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康雍乾三朝元老張廷玉是如何倒台的?

鄭恩君


本答案含高能分析,看官們請仔細閱讀。

首先出結論——

張廷玉是大智慧,他和乾隆之間的糾結打鬧,其實有非常微妙的政治含義,富含為人處世的哲學和技巧,是今天職場生存的重要借鑑。

首先,必須糾正題主一個大錯誤,清代唯一一位配享太廟,家道昌盛的漢大臣的政治謝幕叫做完美收官,不叫倒臺。拿著工資,順利退休回家抱孫子,兒女繼續做官,這個不叫倒臺,還在任上,或者剛剛交班就被皇帝定罪抄家,清算收拾,子子孫孫發配充軍的,這個叫倒臺。

清朝歷史上,那種立下過漢馬功勳,榮耀滿漢的大臣多了去了,然而最後平平安安活到死的,沒有幾個,慘不忍睹的例子隨便一抓就是一大把——鰲拜、曹寅、明珠、索額圖、隆科多、年羹堯、和珅......

我們再來看張廷玉、首先,不管乾隆怎麼折騰,最終還是讓他配享太廟了,其次,張廷玉的子女——

張若靄,雍正十一年中式二甲一名進士,選庶吉士,入直軍機處,歷任漢軍機章京、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入直南書房,諡文僖。這個大兒子比張廷玉死得早,以前張廷玉沒死的時候,是他攙扶著自己的老爹上朝,而且乾隆要他直接世襲他老爹的子爵、伯爵的爵位,可見乾隆有多離不開張家人。

張若澄,乾隆十年乙丑科以二甲第十六名聯捷進士,哥哥張若靄去世以後,因為需要一個年輕人攙扶自己老爹上朝,所以張若澄順理成章的就入值南書房,官至內閣學士。

張廷玉的這兩個兒子都是和他爹一樣,自己考的進士,然後直接就是機要部門任職當差,沒有他們爹的關係和麵子,估計要進步到老死。比如劉統勳的兒子劉墉,老爹這麼牛,但是兒子也一般般,一直是地方官,犯個錯就老在外面待著。

張若渟,乾隆十四年捐刑部湖廣司主事,雖然不是通過考試上位的,但是家裡有關係,捐個管做就OK了,任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嘉慶七年加太子少保,諡勤恪。這個小兒子其實不是考不起,而是犯了欺君之罪,這個後面我會講。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張英、張廷玉,再到他兒女這一代,三代都是桐城望族,宰相之才。你能說張廷玉的退休叫倒臺?

那麼,他和乾隆的那些不愉快,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簡單地說,就是張廷玉晚年老是主動給老闆乾隆表示——


少爺啊我累了,我打你爺爺開始就為你們家創業操勞,現在也上市了,我想回家抱抱孫子了,你能不能讓我拿乾股,放我走,說好的社保交到65的。


少爺表示——

不得行,我離不開你,你這個人怎麼沒有點職業精神?伺候我爹就是伺候,伺候我就心不在焉的,我比我爹魅力小麼?都說了給你乾股了,你多幹幾年有啥不好,你走了,其它員工怎麼看我?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張廷玉已經76了,他向乾隆申請退休,這個時候乾隆很不爽。

乾隆爺為什麼要不爽呢?因為在清朝,能幹的封疆大吏很多,但是幹職業秘書幹得最好的,用起來最順手,最可以信任的就是張家人了。突然換人,乾隆不習慣。

其次,這個從小就很驕傲的皇三代還是有自尊心在裡面——你伺候我爹就好好的,怎麼到了我這裡就使喚不動你了,你是倚老賣老麼?

而政治上,歷來只有皇帝我擺佈你們大臣,哪有你們大臣牽著我皇帝鼻子走的道理。

令乾隆更沒面子的是,張廷玉在請求退休的摺子上說:

“以世宗遺詔許配享太廟,乞上一言為券”。

意思是,嘿小朋友你不要忘了哦,你爸爸當時說了的哦,我退休了你們家要給我分個乾股哈。

即便是這樣,爸爸的老夥伴,還是勞苦功高的,於是乾隆都允許了。

但是張廷玉居然沒有去謝恩,而是讓自己兒子去了。

乾隆覺得面子被人當坐墊了,於是決定要修理張廷玉,這個其實只是決定修理而已,乾隆肚量也沒有小到小肚雞腸。然而好死不死,朝中協辦大學士汪由敦知道了,趕快通風報信,張廷玉於是趕快跑去謝恩彌補。結果其實乾隆還沒正式下旨,於是更是憤怒,覺得幾個老傢伙聯合起來玩我呢,於是徹底革去張廷玉爵位。注意只是革除爵位,工資還是照發的。

張廷玉於是主動申請:

“年衰識瞀,衍咎自滋,伏乞罷臣配享,並治臣罪。”

意思是,少主子,我確實老眼昏花,辦事糊塗,不配拿你們家乾股了,你處罰我吧。

其實從這一回合來看,張廷玉的操作是相當穩的。

首先,作為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直在中樞的重臣,張廷玉是獨一無二的。和皇帝的關係,地位和榮耀,權力,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並不是好事,老而不死是為賊。

康熙早期的中樞重臣明珠,索爾圖掛得很慘,這個張廷玉是親眼目睹了的。

雍正早期的中樞重臣,還是擁戴有功的隆科多,年羹堯也不得善終,這個張廷玉甚至是親手參與的。隆科多,雍正還喊他舅舅呢,說讓滾蛋還不是就讓滾蛋了。

那麼榮耀一時的張廷玉自己官位已經最高了,自己兒女也跟著享福了,在往上進步已經沒有空間了,要再爭取進步空間,就只有讓乾隆下臺,自己做皇帝了。

張廷玉不會不明白一個道理——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尤其是在中國封建文化,高度中央集權的背景下,真的是一著不慎就全盤皆輸。而張廷玉又屬於是清流,不是大貪官,沒有什麼不良愛好。你一個人都這麼完美,道德楷模了,又有這麼大的擁戴之功,光輝是不是把我皇帝本人也蓋過了?

秦朝大將軍王翦出去打個仗都不斷提醒皇帝——誒你不要忘了賞賜我家裡那些地和金銀財寶哦。這其實是提醒皇帝,我其實眼光不長遠,就看得到吃喝嫖賭這些世俗愛好,對於稱王天下,沒有想法。這樣皇帝才放心。

張廷玉呢,一輩子見得多了,你權力再大又能怎樣,能幹的過愛新覺羅家族?你再能幹又怎樣?還不是鳥盡弓藏。所以一切都是浮雲,平穩落地,全家保命才是最大的勝利,所以其實他也是希望順利退休,不貪戀權勢,不謀求君臨天下,免得那一天一句話不對被皇帝給抄家了,那麼一輩子的辛苦都白費了。

更何況張廷玉在朝中不可能沒有對手,鄂爾泰這些人巴不得早點讓自己滾蛋,這個張廷玉是知道的,不能擋住後人進步。

然而讀書人出生的張廷玉好個名,其實就是希望自己放棄權力的同時,能夠爭口氣,就是求個配享太廟的資格,說白了就是為自己一輩子求個蓋棺定論的榮譽,為子孫後代求個名分。同時很有可能也是賣個破綻——我這麼清廉,有這麼多朋友,不是為了自己奪天下,二就是讀書人愛名。我希望忠於你,你能給我一個忠君愛國的認可。這個明明就是在示弱和賣萌,在求乾隆。

但對於年輕老闆乾隆來說——你幫了我爸,又不是擁戴我上位的恩人,我沒看到你為我做多少貢獻,只看到你倚老賣老,你又不給我賣力,卻還想著要我給你名分,憑啥?

說實話,在任性且自尊心極強的乾隆面前,張廷玉稍微有一點溝通不到位,就容易給人一種倚老賣老的感覺。而張廷玉因為特別謹慎,所以有時候謹慎的言行和迴避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傲嬌自大的誤會。但是做到他這個地位上了,他只能選擇謹慎,因為言多必失,一句話說不好就會被人扭曲利用,打壓治罪。所以,張廷玉在驕傲的乾隆面前演苦肉計,是最穩的。

乾隆十五年二月,皇長子永璜逝世,張廷玉又一次要求告老還鄉。

張大爺好死不死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選擇離開呢?因為他經歷過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他知道這中間有多血腥殘酷,而皇子逝世,冊封太子這些事情必然引起很多矛盾,自己身處高位想要獨善其身,不表態裝睡是很難的。不參與吧,政敵得勢擁戴有功,那麼新皇上臺處理自己的家人後代,參與吧,難免給現任皇帝形成攬權奪勢,覬覦皇位的嫌疑,怎麼做都是錯。

康熙這麼偉大的皇帝,立儲都搞得那麼差勁,死傷那麼一大片,乾隆自然是沒有他爺爺的睿智的,而乾隆和他兒子的關係也很讓人頭疼。

首先是永璉,這個是雍正,乾隆都喜歡的皇子,從小就秘密立儲了。然而身體不好早逝了。

接下來就選擇了永璜,然而又要選人家吧,乾隆又經常吐槽人家,無奈壓力過大,活活被乾隆吐槽死了。

如果說張廷玉還年輕,那麼可以等著乾隆繼續選皇子,吐槽,換,選,吐槽,換,無奈張廷玉已經七老八十了,跟著乾隆這麼折騰,一著不慎可能就被拖下水,自己一輩子已經榮耀夠了,沒有必要再爭這最後一下子,明哲保身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張廷玉其實想趁這個機會捲鋪蓋跑路,見好就收。

乾隆很憤怒,讓他把配享太廟的那些大臣的人的名字抄幾遍,好好想一下自己配不配。

其實乾隆真的很可愛,他都已經處罰責怪了張廷玉了,張廷玉也說我不要配享太廟了,但是乾隆還在問他,你配不配,其實說明乾隆心裡面還是想把這個資格發給他的。但是之所以這樣怪他,三個原因——

1. 還是要做給滿朝文武看一下,我是皇帝,我總不能被你牽著鼻子走。

2. 對張廷玉有更高的更完美的要求,覺得他應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像諸葛亮一樣為自己家族流乾最後一滴血,畢竟我們都把你當自家人了。

3. 你和鄂爾泰斗就好了,我可以清閒兩天,你走了,鄂爾泰天天跟我要這要那,你在旁邊養老看熱鬧,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

然而老張知道,你們愛新覺羅家族今天表面上把我當自家人,其實就是讓我七老八十了還在當權力的棋子,明天就可能把我打來吃了,這種例子多了去了。以往沒有立儲我還可以陪著你玩,現在你們自家人要搞事情我弄不好就會被拖來墊背。

同時乾隆其實不是不知道張廷玉再跟自己耍小聰明,所以內心有些被人看穿了,看透了的不爽。

單地說,就是我表面上愛你那麼深,你卻對我不認真。

於是張廷玉又上書請求——乾脆就別讓我配享太廟了。

這就比較牛逼了。意思是,乾脆也啥也不求了,你放我平平安安回家就行了,爺不陪你玩了。

老油條其實就是在表示——我愛你愛不起,怕你哪天蠻不講理。

同年七月,張廷玉兒子張若澄“匿喪趕考”,牽連張廷玉。高宗決定收回三代帝王對張家的一切獎勵,以示懲罰。

乾隆扳回一局——得不到的就要毀掉,讓你知道你是我的人就不可以隨便跑掉。


從這裡,我們其實一直看得出來,表面上,張廷玉一直在躲乾隆,一直在提醒乾隆——我不想幹啦,我特別不想玩權力的遊戲,做權力的棋子,我就是貪戀那點虛名啊。

而乾隆也一直在打擊張廷玉——這些個榮譽你丫也配?你走了我短時間找誰來制衡權力?

而張廷玉也表示——真的不配啊,不想做棋子呀,老了幹不動了,賺夠了輸不起了,你放過我吧!

表面上也就是如此不愉快了,但是實際上呢?

張廷玉的大兒子,二兒子逐步頂替張廷玉的職位,三兒子犯了欺君大罪,但是沒有服刑,而是捐官繼續入仕。而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四月,張廷玉去世。乾隆將其配享太廟,諡文和。清朝最高的諡號是文正,第二就是文和了。

其實從心理學上分析,乾隆有一點點驕傲得變態,就是依賴自己身邊的股肱之臣,喜歡他們鬥來鬥去,自己居中調和,也喜歡他們分開來吐槽對方,拍自己馬屁,他對張廷玉是依賴的,然而張廷玉老了,看淡了,不陪自己玩了,乾隆自然是很不爽的。

1750年,就在張廷玉去世前五年,也就是張家全家老小在和乾隆耍賴撕B苦肉計最激烈的這一年,乾隆生命中註定要依賴的另外一個人出生了,他不信邪,費盡心思,陪伴著這個驕傲的少主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見證了清朝的全面腐朽,當然自己最後也逃不過命運的魔咒和權力的絞殺,他就是——

和珅


HannibalLecter


先帝病危,臨終前找幾個老臣託孤。先帝駕崩幾年後,老臣被新皇帝的清算,新皇上大權獨攬。這幾乎就是古代政治的常規操作了。就拿清朝來說,鰲拜、和珅就是典型的案例。離老皇上太近,也就註定離新皇帝太遠。

當然了,新君也不一定會清算老臣。這主要還是取決於老臣是否功高震主,以及新皇帝的性格。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他符合功高震主的標準;至於乾隆,從他平均一年兩次的文字獄頻率中就可以看出,他並不是一個心胸寬闊的人,有點小肚雞腸。張廷玉遭到乾隆清算,也屬於正常情況了。



實事求是的說,張廷玉只是雍正的心腹,雍正朝的元老。康熙時期,張廷玉混的不咋樣。他跟年羹堯同年中的進士,倆人都只排在三甲之末,科舉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年羹堯手段比他高,只用了二十年就爬到了川陝總督,更身兼雍正大舅子的身份。此時的張廷玉,仍然只是一個區區的三品侍郎而已,看不出他有什麼政治前途。

時間來到了雍正元年,最為新皇帝,雍正需要提拔自己的心腹。於是乎,雍正時期的四大寵臣:張廷玉、鄂爾泰、李衛、田文鏡先後被雍正火箭式的提拔。

在雍正提拔前,這四個人的官職如下:

鄂爾泰,康熙在位時只是內務府員外郎,從五品的小官。(46歲)

李衛,康熙在位時他只是戶部郎中而已,正五品的小官。(36歲)

田文鏡,康熙在位時只是內閣侍讀學士,從四品的小官;(61歲)

張廷玉,康熙在位時他坐到了吏部左侍郎的位置,正三品。(51歲)

年逾五旬才混到正三品,跟同年中榜的年羹堯相比(超品),隔了幾條大街的距離。若不是雍正對他格外賞識,估計張廷玉混到死也就是個二品尚書。別說配享太廟和封爵了,連被乾隆清算的資格都沒有。



因為雍正對他的委以重任,張廷玉對雍正格外的忠誠。只不過他對乾隆就是很太敬重了,有點倚老賣老的意思。(畢竟乾隆繼位時,張廷玉64歲,身份和年紀都擺在那裡)

但是,乾隆是什麼性格?從來都是他對別人擺譜,沒有別人跟他擺譜的時候。剛剛繼位僅兩年,就三下五除二的奪了他的十六叔和十七叔的權力。皇族的威脅解決了,剩下的就是外臣了。當時滿漢之爭很激烈,張廷玉是漢臣的領袖,與滿臣的頭領鄂爾泰相互不對付。乾隆十年,鄂爾泰去世,滿臣領袖的變為訥親(訥親也經常倚老賣老,後被乾隆賜死)。滿漢之爭變的更激烈了。

當時張廷玉七十多了,又見乾隆有改組軍機處的打算,便識趣的提出辭呈,回故鄉養老。乾隆說,朕離不開你,需要你,不准你離開,你看著辦吧。截止到這個時候,張廷玉的表現都還是正常水平,接下來的表現,可謂是昏招迭出了。



第二年,張廷玉再次上摺子乞求退休,退休前不忘向乾隆請示入太廟一事。乾隆口諭同意了他的請求。但張廷玉覺得還不保險,讓乾隆立字據。這一下惹怒了乾隆!我爹當年還活著的時候,你敢這麼放肆嗎?一個臣子居然跟皇帝討價還價,眼裡還有沒有皇帝?乾隆雖然很不高興,但還是擬了一份手詔。按規矩,張廷玉應該第二天上朝謝恩,結果他派自己的兒子來謝恩,乾隆氣的不行。我爹當年活著的時候你敢這麼放肆?張廷玉的學生偷偷把乾隆發火的事告訴了他,第二天一大早,張廷玉就急忙進宮請罪。這下乾隆徹底怒了,因為這明擺著有人把宮裡的情況告秘給了張廷玉。乾隆一怒之下奪了張廷玉的伯爵,但是沒有罷他的官,並收回了准許他退休的成命。就因為這個事,乾隆跟張廷玉槓上了。

又過了一年,乾隆最喜歡的兒子皇長子永璜去世。張廷玉不合時宜的再次請求歸鄉,又一次激怒了乾隆。結果,乾隆剝奪了他入太廟的資格,有點公報私仇的意味在裡面。

回鄉後沒過多久,張廷玉的女婿在四川學政任上有枉法行為。乾隆大罵他,找的什麼鳥女婿?既然你女婿貪汙,你這個老丈人就替他還錢吧!於是乾隆下令將張廷玉全家給抄了。抄家官員覆命時告知乾隆,張廷玉沒有貪汙行為,乾隆便放過了張廷玉,改抄家為罰款。

之後張廷玉又活了幾年,就死了,死的時候一無所有。乾隆見他可憐,便恢復了他入太廟的資格。放佛是在說,我乾隆對你不錯,是你負了我。



張廷玉的晚年悲慘遭遇,即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說偶然,是因為乾隆對張廷玉的懲罰很多都是張廷玉自己作的。說必然,是因為雍正留給乾隆的託孤老臣,基本都沒有好果子吃。先是把允祿和允禮兩個皇叔罷官,接著又著手解決滿漢黨爭的問題。鄂爾泰就是死的早,還算是善終,否則比張廷玉還慘。而接替鄂爾泰的訥親,最後被乾隆弄死。相比於訥親,張廷玉的抄家,還算是好的了。


Mer86


成年的皇子繼位之前都已經參政,地位特殊,但實權並不大,各朝各代皇帝老子還沒嚥氣之前總是把權柄牢牢捏在手裡,想那乾隆晚年都禪位了,還緊緊拽著朝綱。

自己做儲君的時候,看那些父輩老臣縱橫聯合,上竄下跳,甚至玩弄權術,作為旁觀者,有時比皇帝看得還清楚。


等到自己登基上臺,也談不上秋後算賬,反正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不喜歡他父皇的臣子,乾隆也不例外照樣不喜歡皇阿瑪的老臣。

別看張廷玉在雍正跟前哆哆嗦嗦,服服帖帖,那是在政治手腕毒辣的老司機面前,乾隆剛接班那會兒,還是新手,張廷玉,鄂爾泰等老油條表面上當你是皇帝,可心裡頭乾隆還是寶親王弘曆。

張廷玉,鄂爾泰做事經驗再豐富也是前朝遺留的臣子,自己用著不順手不說,他兩個還勾心鬥角,各有幫派,乾隆也不是省油的燈,總會找到機會的。


堡壘總是先在內部攻破,鄂爾泰慫恿御史仲永檀彈劾張廷玉,事情還沒弄清楚,乾隆發現這仲御史和鄂爾泰串通合謀,即把仲御史投入大牢,後來這人又不明不白地死在監獄裡。

乾隆看在鄂爾泰是老臣的面子上,沒有處理他,同時也意味著鄂爾泰的徹底失勢和政治生命的結束,鄂爾泰三年後抑鬱而終。

兔死狐悲,張廷玉的日子不好過啊。乾隆使出了“打草驚蛇”之計,暗中授意劉統勳上疏“彈劾”張廷玉,說他要注意保持晚節,張廷玉當官這麼多年得罪人是不少也正常,這幫人個個拎得清,見風使舵,知道政治風向的變化。結果真正彈劾張廷玉的奏摺源源不斷送上了乾隆的桌面。

張廷玉想想算了,大把年紀了,功名利祿都有過了,揮一揮衣袖,啥都是浮雲。此地不留人,咱告老還鄉吧,這想法其實也不錯,果真如此皆大歡喜。

問題是張廷玉這類士大夫總是想隱退或死後朝廷能給個啥待遇諡號,就像現在上檔次的官員離休後總有個待遇,逝世後有個總結訃告一樣,當初乾隆剛上臺時為了籠絡人曾經答應過他,他死後配享太廟,這臨走張廷玉的意思皇帝您得給個準信。

乾隆一下就鼻子喘粗氣,心說話你張廷玉和朕談條件,以下課走人,把朝堂當菜市場討價還價。轉念一想,他張廷玉三朝老幹部也不容易,就默許了他的要求。

張廷玉這位政壇老司機臨了謝幕時不知道中了哪門子邪,乾隆恩准的聖旨還沒有下達呢,他急急忙忙去皇帝面前謝恩叩頭。這下乾隆真的火了,人家說你門生故吏遍佈朝野,朝堂上下都是你耳朵,果然如此。

乾隆下令嚴查洩露消息的人,結果真是張廷玉的學生,軍機大臣汪由敦事先悄悄向張走漏風聲。

汪被革職查辦,張廷玉灰溜溜地離開了京城,回家養老。乾隆20年三月,張廷玉去世,乾隆還算厚道,履行當初的承諾,把他的牌位放進太廟。


看遍山川


傳統的士大夫愛名,張廷玉也不例外。他一生謹慎小心,唯獨在雍正駕崩,乾隆登基之後的一系列行為上不謹慎,使得沒有圓滿結局。特別是與滿臣鄂爾泰不和,更有朋黨之嫌,使他晚年不為乾隆所喜。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胤禛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君,遺詔表示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是有清一代很有名的大臣,三朝元老,位居人臣之極,我們在影視劇中多次看到他謹慎持重。可以說老成謀國,受到康熙、乾隆、雍正三朝皇帝的器重,但是晚年卻很淒涼,被乾隆下旨多次訓斥和回奏,甚至被抄家。

這一方面伴君如伴虎,君主猜忌心特別強,一方面張廷玉受到儒家思想薰陶,太注重名節,為了這個名節,甚至可以急功近利,逾越禮數,這個名節就是配享太廟。
張廷玉確實老了,年近八旬,乾隆十三年,由於御史不斷彈劾,他向乾隆遞交辭呈,請求告老還鄉,在表達了對皇帝的依依不捨之後,乾隆批准了。

可是這時張廷玉心理還是不太踏實,那就是先前皇帝許諾給自己的配享太廟的承諾會不會變卦,為此輾轉反側,睡不著覺,終於下定決心,豁出老臉,進宮面見皇帝,請求給自己一個明確的表示。

張廷玉這個請求,乾隆很生氣,因為這是他明顯信不過自己,但是乾隆還是寫了,在得到乾隆的配享的詔書後,按照禮數,第二天張廷玉應該向乾隆當面謝恩。沒想到的是,張居然讓他的兒子來了,乾隆有很不高興,認為張對自己並沒有真實感情,在要求得逞之後,就視自己為陌路,便下令申斥。

但是軍機處的申斥詔書還沒有發出,張廷玉就趕來謝罪了,這又讓乾隆很惱火,因為軍機處洩密了,便認為張廷玉有朋黨之嫌。

最後找了一個藉口名為把先皇給張廷玉的賞賜收繳,是為抄家,看看有沒有對自己不滿的言語。乾隆說道,

要請之愆雖由自取,皇考之命朕何忍違!且張廷玉在皇考時,勤慎贊襄,小心書諭,原屬舊臣,宜加優恤,應仍謹遵遺詔,配享太廟,以彰我國酬獎勤勞之盛典。

至此,一代名臣,黯然收場。這也說明了,人越看重什麼,就越會失去什麼。配享太廟當然很有家族榮譽感,子孫可以受到很大恩惠,但是操之過急就不必了。張廷玉死後諡號“文和”,乾隆皇帝還是遵守了雍正的允諾,使得他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乾隆愛寫詩,如此評論他,

薄懲理固當,以示臣道貞。後原與配食,遺訓改或更?求享彼過昭,仍享吾意精。斯人而有知,猶應感九京。

本期特約作者.一碗涼粉,傳訊君對原文有改動。


歷史傳訊社


康雍乾三朝元老張廷玉一生謹慎,卻因為此事被乾隆針對報復!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0679005975787966692,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5602543538e6c8dd529a\

Pin小號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2188386442411870042,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776a0011f0ffc08d1c3a\

最涼的涼


伴君如伴虎,三朝元老張廷玉是怎樣倒臺的?問答的題目己經給出答案。《伴君如伴虎》。在封建帝制時代,皇帝乃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張廷玉一生謹慎,能經歷三朝己實屬不易。康熙、雍正時張廷玉還年輕,正是想建功立業之際,所以做事勤墾,也深得兩位皇帝寵愛,到乾隆時年紀也老了,想著給大清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也有倚老賣老的想法,正當乾隆又年輕氣盛,看不慣這些前朝老臣一些做法,所以被貶和倒臺是必然的。


惜緣36893


張廷玉的倒臺,主要是因為乾隆性格太變態,不然不至於。

張廷玉是官僚張英之子,自幼勤學撰寫文章,處理政務,成為極為出眾的秘書人才,從康熙後期嶄露頭角,在雍正一朝深受信任,乾隆前期也因其三朝老臣的身份,對其多有依靠,禮敬有加。

但是,當乾隆一旦羽翼豐滿,不再需要老臣保駕護航的時候,張廷玉的命運就開始變壞了。張廷玉起初請求退休,這是正常不過的請求,乾隆居然認為他的年紀還可以為朝廷做事,提前退休是不忠,但羞辱一番以後還是讓他退休了。張廷玉不合回家後感覺失了帝心,去問乾隆之前雍正說的我可以陪享太廟還算數不,結果乾隆開始發飆,對張廷玉惦記在心,隔三差五整他,整的他老境頹唐,最終連太廟都沒進,還差得沒抓起來判刑,一個沒什麼過錯的三朝老臣就這樣因為乾隆的變態心理被整掉了大半條命。


文史宴


在歷史上,作為三朝元老,頗有建樹且得善終的官員不多見,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晚年雖說受到乾隆的排擠,但他這顆常青樹沒犯大的過錯,沒受過牢獄之災,晚景雖然淒涼,但終得善終,他是個好官。 張廷玉的輝煌時期是陪雍正度過的十三年,這十三年裡,他任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重要的官當了一遍,張廷玉做事聰明老練,思維周到慎密,文筆出眾,深得雍正的厚愛與提拔,國家大情小事都與他商量,他倆的關係非同一般,雍正死後,下詔準其身後入太廟。


乾隆登基後,對前朝的官員有所顧忌,為了防止張廷玉大權獨攬,有意打擊和排擠他,張廷玉也知道這個新主子不是好伺候的,便主動提出請辭回鄉,乾隆愉快地答應了,張廷玉便最後一次上朝,上了一份奏摺,就是要求乾隆遵守雍正的承諾,保證其死後能入太廟,乾隆准奏。張廷玉沒去向乾隆謝主隆恩,而是派兒子前往叩恩,乾隆當然不高興了,我這麼給你面子,你派你兒子來算幾個意思,指責張廷玉太不懂世道了,張廷玉自知理虧,第二天一早親自前往叩恩,乾隆還是不肯善罷甘休,指責他在朝廷裡安排了線人私黨,革除了張廷玉的爵位,免掉了官職,不準回鄉,以工作贖罪。張廷玉老來糊塗啊,禮節不到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第二年,乾隆長子去世以後,張廷玉又提出回鄉,並主動放棄入太廟資格,再次激起乾隆大怒,見留他不住,便通過審判罷免了他的入廟資格,並讓張廷玉交出以前所賜諸物,乾隆二十年,張廷玉死於家中,乾隆還是遵守雍正的遺詔,準其配享太廟。


人到老了,都想死後能風風光光的,以告慰列祖列宗,張廷玉認為死後人太廟那是天大的榮耀,那是祖墳上冒了萬丈的青煙,就為這事與乾隆鬧得不愉快,以至於前功盡棄,一無所得,還好乾隆最後還算有良心的,圓了張廷玉入太廟的心願,也讓張廷玉死而無憾。


遺產君


說到張廷玉莫名其妙的倒臺,我們就會發現另一個人——鄂爾泰。

這兩個人一漢一滿,都是雍正臨死留給乾隆的顧命大臣,所以誰看誰都不服氣。而乾隆初年,新君沒有自己的班底,只能在二者之間玩平衡,這就更加劇了結黨鬥爭的激烈程度。大體說來,鄂爾泰身邊多為滿官,而張廷玉作為桐城人,與清代文壇著名的“桐城派”系出一地,所以身邊多為漢族文人。

乾隆六年,鄂爾泰門生(鄂爾泰擔任過科舉主考,所以他也有自己的“門生”)仲永檀彈劾張廷玉探聽他人上奏的密摺;次年又彈劾張廷玉的黨羽張照“以九卿之尊操戲鼓”是失禮。不料張照卻探知仲永檀在彈劾前把消息透露給了鄂爾泰的兒子鄂容安。乾隆大怒,鄂黨隨即失勢。乾隆十年鄂爾泰病死,乾隆又通過文字獄羅織罪名,打擊鄂爾泰餘黨。

鄂黨失勢後,乾隆自然不會容忍張廷玉一家獨大,於是藉口其年老,準其不必早朝。恰好張廷玉沒有親自謝恩而是派兒子代謝,乾隆趁機大做文章,貶斥張廷玉,削爵位,罷配享。

鄂張黨爭的最後,竟然是兩黨雙雙垮臺,這背後,恐怕是乾隆鞏固皇權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