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鹿邑王皮溜人,你信嗎?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鹿邑王皮溜人,你信吗?

欒臺遺址

1600多年前,晉人梁山伯與祝英臺演繹了一曲流芳千古的愛情絕唱。草橋結拜、十八里相送、樓臺相會、相愛化蝶……一段段悽美的愛情傳說,天下幾人不知曉?

1600多年後的2004年6月,一直在爭奪“梁祝”傳說始發地的4省6地握手言和,達成梁祝申遺共識,商定2006年共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爭取讓“梁祝”傳說納入“世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行列。這6個城市是江蘇的宜興,浙江的寧波、杭州、紹興上虞,山東的濟寧,河南駐馬店的汝南。

今天,如果有人說梁祝故里不在其他地方,而在我們河南周口鹿邑縣,或者說與河南周口鹿邑有關,你信嗎?

故里村址 驚人吻合

鹿邑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王皮溜鎮普大莊村西北部,有一高5米、佔地7畝多的方形土臺,當地人稱之為欒臺。可別小看這座高臺,它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當時的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在此處進行考古調查,並委託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對該處進行正式發掘。經過細緻的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認為,欒臺是一座古文化遺址,先民們從大汶口晚期到戰國初期,一直在這欒臺上生活。

在當地居民眼裡已經有點神化了的欒臺,就與梁山伯、祝英臺的傳說有關。

在欒臺附近,有3個村莊,其西北2公里處,是朱莊。正西不足1公里處,是肖梁莊。東南2公里處,是馬莊村。西南方2公里處,是董家大橋。欒臺周圍大大小小几十個村子裡,居民們認定梁祝的故事就起源於這幾個村莊。

當地居民講述的梁祝故事同其他地方流傳的如出一轍,只不過他們認為,祝英臺的姓唸錯了,應該是朱。朱莊的朱英臺說服父母,女扮男裝到位於欒臺上的書院讀書,遇到了也在那裡求學的梁莊村英俊少年梁山伯。二人話語投機,志趣相近。終日同窗共讀,山伯竟不知英臺的女兒身。閒暇之餘,二人經常到董家大橋玩耍,遂結芝蘭之好。3年後,英臺奉父命歸家。梁山伯送別路上,英臺用隱喻的語言向山伯表白自己的愛慕之情,而憨厚的山伯一直未能領會。待到山伯醒悟,為時已晚,英臺要被其父嫁給馬莊的馬秀才。梁山伯聞訊悒鬱身亡,臨死讓家人把自己埋在祝英臺出嫁的路旁。英臺出嫁時,到了梁山伯墓前哭祭,狂風四起,雷雨大作,陰霾閉日。墓門訇然中開,英臺撲進墓室,二人遂化蝶雙飛。

星轉鬥移,欒臺周邊的村子一直髮生著變化。

如今,梁莊村已沒了姓梁的人家,全是肖姓,當地人仍稱該村為肖梁莊。梁姓人傢什麼時候消失的呢?肖梁莊村民肖振領介紹說,聽他爺爺講,約200多年前,村裡剩下一個姓梁的小孩,過繼到東面的普大莊一戶人家。村裡沒有了梁姓人家,但附近的人仍稱這個村為肖梁莊。肖振領說,這讓村裡人很不理解。

朱莊村現在什麼情況?朱莊村現已空空如也。在距肖梁莊一里多的正北面,有一稍微突出的高地,有50多畝,如今生長著一片鬱鬱蔥蔥的玉米。肖梁莊的幾位村民指認說,那就是以前朱莊村的村址和朱家的墳地。肖振領說,朱莊村的人越來越少。無奈,幾十年前,朱莊村的兄弟倆遷到了北面1裡多地的白溝河河灘上過日子,現在那裡叫沿河灘村。他當即還說出了兄弟倆的名字。村民們講,他們曾見到有人到朱家墳燒香上墳。

馬莊沒有姓馬的,村裡有郭、王、閆等幾大姓。馬莊村黨支部書記祁雲山說,村裡曾有一家姓馬的後來遷走了。馬莊村民郭新中對於馬家的情況瞭解更多:他家的屋後是一個高出地面約兩米的臺子,馬家馬秀才的宅院曾經就在那裡。郭新中清楚地記得,有人在土臺中挖出過花瓶、陶瓷盆罐等。距馬莊向北一里多地,就是馬秀才的墳墓。郭新中和幾位上年紀的村民證實,70多年前,馬秀才的墳前有石桌石凳,還建有馬家祠堂。

山伯、英臺結拜的董家大橋現在何處?這也只留在當地老人的記憶裡。普大莊村普守信老人說出了他印象中的董家大橋。那是一個只有三拱的小橋,橋上種有一株老柏樹,何年何月何人栽植無人知曉。小孩們經常在橋上的石條、石磙上玩耍。只可惜那些石頭幾十年前被拆走燒石灰了。

書院還有嗎?欒臺是幾千年前先民的居住生活地,也是當地人首肯的山伯、英臺讀書處。欒臺附近60歲以上的村民,幾乎都能說出解放初期,欒臺學校被拆掉的情景。當時大量的石板、磚頭被送到現鄲城縣汲水蓋糧倉。村民張建澤說,他記事時就聽老人講,欒臺上的書院是梁山伯、朱英臺讀書的地方,到解放時,臺上還有上百間校舍。1950年,學校被扒。又據郭新中等多位老人證實,欒臺上曾有一古井,那是山伯、英臺二人讀書時“觀花望井”之所在。1950年,古井被填。

民間流傳 無字史書

物是人非,梁祝愛情傳說仍代代相傳。

普大莊的普守信,年級大,有時發音不準。他向人們熟練地講起梁祝傳說中的每一個細節。當英臺暗中相戀山伯時,就時常提醒那敦厚的山伯,甚至有些嗔怪。

二人走到一村頭,英臺說:花狗不咬前面的郎,只咬後面的女嬌郎。

山伯在前,英臺在後,走到董家大橋,望著橋下,英臺又說:梁大哥你看,公鵝前面呱呱叫,母鵝後面緊跟著。

在欒臺書院井旁,英臺對山伯說:梁大哥,梁大哥,這口井大木桶,千提萬提提不醒。

……

肖雲舟老人講,梁山伯與朱英臺同窗三年,山伯一直矇在鼓裡。英臺突然間不來讀書了,山伯急匆匆地來到村後的朱家村找同窗好友。誰料英臺的婆嫂對這位鄰村的青年說,傻兄弟,別再找英臺啦,她快要嫁給馬秀才了,此刻梁山伯才恍然大悟。梁山伯憂鬱而死後,就葬在欒臺的西側、肖梁莊的東端,通往馬莊村的一條路旁。肖雲舟老人回憶說,大約1958年的時候,他還見過樑的墳。

在接觸到的幾十位村民中,他們講述的梁祝故事大體上與全國流傳版本一致。他們又毫無疑問地認為,傳遍全國的那個愛情故事,就發生在他們的身邊。

說梁祝故事的起源在鹿邑,還有一些說不清或不好說的原因。馬莊村的一位老者講,他小時,高高的欒臺上常常唱戲,道情《梁山伯與祝英臺》曾在這裡上演。但是有些肖梁莊的老年人不讓戲班唱這出戏。此處一些老者還證實,朱莊人很忌諱別人提及朱英臺。

梁祝傳說之疑點:也有人認為梁祝故事產生於鹿邑只是民間口傳,不足為證。王協泰老人,家住與肖梁莊接壤的王莊村,是附近有名的文化人。老先生曾編輯鹿邑縣誌7年,20多年前退休。王協泰老人一直關注著家鄉人有關梁祝的傳說。但老人認為,朱莊的朱英臺畢竟不是祝英臺。再者他能看到的鹿邑幾本老縣誌上,均無此記載。馬莊村退休教師郭紹虞則認為,欒臺周圍百姓的確認為梁祝的傳說在當地發生,但是沒有人能說出準確年代。還有一些人認為,這事應該發生在江浙一帶,因為演員們唱的好像是越劇。

悽美故事 求證鹿邑

現在最要緊的是廓清梁祝鹿邑說的幾個疑問。

一、梁祝傳說始發地在中原嗎?不少民俗專家和學者早已揭開了這個疑問。1932年,河南省唐河縣人、著名學者馮沅君教授等學者對梁祝故事的產生做出了“應是以河南為中心,漸次向周圍擴張”的判斷。而這一說法得到著名學者錢南揚、容肇祖、顧頡剛等人的首肯。這些著名學者曾先後指出:“‘梁祝’故事應發生在地點相對集中的地理環境中,方圓不過百里,人物不過二三,僅此而已。”有細心的專家對百餘部各種版本、各個劇種,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梁祝”中,其所提到的各種風物、景物、器物、植物、動物和人物作過統計,僅“十八里相送”這一情節中,即達70餘種(處、類)。出現最多的則為勾坦、轆轤、繡鞋、烙饃、河、坡、崗、窪、溝、井、橋、墳、莊稼、高粱(秫秫)、芝麻、棉花、石榴、西瓜(打瓜)、桃、槐、竹竿、牡丹、狗、鵝等30個品種。這些風物詠唱幾乎佔了全部作品的80%。而它們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觀,中原地產。

在鹿邑當地採訪時,就聽到不少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反問:梁祝不是發生在江浙一帶嗎?看來是先入為主了。河南省戲曲學會的一位專家在他的文章中對這個問題作了精彩的解答。他認為這可能與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編演成功有關。越劇本子之所以成功,首先正在於它對傳統的繼承,在許多地方腳本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做了一番大的改造,才有了今日在全國廣為流傳的—個標準本子。這中間,尤其是對河南“梁祝”刻本、抄本的吸收、融化,更使浙江“梁祝”本子錦上添花。

二、史志上包括當地縣誌沒有發現關於梁祝傳說的記載。梁祝故事長期流傳民間,一千多年來,在基本事實的基礎上,民間會有一些添枝加葉,這很容易被認為是民間野史,但民間傳說也是無字書。再者,像梁祝追求愛情的行為,在那個時代是大逆不道,也不一定能列入史志。現在駐馬店汝南被認為是梁祝傳說始源地之一,但汝南府志裡面,清代以前關於梁祝傳說竟無隻言片語。再一個有趣的現象,據瞭解,在梁祝汝南傳說中,祝英臺也不姓祝而姓朱,朱英臺的家鄉朱莊在汝南馬鄉鎮。

證實梁祝傳說源於鹿邑,絕非心血來潮,也非追風逐浪,而是要發現歷史的真實。

流傳千古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愛情傳說源於鹿邑嗎?目前還需要大量的調查與考證,而這些工作,他處早就走在了前面。我們渴望有較大的進展。

(本文作者王錦春,現任周口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同時得到周建山、張銳華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參考了有關專家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