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和銀行到底有什麼區別?

有朋友問,當前P2P貸款餘額已經突破1萬億元,涉及平臺多達上千家。P2P本質上與銀行兩者之間有什麼本質區別?

最近P2P不斷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受大家廣泛關注。那麼,作為都是從事放貸機構的P2P和銀行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P2P與銀行的內涵完全不同

2P是英文person-to-person(或peer-to-peer)的縮寫,原意即個人對個人(夥伴對夥伴)。可以稱為點對點網絡借款,是一種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民間小額借貸模式。屬於互聯網金融(ITFIN)產品的一種。屬於民間小額借貸,藉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網絡信貸平臺及相關理財行為、金融服務。

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英文縮寫為CB,是銀行的一種類型,職責是通過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承擔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 主要的業務範圍是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以及辦理票據貼現等。傳統的商業銀行的業務主要集中在經營存款和貸款業務。

其次,P2P和銀行的監管不同

銀行從一開始就處於嚴格的監管之下,作為經營貨幣的金融機構,受到規範而嚴格的業務管理、制度管理和政策管理,以前是人民銀行監管,後來是銀監會監管。

而P2P則相當一部分沒有任何監管,遊離於金融機構監管之外,處於野蠻生長的發展過程,甚至有的P2P機構根本沒有金融牌照而只有企業牌照,是按照企業進行監管的。

其三,P2P和銀行的資金來源不同

銀行作為存款機構,其貸款使用的是低成本的存款資金,所以銀行貸款時並不追求更高的收益,一般來說,銀行的存款成本大約為2—3%之間,所以對於貸款利率也只有5—6%左右。

而P2P由於不能開展存款業務,其資金大都是來自於高息而來的理財資金,其成本在7—8%,高的甚至15%,那麼其資產收益就必須在15%--24%之間,所以風險相對較高。

其四,p2p與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不同

銀行由於長期的規範化的經營管理,有比較健全的信貸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有大量的能力較強的風險管理專業隊伍,有成熟的風險評估和測算工具,所以對貸款的風險控制能力較強,其資產是相對安全的。雖然也有不良貸款產生,但平均水平在2%,風險相對可控。

而P2P缺乏資產管理經驗,又追求高收益,缺乏專業化的風險控制和管理隊伍,有的只是以大數據為依據進行大量放貸,有的盲目追求規模和收益,風險不可控。

其五,P2P和銀行的資本約束不同

銀行由於資本約束,對資產擴張有較強的約束,資本規模相對較大,資本實力相對充足,有較強的資本風險抵禦能力。

而一些P2P公司資本規模較高,而資產擴張卻缺乏約束,導致資本對風險的抵禦能力較弱。

以前對P2P沒有監管。2016年8月,銀監會向各家銀行下發了《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不僅對開展存管業務的銀行提出了一定的資質要求,對於接入的平臺也提出了在工商登記註冊地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完成備案登記、按照通信主管部門的相關規定申請獲得相應的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等五項要求。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也許在未來P2P能夠達到越來越嚴厲的監管約束下,P2P提高自己的風控能力,擁有自己完善的風控體系,提高資本約束和業務規範,P2P才能進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P2P和銀行到底有什麼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