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歷史淵源有哪些?


說起禪宗淵源,大家先來看《大梵天王聞佛決議經》拈花微笑第二品。經文如下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金色大婆羅華。捧之上佛。退以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覺四十餘年來。種種說法。種種教示。化度一切機類眾生。若有未說最上大法。為我及末世行菩薩人。欲行佛道凡夫眾生。布演宣說。作是言已。捨身成座。莊嚴天衣。令坐如來。

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花。無說無言。但拈蓮花。瞬目揚眉。示諸大眾。是時八萬四千人天大眾。默然毋措。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花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言已默然。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妙哉。我念過去無量劫事。於燃燈佛布說法處。發菩提心。從佛修行。亦復世尊布說正法。於說法中得漏盡智。成阿羅漢。亦復聞說諸法實相。入菩薩道。轉小乘果成大乘道。得見如來一切種智。如是妙智。從何處來。皆從凡夫久遠心來。其久遠心。等諸佛心。是謂法身。是名成佛。得見是心。非在言教。理解文字之中。但在以心示中。不假三昧。不期感果。因緣熟時。凡夫即見如是佛道。傳於凡夫人中不絕。若無此法。唯有感果賢聖得道。而無凡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佛道者。若然於末法濁惡世中。修行人者千萬人中。無有一人得證果故。佛道絕傳。唯有名字。無有道象。有此法故。傳佛道象。不絕於末世。佛言。善哉摩訶迦葉。如汝所言。七佛世尊授法象然。七佛弟子傳法象爾。我滅度後。以大法藏今付於汝。能持傳弘通正法。尋嗣心道令不斷絕。

這是著名的拈花一笑故事。這裡也道出了禪宗的起源。摩訶迦葉即為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傳二祖阿難。一直傳到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菩提達摩也是東土初祖,達摩東渡,傳法慧可。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弘忍傳六祖慧能。

至此,禪宗大盛於唐宋,五家七脈,各放異彩。


修行妙語


禪宗自己是這麼認為的。

當年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拈起一朵花給大家看。眾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弟子摩訶迦葉破顏微笑。

於是釋迦牟尼說,我有正法眼藏,已經傳給了迦葉。釋迦牟尼所傳,就是不能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心法,摩訶迦葉也就是禪宗的西天初祖。

所以禪宗號稱是以心傳心,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釋迦牟尼涅槃後,摩訶迦葉把心法傳給了釋迦牟尼的另一位弟子:阿難,是西天二祖。

現在很多寺院釋迦牟尼像的左右兩側,立著一老一少兩位僧人的塑像,老者就是摩訶迦葉,少者就是阿難。

禪宗心法在西天,也就是印度,傳了二十八代,稱為西天二十八祖。

第二十八代傳人是菩提達摩。達摩來到中國傳法,從廣州登陸,先到了南京。

因為當時南朝的皇帝梁武帝篤信佛教,所以達摩就去見了梁武帝。但是兩人話不投機,因為梁武帝一心求的是福報,而不是真正的覺悟解脫。

所以達摩離開了南京,用一根蘆葦渡過了長江,來到少林寺,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這時有個叫慧可的僧人來向達摩求法。達摩一直不理他,說真正求法的人,必須能忍他人不能忍。

慧可是個狠人,二話不說,拿刀砍斷自己的一條胳膊,放在達摩面前。於是達摩知道慧可是真正的法器,才把禪宗心法傳給他。因此達摩被稱為禪宗中土初祖,慧可是二祖。

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是禪宗五祖。

有一天,弘忍對弟子們說,你們各去寫一首偈給我,誰寫得好,我就讓他做我的傳人。

當時弘忍的弟子們都公認神秀為學霸,所以大家都不敢寫,等著神秀寫。

神秀寫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看了,對神秀說你還沒見性,回去再想想。

這時有個幹苦力的行者(就是沒正式出家的佛教徒)慧能聽說了這件事,也寫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句句打神秀的臉。

弘忍一看,讓慧能半夜來自己房中,把禪宗心法傳給了慧能,還把象徵禪宗祖師之位的袈裟和缽盂給了慧能,慧能就是禪宗六祖。

後來慧能給大眾講課,他的弟子把講課的內容記下了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壇經》。

慧能之後,禪宗漸漸分為五個宗派:溈仰、臨濟、曹洞、法眼、雲門。這就是所謂的一花開五葉。從此禪宗遍天下。


夢露居士


佛教是隋唐時期信徒最多、勢力最大、影響最深的宗教。隋朝建立後,大力提倡佛教。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普詔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於是“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佛教在隋朝興盛起來。

隋唐時期,隨著佛經的不斷傳入和大量翻譯,人們對佛教的哲理和教義往往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於是在研修佛學的過程中,形成了天台、華嚴、法相、淨土和禪宗等許多宗派。

“禪宗”起於北魏,相傳由達摩所創。唐武則天時分為南北二宗。北宗的創立者是神秀,他曾作偈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認為要經過長期苦修,排除一切雜念,才能漸悟成佛。南宗的創立者是慧能,他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認為佛在心內,不必外求,不用苦心修行及誦讀大量佛經,只要淨心省悟,便可頓悟成佛。慧能的頓悟說,簡單易行,具有很大的誘惑和欺騙性,很能適合官僚地主和普通百姓的口味,使他們空虛的靈魂得到寄託。於是,南宗壓倒了北宗,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到唐後期,它幾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宗派,壟斷了佛壇。

北宋一建立,也是大力提倡佛教,960年,趙匡胤剛登位,即令各地保護寺院,971年,派人前往成都雕刻藏經,按照《開元釋教錄》所載的藏經,順次刊行。宋朝佛教有各種宗派,其中以禪宗南宗流傳最廣泛,南宗中又有各種宗派。


倪說歷史


在世界史中,唯有中華民族的歷史是能維持其一貫性的,因此中華文化史的演變過程中,每一支流、每一宗派的形成,亦各有其歷史淵源;中國禪宗的誕生,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分子,自也不能例外,自有中國禪宗的歷史淵源。


中國佛教的誕生始自傳說時期,從周穆王夢起統計有三千多年了,洋人的考證為二千五百多年,此皆臆測之詞。既然皆屬推論,我依周穆王夢之說,故曰:三千餘年,至始皇帝,佛教始初到中土;其間經漢明帝夢到安世高譯經,此千餘年間皆屬傳說階段。自安世高譯經並收弟子,其初期的僧團與傳承始正式奠立,故自此為「信史」階段,此時安世高明確的將部派佛教的行法傳到中國,此亦中國禪宗之濫觴,為中國禪宗發展史中的第一支系。


佛陀的教法即是修行,修行即有行法之次第與指導,部派修學之方法,在教團中即有各種不同的行法,所以教團才會有一再分裂之情事,故稱「部派佛教」。以教陀的最高指導原則,要能出離三界之苦蘊即是佛陀正法,此乃當時婆羅門教團之盲點也,故佛陀勉以「六和敬」而相敬、兼容、相安也,是故,各部派間雖常有爭執,然亦皆屬佛陀之教團也。當時安世高所傳之安那般那法,即是其中之一支,但此教法為直接自中亞傳來,其中多少成分已經改良,入中土後又如何遞邅,此乃專業研究之領域,但此之一系在中國曆中的洪流中,自然也隨著時空的演進而逐漸中國化了。

第二個支系系以菩提達摩的楞伽思想為主流,一般的禪宗史皆以此為宗說,其實是一種想當然耳的流傳,本無可厚非;若論此係,亦應旁及鳩摩羅什與佛陀跋陀羅之間的衝突,此兩大家的衝突,其時只是部派分化的延伸而已!皆屬大乘禪法的衝突,歷史上即以菩提達摩為定說,姑且從之,稱為「楞伽支系」;此係流傳到弘忍已轉為以《金剛經》為思想指導,故惠能始倡智慧為重,至此時禪宗尚未形成單獨運作之教團,故尚不能稱有禪宗,但是禪宗的思想概況已然成熟。


第三個支系為玄奘所帶回來的「大乘瑜伽行法」。大乘瑜伽行法的引進,遂使中國禪宗的行法完成了自成一格的態勢,才有後來的馬祖道一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的氣勢,中國禪宗自此燦然大備。此中的盤根錯節,恐非三言兩語能竟其功。首先,智者的六妙門、小止觀,依於安那般那而釐出;杜順的法界三觀依空性而釐出,尚無法構成一套實修步驟與具體指導,且都在各自的教下單獨進行;弘忍、惠能一系只能說教在般若性宗一系中。然玄奘大師回國後,依《大般若經》的般若智係指導,行於大乘瑜伽行法,將此行法中的「三昧境」言之於唯識,故能大昌於京都,盛行於當代,而龍象備出,是史上唯一能與羅什相抗衡的一代大德,而此種龍象備出之情形,實得力於行法之指導正確。

大乘瑜伽行法,在中國佛教中稱為瑜伽行派為無著、世親兄弟所倡行,兩兄弟皆擅唯識。唯識是在描述三昧境中的心行軌跡,以入三昧屬法界範圍,所用語言文字皆世間範圍,約世間言故稱「唯識」;若約法界言,則稱「唯智」,唯智屬法性,攝此大乘瑜伽行法之次第,即首破根本無明,此即大乘禪宗所謂的「悟後起修」、「從根本修」、「果覺因心」的實照也!此中的一系列稱為《瑜伽經》,唯有短短五頁、數百字而已!此一行法次第與步驟,名之為「聖解脫道」或「次第道」。


大乘瑜伽行法在玄奘大師的師徒間大力提倡之後,才構成了慈恩宗,慈恩宗本應在般若智指導行法,行法再將「三昧境」中的「三昧見」表之於唯識之相;後人不察,唯以大腦識性研究唯識,致使唯識成為哲學與心理學的領域,反而遺失了行法;


而「行法」則由禪觀行者獨攬,終至自成一家,而成禪宗。禪宗反以般若智能為依,棄文字、語言,極力排斥唯識,只是為與孃家的慈恩劃清界限,故云「不立文字」、「禪之一字不可言說」,唯是禪家初成禪宗之態勢耳!

故云禪宗初祖,可以遠追安世高,近承玄奘遺風,實與菩提達摩無甚交深也!而中國禪宗的真正成立則是馬祖、百丈師徒之睿智與辛勞也!


中國禪宗的定義,應雲:以大乘瑜伽行法為禪觀之骨幹。其中以般若法性為工程面之指導,禪觀過程即指入三昧後,依於觀照、照住、照見三階段,完成「定中見」與「定中境」的工程建設,並在技術上,以數息達「置心一處」的參禪金三角,用以入三昧。此中之大原則即:

一、破根本無明,釋放根性能量。

二、覓得根性,靜觀根性隨緣。

三、根智合一,隨緣而動。

四、根智雙泯,並以智為先導,遊心於法界矣!

此為禪宗之本體,非不可說也;盡是三昧境,云何而枉用語言矣!道場清規、施設等,為禪宗教學之載體也,紅塵中事,若無此身何以聞法、修法耶!故護持、建廟、印經、繞塔、供養等事,屬「事事無礙」中的十大願王,用以激發行者壯悅道志之媒介耳;若無此度生之制度,正法何安、本體何用也;是故,思想理論架構於前──理法界也!將此行法系統化──理事無礙也!!建設基地供眾使用於正法之淬鍊──事事無礙也!!


菩提佛語


中國禪宗起源於達摩祖師。北魏時期傳入中國。

達摩西來一字無,

全憑心意用功夫;

若在紙上求妙法,

筆尖蘸幹洞庭湖。

達摩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第28代祖師。在北魏時期,由印度來到中國。成為禪宗第一祖師,也稱之為"老水還朝"。度化神光,"立雪少林"為禪宗二祖。二祖傳三祖僧璨,三祖傳四祖道信,四祖傳五祖弘忍,五祖傳六祖慧能。此期間皆為衣缽相傳。



五祖的弟子神秀,做偈曰: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偈未能見性。因此未得五祖的衣缽相傳。後來神秀設立禪宗北派,稱之為漸修法門。

五祖弟子慧能,做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一語見性,五祖將衣缽傳於六祖慧能。六祖大師將禪宗弘揚光大。也稱之為南派,頓悟法門。從此禪宗不在衣缽相傳。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六祖大師傳法之秘要。

六祖大師的真身供奉在韶關南華寺。


和庸


禪宗是佛教八宗之一,八宗中的其他六宗都可以依據經典而找到源頭,唯獨禪宗這個很難講。對於禪宗的起源,最受公認的是靈山會上,釋迦拈花,迦葉微笑這個故事來的。

一次釋迦摩尼佛在和大眾比丘在靈鷲峰上,釋迦摩尼佛不像平常一樣說法說那麼多,只是把一枝花拿在手中,給大眾看,迦葉尊者看到後,破顏一笑。懂得了,釋迦摩尼佛看到迦葉笑了。曉得他懂了,當著大眾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囑咐摩訶迦葉,勿令斷絕”,這個是禪宗的來源,從迦葉為西天第一祖、阿難第二祖,一直到達摩祖師,西土共傳了二十七,達摩東渡後,禪宗有和中國文化擦除了不一樣的火花,在中國落地生根,達摩為東土第一祖,二祖神光慧可,一直到六組慧能,禪宗大放異彩,後來發展為禪宗五家(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禪宗在中國文化上是一塊很重要的部分,可以說禪宗傳到在中國以後,和中國本土的道家在某些理論上有著相同點,與中國文化碰撞後,發展成了中國特色的禪宗。

至於印度本土原始佛教來說,在宋朝以後就已經滅亡了,所有的佛教經典,找不到一本原始的,只有在中國的大藏經裡面有(主要針對大乘來說)。

禪宗的歷史故事很多,西遊記裡面孫悟空見菩提祖師都是根據六組慧能見五祖的故事來的,可見禪宗在中國文化上的影響。如果要說禪宗的歷史,可以出一本很厚很厚的書。


歷史話說儒釋道


我們可以從“涅槃”談起,他用這個字來稱呼他所看到的生命目的。從字源學上看來,它的意思是“吹熄”或“熄滅”,不是及物性的,而是像火停止燃燒了。沒有了燃料,火就滅了,這就是涅槃。很多人從這樣的比喻來推測,說佛陀所指的滅絕是完全的、整個的消滅。假如真是如此的話,譴責佛教是否定生命和悲觀主義的說法就有根據了。而實情是,上半個世紀的學者們已經把這個看法推翻了。涅槃乃是人類精神的最高命運,它的字義是絕滅,但是我們必須確定要絕滅的是什麼。是有限自我的界限。這並不是說剩下來的就是無。

“涅槃乃是私人慾望的一束柴被完全燒盡了的狀態,而一切對無限生命造成拘限的東西都死去了”。從積極面來看,它就是那無限生命自身。佛陀拒絕了每一個對那無限的作正面描述的要求,堅持說它是“不可理解,不可描述,不可想象,不可言說的”:因為在消除了我們所知的唯一意識的每一面向之後,我們還能對剩下來的說些什麼呢?

佛陀的一個傳人,那先把這一點保存在下述對話中。被問到涅槃是怎麼樣的,那先用一個問題來反問:

“有沒有像風這樣的東西?”

“有,尊敬的先生。”“先生,請用顏色、形狀、厚或薄、長或短來表現風給我看。”“但是,尊敬的那先,要把風這樣表現給你看,是不可能的呀;因為風不能用手抓或碰到,可是風是存在著的。”

“那麼,先生,如果不可能把風表現給我看,那就沒有風這個東西。”“我,尊敬的那先,知道是有風的;我是確信其有的,可是我沒有辦法拿風給你看。”

“先生,涅槃更是存在的了,但卻是不可能表明的。”

我們最後的一個無知,是想象我們最後的命運是可以設想的。我們能知道的是,那是一種狀態超越了心靈、思想、感覺與意志(更不必提身體了)所設下的種種限制。佛陀只作出一個肯定的描寫: “妙樂,是的,妙樂,我的朋友,就是涅槃。”涅槃是神嗎?當答案是否定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引到反面的結論上了。有的人下結論說由於佛陀不講神,它就不可能是一種宗教;另有人說,因為佛教明顯的是宗教,宗教就無需神。這項爭辯需要我們對“神”這個字的意思快速省視一下:

涅槃是恆存的、穩定的、不滅的、不動的、無年歲的、不死的、不生的、不變的。它是力量、妙樂和幸福、安全的避難所、庇護所, 以及攻不破的安全之地;它乃是真正的真理和至高的真實; 它是善,是我們生命最高的以及獨一無二的圓滿,是永恆的、隱蔽的以及不可理解的和平。

當一個流浪的苦行者提出一個問題時,佛陀說:“再生這個字不適用於他身上。”“那麼他是不再生?”‘不再生這個字也不適用於他身上。““對於我的每一個問題,喬達摩,你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令我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才好了。”“你應該是不知所措不知怎麼辦才對,婆蹉。因為這個道理是深刻、奧妙、難以理解、珍貴、傑出、非辯證論理所能把握,其微妙只有智者才能明白。所以讓我來問你吧。如果面前有火在燒,你會知道嗎?”

“知道,喬達摩。”如果火熄了,你會知道它嗎?““知道。‘“如果現在問你,火是向哪個方向走的,是朝東、西、北或南,你能給一個答案嗎?”“這個問題問得不妥,喬達摩。”

一名和尚走向一位師父說:“我剛來到這座寺廟。求你慈悲給我一些指點?”師父問道:“你吃了早飯沒有?”“吃了。”“那就去把你的碗洗了吧。”問道者就通過這樣的交談而得到了他所求的瞭解。

禪宗之看心靈反映展示終極真實之企圖,無論怎麼擦拭,也沒法令一塊磚頭去反映太陽。但這並不是說理性是一無價值的。顯然地,它幫助我們在日常世界中開步走,這個事實使得禪宗的信徒們,在教育上大體都是堅定的提倡者。而且不僅如此。理性以特殊的方式運作時,真的能夠幫助覺識走向其目標。如果使用理性的方式,有時候似乎像是用刺來拔刺的話,我們應該補充說理性也可以扮演一個解釋的角色,作為一座橋樑把新發現:的世界與常識性的世界連接起來。任何一個禪的問題,一旦找到了答案,在其指涉架構之內都是很有道理的;在適當情況下,沒有一種經驗是禪師們不願意試著去描述或解釋的。有關禪與理性關係的論點是雙重的。第一,禪的邏輯和描述只有出自與日常經驗非常不同的一種經驗觀點才有意義。第二,禪師決心要讓門徒獲得經驗本身,而不許只用言談取代。

禪對後面這一點的決心,再沒有比它為了其永繼不絕而使用的方法更為明顯了。在棘手的繼承事務上,其他的宗教轉向制度性的授權、教皇的繼承或信條的判準,禪把它的未來交託給直接以心傳心的一種特殊意識狀態,像火焰從一支蠟燭傳到另一支蠟燭,或是水從一個杯子倒進另一個杯子。

這種“佛心到佛心的傳遞”,構成了菩提達摩所說之禪本質的“特別傳遞”。許多世紀以來,這種內在傳遞的象徵,是將佛的衣缽由一位祖師交付給另一位祖師,不過到了第8世紀,中國的六祖認為連這種簡單的姿態也是朝向混淆了形式和本質的一步,而下令停止。這是一個以禪師繼承為核心的傳統,原則上每一位禪師都從自己師父那裡繼承了與喬達摩令摩訶迦葉啟悟類同的一種心靈狀態。實踐自不足以體現此一原則,不過下面的數字卻顯示出已經採取了步驟以確保這原則於不墜。


禹音


禪,是中國特色的佛教,來源於大乘佛教中一個流派,起源於唐代;它深受道教影響,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獨特流派。

禪宗向南傳入越南,向東北傳至朝鮮,向東傳至日本,其影響力與中國本土不相上下。尤其是日本,日本禪宗甚至被誤認為是禪宗的起源。

禪宗強調嚴格的自我控制,冥想-實踐,洞悉佛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洞察力的個人表達,特別是強調“為他主義“。

禪宗的傳承大致上這樣的:由達摩而 慧可 、 僧璨 、 道信 ,至第五世 弘忍 門下,分成北方 神秀 的漸悟和南方 慧能 的頓悟兩宗。

但後世盛行只有南方的頓悟;其主張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禪宗興起後,流行日廣,影響及於宋明理學。

禪宗作為一種獨特的反擊形式究竟何時傳到西方已經無法考證;但學術界公認有日本僧人1893年到芝加哥出席過世界宗教大會;

而此時就通常被認為是禪宗傳入西方的時間點。20世紀50、60年,亞洲移民的後裔,以及西方人對禪宗的興趣逐漸上升,禪宗的影響在西方達到了頂峰。


閒看秋風999


禪宗起源於印度佛教,靈山會上,迦葉尊者與釋迦如來拈花一笑,傳佛心印。以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為法門,稱為禪宗,初祖即迦葉尊者,二祖阿難,傳至二十八祖達摩,由達摩祖師傳入中國。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在少林寺後的嵩山五乳峰面臂九年後,慧可斷臂求法,得傳為二祖,後傳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因惠能那首著名的偈傳衣缽於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著有《六祖壇經》,是中國唯一的一部經。六祖度四十三人大徹大悟,禪宗大盛。後一花開五葉,禪宗分為五大宗派,有曹洞宗,雲門宗,臨濟宗,偽仰宗,法眼宗。並傳入鄰國。禪宗發展到明朝中期,在中國影響廣大,不僅佛教界,文化,藝術都有影響。但在明朝以後,淨土宗興起,以簡單易行的唸佛往生之法讓更多人接受。隨著眾生根基日淺,能真正修禪成就的人越來越少,禪宗於近現代,已無唐宋時的輝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