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丨扶貧見聞」蔡家鎮棚膜經濟撐起「增收傘」

「走基层丨扶贫见闻」蔡家镇棚膜经济撑起“增收伞”

梨樹時報訊(記者郝愛峰 李紅偉)在“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裡待了3年,原先因窮而遠近聞名的蔡家鎮姚家村,2017年底整村“退出”貧困序列,還被梨樹縣評為脫貧攻堅先進單位和壯大村集體經濟先進單位。

「走基层丨扶贫见闻」蔡家镇棚膜经济撑起“增收伞”

“蔡家鎮是吉林省級特色小鎮,以關東農耕文化旅遊為特色產業,在脫貧攻堅行動中,結合自身旅遊資源優勢,做好溫室採摘文章,積極打造鄉村旅遊+扶貧產業,以此為脫貧攻堅造血強脈。”蔡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何俊偉自信的說。

據瞭解,縣扶貧開發管理服務中心為蔡家鎮引進扶貧棚膜項目後,鎮黨委、政府引導本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入。新建以扶貧和婦女創業為特色的果蔬採摘園,共18棟,佔地面積13公頃,計劃種植豆角、葡萄、草莓等。

「走基层丨扶贫见闻」蔡家镇棚膜经济撑起“增收伞”

當記者走進蔡家鎮姚家村五社棚膜小區內,大棚內的辣椒長勢喜人。即使是烈日炎炎的中午,頂著大棚內的高溫,滿園春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的負責人張鶴敏依然在給新栽種的辣椒除蟲,忙得不亦樂乎。

「走基层丨扶贫见闻」蔡家镇棚膜经济撑起“增收伞”

攀談中張鶴敏告訴記者,她棚內辣椒品種在東北三省僅有幾戶種植,是薄皮麻椒。它從育種栽種到成熟銷售都有專門的指導,成熟後又統一回收,所以生產不愁、賣椒不愁。辣椒每年7月初栽種,9月中旬大批量上市,到12月份價格會出現增高。一個大棚內可栽種7500株辣椒苗,1株辣椒苗可產辣椒3.5斤,按預算的售價4元/斤,去掉人工費用,一株辣椒能剩10元。

「走基层丨扶贫见闻」蔡家镇棚膜经济撑起“增收伞”

蔡家鎮黨委、政府為貧困戶提供學習平臺,多次組織外出參觀和學習技術。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為棚膜小區安電、打井、修路。同時還提供資金支持,協調貸款,為建設果蔬採摘園“輸血”。通過遊客採摘、電子商務平臺、訂單等銷售方式,拓展和保障銷路。

蔡家鎮黨委副書記範超介紹說,蔡家鎮姚家村年產34噸果蔬種植扶貧項目(2016),新建日光溫室3棟,總建築面積為5100平方米,建設日光溫室運送蔬菜軌道3套。項目總資金92.81萬元,其中申請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0萬元,自籌12.81萬元,每年拿出8萬元給貧困戶分紅。

“以前農民就靠種地維持生活,不出去打工完全沒有經濟收入。自從成立種植基地後,雖然還是種莊稼,但改變了種植方式,讓果蔬產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有公司固定收購,讓蔡家鎮農產品賣上了好價錢。”姚家村黨支部書記張洪民告訴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