內貿”優勢將不斷顯現。

珠三角“世界工廠”廣州港迅速崛起,佔據“內貿”優勢

除了航運樞紐,廣州航空樞紐的優勢也十分明顯。白雲機場、南方航空,它們是廣州建設國際空港樞紐的“基礎設施”。不過,空港樞紐到底前景如何?海外巨頭的選擇或許更具說服力。2009年,聯邦快遞啟用位於廣州機場的亞太區轉運中心,這件事並不起眼,但某種程度上講,卻一下子為廣州成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航空樞紐寫下了背書。

珠三角“世界工廠”廣州港迅速崛起,佔據“內貿”優勢

這些物流鉅子為什麼選擇廣州,而不是上海、新加坡或者其他地方?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近百年世界經濟發展的變遷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