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耐心、怕输、拖延、耍赖、不专注?因为你做错了这些事情

快 问 快 答

1、2岁4个月,姥姥带时总让姥姥抱着粘人;爸爸妈妈带时很少这种情况,自己玩的也好,出门也愿意自己走路,请问什么原因——A宝妈

答 疑

首先可能需要肯定一点的是这个孩子他对于他人的情绪的需求和感知的能力是很强的,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孩子在两岁的时候,甚至是在更小的时候就会很清楚,“我在爸爸面前我需要怎么样?我在妈妈面前需要怎么样?在老人面前需要怎么样?“这其中的原因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点就是在家庭的要求或者观点上到底是不是一致的问题。

就是我们会经常发现,我们的爸爸妈妈是没有那么好商量的。而且和爸妈在一起玩就是他们不抱孩子,孩子也觉得挺开心的,孩子也不会觉得难受。但是如果换成姥姥,他可能觉得就不行了,因为奶奶姥姥可能平时没有那样的要求,或者说即使有要求了,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耍赖或者是说个好话,可能我们老人就妥协了。

所以想跟大家强调的就是,在一个家庭里面所有的抚养人的观点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爸爸和妈妈之间,还是说我们和老人之间。

我记得在幼儿园做培训的时候,其实也有跟大家分享过这个观点一致的问题,然后当时有一个妈妈提到一个问题说:“老话不是说一般都是在家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吗?”我想在这里要跟大家澄清一下这句话,所谓白脸和红脸,其实是指我们处理的表达方式上。比如我们觉得说孩子边吃饭然后边跑是不可以的,那无论这个是唱白脸还是唱红脸的,这个事情都是不可以的,只是说唱白脸的可能在表达方式上和唱红脸的这个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是我们的观点和要求对孩子来说都是一致的,而且是没有办法去退让和去谈判的。

一般从孩子的性别培养的角度来说,我们通常会比较赞成,爸爸来唱这个红脸,然后妈妈来唱白脸,但是生活上我们好像经常是相反的,不过也没有关系,不管如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里面抚养人的观点目标一致,从而给到孩子的这个要求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快 问 快 答

2、4岁3个月,孩子玩游戏时没有什么耐心,输了不愿意再玩,赢了觉得没意思了也不玩,我各种引导都提不起他的兴致。隔一两天又愿意玩,但持续时间也不长,请教一下该如何引导——B宝妈

答 疑

在这里先跟大家分享“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我们在设计游戏或者活动或者任务的时候,提倡的是孩子“够一够”就能够达到目标,不会太难也不会太容易。这个“最近发展区”不管是对我们老师或者对家长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在跟大家介绍这个桌游的玩法的时候,都会去把它区分出不同的难度,这个难度其实就是希望爸爸妈妈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需要来做一个灵活的调整和运用。

第二个就是我们关于玩玩具没有耐心的这个问题,现在来说应该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孩子的玩具过剩。大家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其实在我们的小时候我们可能玩个泥巴,玩个木棍,我们就能玩很久很久,但是现在的孩子给他玩玩具好像刚玩不久然后又不想玩了,或者又想玩别的了。可能我们给孩子的选择太多。特别是对一些本来做出选择和决定就比较困难的孩子来说,他可能真的就不知道我要玩什么好,或者觉得什么都想玩儿,但是我又玩不了太久。如果有这样的情况的话,我会建议爸爸妈妈可以回家整理一下孩子的玩具,然后你也可以试一试收起来一部分玩具,过一段时间你再调换一下再拿出来试一试,可能孩子也会觉得新鲜玩意挺好玩儿的。

关于耐心的概念,每个人对于时间的节点概念都不太一样,我想说的是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很轻松愉快的事情,虽然我们在做这个游戏活动的时候他背后可能会蕴含了很多教育的一些目的、教育的目标在里面,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就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爸爸妈妈在这种陪伴中间带给孩子积极情绪的影响,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它变成了一个负担,有时候我们家长心里有这样的一个希望的时候,即使你可能不说,但孩子也是会有这种压力感的,所以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因为这种游戏让孩子感受到压力感,特别是相对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这可能也会让孩子对这个游戏本身失去兴趣或者失去耐心。所以大家好好享受和孩子一起玩的这个过程就好了,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快 问 快 答

3、3岁半男孩,在幼儿园吃饭、睡觉、跟小伙伴玩耍都很好,在家时就不太喜欢跟小朋友玩,不愿意出门,出门的话也是跟在妈妈身边,去邻居家玩也要拉着妈妈,另外在家吃饭也很磨蹭,睡觉要上床哄一个多小时才睡。请问专家这该如何引导呢?——C宝妈

4、3岁7个月男宝,晚上总不肯洗澡刷牙睡觉,拖延的很厉害,没有什么好法子,每次都是最终强制执行完成的,否则就满屋跑,抓不到他。有什么好办法呢?——D宝妈

答 疑

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妈妈焦虑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拖延”,并且孩子不好管,所以我们就把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了。在讲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目前就这个问题来说,究竟是我们爸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我们孩子要解决的问题。

今天上午我们正好在师大跟中科院的一个做研究儿童心理学的老师交流,他说到:“在两个人的这个关系里面,通常是谁难受谁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关于拖延我们会发现:“他是我们孩子想要解决的问题吗?还是我们爸妈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我们会发现,孩子觉得我拖着挺好的,我还能多玩儿一会儿,然后又能让我妈妈围着我转,有的时候我还能把妈妈给惹火了,也挺有意思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关于拖延这个情况,并不是我们孩子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是我们妈妈特别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会觉得很难受,我们受不了拖延。特别像我自己也是,我是一个特别急性子的人,我儿子就正好跟我相反,他就特别的慢。但关于这个拖延的这个问题,如果他不是孩子的需求,不是孩子认为的问题,而是我们受不了,那我们就必须要做出这个改变,而没有办法去期待说我的孩子能够突然一下变得不拖延了,然后他变得做什么事情效率都特别高,这个是不太可能的。

我记得我儿子去附小,他上小学的第一天,校长在给我们家长开会的时候他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跟我们说:“从他开始上学开始你不要叫孩子起床,然后也不要催他“,问我们家长自己能不能做到,当时很多家长就在现场就笑了。因为大家觉得就是这件事情好像太难了,觉得如果我们不叫孩子起床,不去催他,他一定会迟到或者他一定会无限期的这样这样拖下去,这个里面其实会反映出来,我们家长其实对孩子是没有信心的。大家还记得第一天给我们讲课的老师的孩子吗?在他们家里的情况是反过来的。他们家就是孩子会经常的催她说:“妈妈你能快一点吗?“然后有一次他妈妈忘记带钥匙了,然后又回去取车钥匙,导致她迟到了,结果每一次这个闺女,在出门的时候就会提醒他妈妈说:“妈妈你那个车钥匙带了吗,我千万不能迟到了”。

就是在这个事情上面我们会发现,如果一旦这个事情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一个需求,而不是说是爸爸或者我妈妈的一个需求。一旦做了这样的一个转换以后你会发现孩子的行为会发生一个根本的转变。比如这里面我们说到这个小宝宝三岁多的那我们也可以让他就是知道,这个事情是我的事情,那是我要解决的。比如晚上刷牙洗脸这个事,那我们可以跟孩子来设定一个规矩,比如说他在什么时间做完了这个刷牙洗脸的事情,我们会有一个亲子阅读的时间或者是孩子喜欢的一个亲子游戏个时间。但是我们要跟孩子说清楚,就是这个时间一旦过了以后妈妈可能还需要做别的一些事情或者就要去睡觉了,我就不能再跟你做这样的一个睡前活动了,那等到孩子清楚了这个以后,并且妈妈能够坚持这样去执行的话,那我相信孩子就会慢慢体会到我要刷牙,洗完脸,然后就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他的一种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妈妈是去配合他而不是从外部不断的去催促他。

我们需要把握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和孩子做这样的规则设定的时候一定不是一种惩罚。而且我们的要求一定要合理,你不能说这么小的孩子,然后我就给你三分钟去给我洗脸刷牙都弄完了,然后才可以怎么样。或者说我们这个要求,今天孩子很好完成了,你跟他进行亲子阅读和亲子游戏了,到明天他完成了你又不给他反馈了,这个变来变去的话也是会对执行有影响的。所以还有一点是,我们千万不要也不要期待说我们和孩子谈一次话他就改变了。至少在我自己的这个养育过程中间,我发现孩子他不是靠某一个行为或者某一个时间点就能够彻底改变的,是需要在生活中一小步一小步坚持下来的。

还有一点是,我们的妈妈有没有想过,如果说现在你对于孩子拖延这个事情是很难受的,那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去求助我们的孩子。就好比我们在夫妻关系里面也是这样的,就是你很难受了,但是另外一个人他不觉得这是问题,也不难受。这个时候你不要期待对方他知道你怎么难受,他就去调整这是不太可能的。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去求助我们的孩子或者去和我们孩子更积极有效的沟通是很好的方式。我们甚至可以试一试,跟孩子去示弱,现在的妈妈其实都很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你去求助你的孩子,你可以跟孩子描述具体的行为,让妈妈觉得很难受,然后我需要有一点点自己的时间,你可以帮我怎么怎么样,如果你真的是发自内心去请教他,然后去希望他给到你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看看这个时候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改变,我们孩子是非常友善的。

我想要表达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很多时候我们要分清楚,究竟这个问题是孩子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我们大人想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能更多时候只能从我们自身出发,去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快 问 快 答

5、2岁女孩 没上过早教课 发现仅有几次上大课或者参加活动的时候 根本不听老师讲 就是自己瞎溜达 虽然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时候能有几分钟专注力,但如何帮助孩子听得进大课(或看得进表演等)——E宝妈。

答 疑

那我想说的第一点是,其实两岁多的孩子瞎溜达,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即使是到幼儿园,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小班三岁多的孩子,同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2000年以前我们自己小的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你发现他都是一个桌椅板凳、大教室,跟小学一样大家一起来上大课。那现在我们再去看幼儿园,你会发现我们现在来评判一个理想的幼儿园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你会发现它已经没有集体教室、桌椅,这样的一个概念,而是把它分成了不同的的功能区。你想去哪个区,你想去搭积木,那你就去搭积木,就是这一类的分散式的活动小组式的活动,这种形式也是现在我们提倡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多,所以每个班级孩子也很多,我们会发现我们现在其实会比以前越来越强调孩子的个性化的需求,但每个孩子气质类型都不一样,有些孩子他可能可以更好的去适应这种集体的环境,那有一些孩子可能相对来说可能更适应的是去做一些独自的或者这种区域小组式的这种活动。

在上大课期间,如果是说孩子根本不听老师讲。因为我自己就是老师,所以我们有时候去给老师培训的时候也会要求老师在一个大课当中一定是,老师说的少孩子说的多做的多,如果说这一节课里面,我们听到的都是老师在讲,我们会发现孩子他能专注几分钟就很不错了,因为他没有办法一直持续的听老师这样讲下去。所以我想听大课的这件事情,可能更多取决于这个老师的活动本身多有趣,这个环境本身多有趣。

孩子他爱溜达,他对周围一切事物感觉好奇,这本身是两岁孩子,他自身一个身心发展的特点。所以我想这个地方改变的还是我们成人,我们没有办法去要求孩子或者期待孩子,他知道这是大课,所以我得好好认真听讲了。包括有时候看表演也是的,我印象特别深就是我自己带我孩子,因为他学大提琴,所以有时候带他去听一些音乐会,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我觉得他也应该是能够去享受这个表演的,但事实上是事与愿违的。

其实我我印象特别深有一个宫崎骏的动画片,里面有演奏的情节。你会发现这样子的话就比孩子纯粹的去听一个这样的交响乐,他是更有兴趣的。还有互动的打击乐的这种演出,包括有一些故事表演是会去和孩子做一些这种互动的,专门针对儿童的去做一些互动表演。他也会相对来说会对孩子的这个兴趣和专注度有提高作用。但是我们都没有办法去期待或者说要求孩子,希望他整场都能够保持这种高度的注意力,所以这里还是希望我们妈妈们可能要放低一些期待,更多的是要靠改变我们自己的承受能力和改变我们的环境,从而怎么样去更好适应我们孩子这种发展的需要。那还有一点建议的就是如果真的觉得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我们也可以去尝试玩一些注意力方面的小游戏。

快 问 快 答

6、三岁3个月女宝,不爱刷牙洗头洗澡, 一言不和就爱耍赖躺地上, 或者吐口水 ,怎么解?——F宝宝

答 疑

我想如果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不太合适的一个行为的话,我们需要关注一下是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也就是说孩子他不良行为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需要引起我们爸爸妈妈的关注,而不是仅仅看到他吐口水或者耍赖。

这里面的话可能会有的原因我做一个猜测,可能是因为,孩子想吸引爸妈的注意力,比如我的孩子冬天的时候,他在家里就故意光脚,他一光脚爸爸妈妈就会有应急反应:“啊,你怎么又那个冬天的时候光着脚啊,会感冒啊”马上就会给他反应。那每次给他反应后他每次想得到你关注的时候,他就会光着脚,然后故意到你面前给你看。

那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有可能就是孩子真的不爱刷牙或者洗头洗澡,确实有一些孩子特别害怕洗头,比如说他的眼睛不能沾水,或者是说头发湿了以后,水弄到眼睛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如果是这种原因的话爸妈还是要弄清楚究竟他不爱洗头洗澡,是不是在身体上他真的会有一些不舒服。那如果是有这些原因的话,我们要去帮助孩子一起来想一个什么办法,然后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地方想强调的是什么,一定不要把你的注意力重点放在孩子的这个不良行为表现上。要试着去了解和关注到究竟孩子他这样做他是希望得到什么?他目的或者他行为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那清楚这个以后我们再来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跟孩子一起来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

早教领域创业探索者,在家上早教实践推广者,硕士文凭N多资格认证在身,文学/心理学/营养师/早期教育指导师/0-3、3-6蒙氏认证老师/感统训练师,变身创业者/写作者/育儿达人。

欢迎加入三个好妈妈的交流分享群,和上千爸爸妈妈一起快乐育儿,在评论区回复“爸妈交流”

孩子没耐心、怕输、拖延、耍赖、不专注?因为你做错了这些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