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你會選誰?

“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中國譯者的問題在於母語不夠好”、“中國作家要喝酒、吹牛,沒有時間做太多事”、“中國當代作家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許多中國作家非常懶,越寫越糟”……這些話都是從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談話裡摘出來的,讓人看著著實難受。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難道中國當代文學真的這麼糟糕嗎?

難道中國當代文學就沒一個拿得出手的作家?

並不是,我國當代文學還是湧現過大量的優秀作品和優秀的作者。

如果要選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八人符合這個條件!至於誰是我心中能代表中國當代文學的作家,最後再說。

01

餘華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你會選誰?

餘華,浙江海鹽人,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父母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後,因父母為醫生關係,餘華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進入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從此與創作結下不解之緣。餘華曾在北京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中文系合辦的研究生班深造。餘華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並與葉兆言和蘇童等人齊名。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和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慄》。

餘華自其處女作《十八歲出門遠行》發表後,便接二連三的以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在文壇和讀者之間引起頗多的震撼和關注,他亦因此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

事實上,餘華並不算是一名多產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長篇加在一起亦不超過80萬字。他是以精緻見長,作品大多寫得真實和艱苦,純淨細密的敘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著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密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實。餘華曾自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裡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活著》是餘華改變風格之作。在敘述方面,他放棄了先鋒前衛的筆法,走向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然而結構上,仍能給讀者劇力萬鈞、富於電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覺。

經典摘錄:

1、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降臨。 ——餘華 《活著》

2、 一千多個人看著呢,他竟然把李蘭舉了起來,燈光球場裡的笑聲嘩啦嘩啦地響了起來,大笑、微笑、奸笑、細笑、淫笑、奸笑、傻笑、乾笑、溼笑和皮笑肉不笑,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人多了也是什麼笑聲都有。 ——餘華 《兄弟》

3、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餘華 《活著》

4、 如同殊途同歸,偉大的作家都以自己獨特的姿態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然後彙集到了愛與恨、生與死、戰爭與和平等等這些人類共同的主題之上。所以文學的存在不是為了讓人們彼此陌生,而是為了讓人們互相熟悉。我曾經說過,如果文學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讓讀者在屬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裡,讀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屬於別人的鏡子裡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一樣。 ——餘華 《伊恩·麥克尤恩後遺症(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 代譯序)》

5、 在時代和個人的種種不幸中,我卻看到了生活的種種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樂是生活的味道。 ——餘華 《許三觀賣血記》

6、 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公路上,我像一條船。這年我十八歲,我下巴上那幾根黃色的鬍鬚迎風飄飄,那是第一批來這裡定居的鬍鬚,所以我格外珍重它們,我在這條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經看了很多山和很多雲。所有的山所有的雲,都讓我聯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著它們呼喚他們的綽號,所以儘管走了一天,可我一點也不累。我就這樣從早晨裡穿過,現在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到了黃昏的頭髮。但是我還沒走進一家旅店。 ——餘華 《十八歲出門遠行》

02

莫言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你會選誰?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雖然早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但其寫作風格素以大膽新奇著稱,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詭異,語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紅高粱家族》裡,不斷出現的血腥場面中充滿著強烈的感情控訴,在“屎尿橫飛”的場景之間,是演義現代革命歷史。

莫言在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 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2011年8月,莫言憑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現實 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然而,莫言曾義正言辭地說,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不管是茅盾文學獎,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文學成就是“世無英雄,豎子成名”。

迄今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其中,由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改編的電影《紅高粱》,曾獲198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由短篇小說《白狗鞦韆架》改編的《暖》,曾獲第十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而莫言自己卻認為,只有《豐乳肥臀》可以拍成氣勢磅礴的巨片。

莫言創作於80年代中期的“紅高粱”家族系列小說,對於新時期軍旅文學的發展產生過深刻而積極的影響。很多人說,這是一部“強悍的民風與凜然的民族正氣的混聲合唱”,振聾發聵。馮牧文學獎曾評價說,他用靈性激活歷史,重寫戰爭,張揚生命偉力,弘揚民族精神,直接影響了一批同他一樣沒有戰爭經歷的青年軍旅小說家寫出了自己‘心中的戰爭’,使當代戰爭小說面貌為之一新。

莫言的《蛙》則折射出中華民族在生存鬥爭中經歷的困難和考驗。小說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以一位鄉村婦產科女醫生的人生經歷為線索,重點回顧了“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刻變化與影響,以多端視角呈現歷史和現實的複雜蒼茫,表達了對生命倫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學作品不僅在國內影響較大,在國際上也已享有名望。法蘭西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對其評價稱,您以有聲有色的語言,對故鄉山東省的情感、反映農村生活的筆調、富有歷史感的敘述,將中國的生活片段描繪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體的生動場面。

經典摘錄:

1、泛著青藍幽幽光的鐵砧子上,有一個金色的紅蘿蔔。紅蘿蔔的形狀和大小都象一個大個陽梨,還拖著一條長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鬚須象金色的羊毛。紅蘿蔔晶瑩透明,玲瓏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殼裡苞孕著活潑的銀色液體。紅蘿蔔的線條流暢優美,從美麗的弧線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長有短,長的如麥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2、教堂牆上懸掛著一些因年久而喪失了色彩的油畫,畫上畫著一些光屁股的小孩,他們都生著肉翅膀,胖得像紅皮大地瓜,後來我才知道他們的名字叫天使。

3、道路兩側,一側是麥茬地裡長出的秋高粱,一側是墨水河邊蔓延過來的蘆葦。一個夏天的炎熱陽光和甘美雨水,使所有的植物都發瘋一般生長。秋高粱葉片肥大、莖稈粗壯,一人多高還沒有秀穗;蘆葦黑油油的,莖葉上滿是白色的茸毛。時令已是中秋,儘管風裡還嗅不到一絲一毫秋天的氣味,但天空已是湛藍的秋天的天空,陽光已是明媚的秋天的陽光。

4、牆上懸掛著一些因年久而喪失了色彩的油畫,畫上畫著一些光屁股的小孩,他們都生著肉翅膀,胖得像紅皮大地瓜,後來我才知道他們的名字叫天使。

5、馬是奔跑的冠軍,驢是行走的模範。馬背上的騎手威風,驢背上的騎手愜意。

03

賈平凹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你會選誰?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當代作家,全國人大代表。

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 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藉《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藉《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11年憑藉《古爐》 ,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 他是當代中國一位最具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

賈平凹這人說話時陝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觀察力,事實上,他的農民模樣掩蓋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個聰明、善於不露痕跡搞幽默的作家。(作家王蒙評)

同時,賈平凹也以賣書法出名。賈平凹的書法從2005年的一萬元兩張,一路高歌,現在已達到五萬元一張,其書法價格引領西安書法界的價位體系。據說現在賈平凹已經是“每字潤格3萬,不還價”。作家賈平凹賣書畫暴富了起來。賈平凹應邀為漢口龍王廟撰寫匾牌“龍盤虎踞” ,賈在短信中說這次贈送的四個字“市場價十萬”。

經典摘錄:

1、睡在哪裡不都是睡在夜裡。——賈平凹《廢都》

2、說了許多好讀書的壞處,當然壞處還多,譬如好讀書不是好丈夫,好讀書沒有好人緣,好讀書性情古怪。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賈平凹《自在獨行》

3、弱者都是群居著,所以有芸芸眾生。——賈平凹《孤獨地走向未來》

4、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賈平凹《自在獨行》

5、我的本性依舊是農民,如烏雞一樣,是烏在骨頭裡的。——賈平凹

04

路遙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你會選誰?

路遙(1949年~1992年),中國當代作家,生於陝北一個世代農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該作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因肝病早逝,年僅42歲。

《平凡的世界》從1982年開始構思,到1988年完稿,6年間,路遙下煤礦、走鄉村、絕浮華、處陋室,殫精竭慮。待《平凡的世界》完稿,這位40歲不到的原本壯實的漢子,形容枯槁,看起來完全像個老人。這是他的生命之作。小說完成後,路遙有一段時間甚至不能從書中回到現實世界,連過馬路也要弟弟攙扶。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全書共103萬餘字,分一、二、三部,也是路遙文集中分量最重的一部長篇。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用生命寫成的書。在亙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蕩氣迴腸。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人生的挫折與追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書中的這些語言,使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從這個意義上看,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將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經典摘錄:

1、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難,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會永遠陰暗,當烏雲退盡的時候,藍天上燦爛的陽光就會照亮大地。青草照樣會鮮綠無比,花朵仍然會蓬勃開放。

2、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不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崇尚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

3、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中註定的遺撼。遺撼,深深的遺撼。唯一能自慰的是,我們曾真誠而充滿激情地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竭盡全力地勞動過,並不計代價地將自己的血汗獻給了不死的人類之樹。

4、你,為了這瞬間的輝煌,忍耐了多少黯淡無光的日月?你會死亡,但你也會證明生命有多麼強大。死亡的只是軀殼,生命將涅磐,生生不息,並會以另一種形式永存。只要春天不死,生命就不死,就會有迎春的花朵年年歲歲開放。

5、中國的問題,認何一個有頭腦,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會感覺到。這不是我們幾個人的憂慮,而是全中國人民的憂慮。

05

閻連科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你會選誰?

閻連科生於1958年,河南嵩縣人,被文學界普遍認為是莫言之後最有希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之一,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198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1991年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78年應徵入伍,歷任濟南軍區戰士、排長、幹事、秘書、創作員,第二炮兵電視藝術中心編劇,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其作品曾獲軍內外獎20餘次,包括兩次魯迅文學獎,一次老舍文學獎。作品已經被翻譯成二十幾種文字。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等。

多年來,閻連科直面被當下中國主流社會遺忘的鄉土中國的創傷,他的作品充滿苦難、黑暗、傷痛、絕望。他的寫作代表了中國作家的僅存的良知、焦慮與反抗。在他的最新作品《炸裂志》中,閻連科以他一貫的誇張、荒誕的神實主義手法隱喻了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或許也是關於中國未來的寓言。

1、黑暗不僅是時間、地點和事件,而且還是水、空氣、人、人心和人們最日常的存在和呼吸。如果僅僅把黑暗當做前者,那是巨大的狹隘,而真正幽深、無邊的黑暗,是所有的人,都看到了黑暗,卻都說明亮而溫暖。最大的黑暗,是人們對黑暗的適應;最可怕的黑暗,是人們在黑暗中對光明的冷漠和淡忘。——閻連科

2、在死亡的生命之上,確實看到了飛舞的粉色蝴蝶,看到了天地之間的雪花,也還有雪後的一絲初晴。——閻連科

3、我就走。走得人單影只,白雪皚皚,古詩城像過眼煙雲樣消失在了我的身後。——閻連科

4、終於就在某一瞬間,明白了父輩們在他們的一生裡,所有的辛勞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溫暖,原來都是為了活著中的柴米與油鹽、生老與病死。——閻連科

5、的確的,所有的炸裂人,為了錢,似乎從來沒有停腳慢慢走路,日日都在你追我趕地奔跑著。一切都是動的慌張的。只有山脈和天空還是那樣靜止著,一成不變著。——閻連科

06

王安憶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你會選誰?

王安憶很反感“女作家”這個稱號,她說自己是作家,不是女作家。王安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女,1954年3月6日生於南京,次年隨母親著名作家茹誌鵑遷至上海讀小學,初中畢業後1970年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農村插隊,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1978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1986年應邀訪美。1987年進上海作家協會專業創作至今。現為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王安憶多次獲得全國優秀短篇、中篇小說獎,《長恨歌》獲得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1998年並獲得首屆當代中國女性創作獎。2001年獲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最傑出的華文作家”稱號等。

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她注重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歷與情感,挖掘生活,在藝術表現上,她的早期小說多感情抒發,近期創作則趨於冷靜和細緻。我們從王安憶的作品裡可以感受到一種寬厚的愛,她賦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現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領悟力來控制故事微妙的氣氛發展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細膩精準。她的作品講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計,可她探討的是故事背後強大而仁慈的自然規律,這是她對人性和人的生存狀態及本體世界的關懷,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尋常的意義。

經典摘錄:

1、夢是醒的影子,暗是亮的影子,都是一半對一半的。在這些混沌的夜晚裡,人心都是明一半,晦一半的。

2、從來沒有它,倒也無所謂,曾經有過,便再也放不下了。

3、虛無就虛無,過眼就過眼,人生本就是攢在手裡的水似的,總是流逝,沒什麼千秋萬載的一說。想開了,什麼不能呢?

4、吃是做人得裡子,雖也是重要,卻不是像面子那樣,支撐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讓人信服和器重的,當然,裡子有它實惠得一面,是做人做給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為別人看得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5、一次次戀愛說的都是過去,其實都留在了臉上。人是怎麼老的?就是這麼老的!胭脂粉都是白搭,描畫的恰是滄桑,是風塵中的美,每一筆都是欲蓋彌彰。

07

陳忠實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當代作家來代表中國當代文學,你會選誰?

陳忠實,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成名作《白鹿原》1997年獲得茅盾文學獎。2016年4月9日,作家陳忠實去世。他曾留下一句話:“到《白鹿原》中找我去。”

陳忠實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兼寫散文隨筆等。陳忠實已出版長篇小說《白鹿原》《陳忠實小說自選集》三卷、《陳忠實文集》七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別白鴿》《家之脈》《原下的日子》等著作76種。截止2009年,陳忠實及其作品共榮獲文學獎21項,其中三部(篇)作品獲得全國大獎,《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年全國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1998);榮獲省級以上文學獎17項,其中主要有: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1983年《小說界》首屆優秀作品獎,散文《原下的日子》獲2004年《人民文學》優秀作品獎,短篇小說《日子》獲2007年首屆蒲松齡小說獎,短篇小說《李十三推磨》獲2007年茅臺杯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2008年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短篇小說獎、《小說月報》2009年第13屆百花獎,2007年陳忠實榮獲由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首屆陝西文藝大獎藝術成就獎。有多部(篇)作品被翻譯成英、俄、日、韓、越、蒙古等語種文字出版。

《白鹿原》系陳忠實的代表作。據不完全統計,《白鹿原》迄今已發行逾200萬冊,在國內外讀者中反響強烈,在文學界評價很高。評論家認為,該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現代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含的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鹿兆海、白靈等年輕一代性格各異、追求不同、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著名學者範曾評價說,“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方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西方學者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

經典摘錄:

1、世上有許多事,儘管看得清清楚楚,卻不能說出口來。有的事看見了認準了,必須說出來;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說。能把握住什麼事必須說,什麼事不能說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2、人是個賤蟲。一天到晚坐著渾身不自在,吃飯不香,睡覺不實,總覺得慌惺兮兮。人一干活,吃飯香了,睡覺也踏實了,覺得皇帝都不怯了。

3、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後,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要不就只有碰死到牆上一條路可行了。

4、在青海高原,每走一步,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雲團,心頭便瀰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

5、好好活著!活著就要記住,人生最痛苦最絕望的那一刻是最難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熬過去掙過去就會開始一個重要的轉折開始一個新的輝煌歷程;心軟一下熬不過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好好活著,活著就有希望。

以上七名作家,餘華、路遙、陳忠實、莫言、王安憶、賈平凹、閻連科,每一位都代表著當代文學的一種潮流,他們或多或少的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讀者數十年。

那麼,誰是最能抗起中國當代文學大旗的呢?我認為,還是莫言

在他沒獲諾貝爾文學獎前,他在文壇還沒有這樣高的地位(甚至不如賈平凹高)。但他獲獎了,也許會改寫文學史。因為文學史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革,對同一作家的評價也有所變化。如趙樹理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變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年莫言獲獎時,有學者斷言,和莫言在一個文學段位的作家起碼有十位。國內一些研究機構還專門研究中國作家與諾貝爾文學獎。其實,獲獎與很多因素相關,個人實力、作品的翻譯和運氣,等等。

著名作家餘華:“從文學的標準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著名作家陳忠實:“中國作家終於走進了諾獎行列,我覺得這不僅是莫言的榮耀,更是整個中國文學的榮耀,必將對中國文壇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莫言是位非常優秀的作家,他的獨特思維、藝術個性,都已在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摘取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實至名歸。”

臺灣作家張大春:“實至名歸,臺灣媒體對此也很興奮,有人說莫言早就該得獎了。他的作品見證了民間敘事傳統,有神話傳說、歷史和現實的多重對話。一直以來文學界跟著西方的各種主義和流派在走,但莫言和地氣相接。很多人說他受馬爾克斯的影響,我覺得他是形似神異。他作品中博雜的敘事傳統,不是移植過來的,而是他從民間土壤中自然生長出來的,閻連科和陳忠實也是這種接地氣的作家。”

臺灣作家龍應臺:“莫言得獎,太棒了!最喜歡莫言的《生死疲勞》,他的小說充滿方言,可以徹底看到村落的經驗是如何給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國際。每回讀莫言的小說,都會感嘆,我不如他。”

臺灣作家駱以軍:”我非常興奮且恭喜莫言獲獎,這是遲來的。莫言是中國二十世紀跨二十一世紀,奇幻的擁有「拉伯雷」、「塞萬提斯」這樣西方小說典範的說故事人,他的小說充滿想像力、民間狂歡和天地不仁的曠野幅員。他是個天才!“

德國文壇大師馬丁·瓦爾澤:”他的小說有一種緊迫感和厚重感,無法用寥寥數語來描述。所有代表性的小說都講述了人類在情感受到世俗規則壓迫時陷入的衝突。莫言用一種足以讓人頭暈目眩的方式敘述了人們如何飲食,如何忍飢,如何受渴,如何交談,如何被愛,如何殺害。一位優秀的小說家熱愛他筆下所有的人物,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人物裡,也包括那些在小說裡將要或者必須犯下罪行的人物。任何人要是想談論中國,都應該先去讀莫言的書,我認為他可以和福克納平起平坐。”

著名作家蘇童:“莫言可以說是當代文學創作的領軍人物,獲得這個獎應該說是實至名歸。他的書完全可以跟那些大師平起平坐。”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所長陳眾議:“即使把莫言擺在整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群體中,他都是很突出的,比起前些年一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外國作家毫不遜色。”

《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作家邱華棟:“莫言是世界文學流轉在地理學意義上轉換的一個重要成果。他也是中國當代中國文學30年發展的代表。我覺得諾貝爾文學獎看到了世界文學在大陸之間的轉換、延續和發展。”

收藏家馬未都:“今天作家莫言榮膺該獎,讓中國人長舒一口氣,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很重,不光文學獎,其他科學及人文的獎項中國人也極為重視,只是永遠與其擦肩,讓許多外國籍的中國人掠美,即便這樣,中國人也覺得半邊臉放光……我印象中莫言先生敏行訥言,小說寫得多,話說得少;一般作家都是話癆,喋喋不休,而莫言常一笑對之,充滿了內心的神秘,所以他能獲獎。”

莫言曾說,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不管是茅盾文學獎,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文學成就是“世無英雄,豎子成名”。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中國大地上喚醒了人們沉睡已久的文學和讀書熱情。其實諾獎只是一個獎而已,因為其歷史悠久,似乎特別被媒體建構成了一種文化權力象徵。記得魯迅先生以前被人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候選人時,他“當時是拒絕的”。我們常說文運與國運相關,但卻並不一定是正相關。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在莫言獲獎之前,一些媒體與文化人成天哭天喊地、假惺惺地要呼喚大師,質問中國作家為何還沒有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但真要到莫言獲獎時,又板起面孔說人家不配,說這個獎是政治因素。這樣說並不是為誰在辯護,並不是說誰就是大師,而是說,在一般社會認知層面,一定要有一個冷靜的態度和認識,不要跟東風跟西風,歪來歪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