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灭亡时,普通民众扮演了幸灾乐祸的旁观者这个角色?

鱼眼里的猫


这确实是个很让人惊异的地方,面对外敌入侵,中国历朝历代老百姓和朝廷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事例数不胜数。一旦国家灭亡死难殉国者更是不计其数。南宋灭国,就有几十万人自杀殉国。而清朝则好像是个例外。国人不仅不和清政府一起共御外辱,反而对清政府的节节败退而幸灾乐祸。实在是耐人寻味。也值得反思。


帮八国联军扶梯子的中国人(图片源自网络)

就说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和清军水师海面激战,结果看到清军舰船被击沉,岸上老百姓不仅不哀痛叹息,反而鼓掌喝彩,把英军都搞懵了。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更是有大量的中国人帮忙运送给养,放哨搬梯,协助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而且这种现象已不是个例,成为一种常见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一、清政府和国民的矛盾根深蒂固。

清政府作为异族政权入侵,本来就不容易被广大汉族国民接受,在满清建立初期更是强行剃发易服,导致以汉族为主的国民为保护传统文化伦理而强烈反抗。发生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样惨绝人寰的惨案。这笔血债和耻辱是很多汉族人永远都不会忘的。

满清为巩固统治,从始至终都推行重满抑汉的政策,除了政府里满族为主,汉族始终被抑制打压。对汉族老百姓也是始终严加防范,防民甚于防贼,从而加深了民族矛盾的对立。为防止老百姓造反,满清军事实行八旗制度。八旗子弟就成了国家的寄生虫。八旗子弟不事劳作全由国家(也就是老百姓)供养。却又享受各种特权,加上长期养尊处优,腐败堕落,御敌无方但扰民有数,在各地作威作福,欺压百姓,让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对满清深痛觉恶。


帮八国联军运物资的中国人(图片源自网络)

第二、满清政府后期腐败无能,更是与老百姓离心离德。

满清政府刚入关时天下未稳,为争取民心,对老百姓还算不错,但到乾隆后期已经是吏治腐败,贪污成风,历史巨贪和珅就是此时官场腐败的冰山一角。腐败横行,民不聊生,嘉庆时就发生了白莲教起义,这就是对满清统治的反抗。此时满清政府的眼里老百姓也从来不是什么苍生社稷,而是为维护他们统治的工具,为维护他们腐败生活的奴隶而已。所以面对列强入侵,清政府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不是天下百姓的死活,所以割地赔款都不要紧,从老百姓手里拿就行了,只要自己的统治不被推翻就行。慈禧的无耻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国之欢心”“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就是清政府这种无耻心态的写照。更可恨的是清政府本来想扶持义和团对付洋人,结果洋人打了进来。为讨洋人欢心,清政府竟然反而抓捕斩杀义和团成员。出卖自己的老百姓并对自己的老百姓下此狠手,真是无耻至极。《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满清政府如此对待自己的国民,还能指望百姓心中有国吗?这样的国老百姓能愿意和他共患难那才见了鬼。


清政府斩杀义和团成员(图片源自网络)

清朝著名爱国诗人龚自珍在朝中主张革除痹症抵御外辱,结果被排挤,最后英年早逝(据说是被亲王奕绘之子毒死,并无证据),他有个儿子叫龚半伦,在战争中担任英国公使的翻译,据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是他带的路。在英法联军和清政府谈判时他竟然完全站到了英法一方,对清政府百般刁难,气的清政府代表恭亲王大骂他说:“你世受国恩,为何却为虎作伥,甘愿去做汉奸!” 龚半伦听了后没有半点羞愧,反而大声呵斥恭亲王说:“我本是良民,想报效国家,可是上进之路被你们全部堵死,还让贪官盘剥得衣食不全,被逼只能乞食于外邦。今你骂我是汉奸,我看你们才是真正的国贼!”

龚半伦这件事如果是真的一点都不意外,清政府都到了国不知民,民不知国的地步,大清不仅不是老百姓的大清,还是欺压老百姓的一座大山,哪个老百姓还会为他卖命,不幸灾乐祸就算好的了。
八国联军中的中国人(图片源自网络)


朱铁平


满清政府对底层民众的残酷镇压,毫无人性的酷刑,莫须有的“文字狱”等。是民众对当局彻骨的仇恨原因。巴不得这个政府早点灭亡。

上层当局“国不知有民,只知有奴才。民不知有国,只知吃喝的官爷”。这种畸形社会之下。虽然经历所谓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盛世。可是,这些财富,基本集中在上层王爷贵族,以及八旗子弟之中。下层民众,依然是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片地饿蜉的状态。在大英帝国外交使臣回忆录之中,这种记载写得很真彻。

因而,清兵与西洋的战争,出现奇怪的一幕。清兵与英法等洋人激烈战斗之时,作为大清民众,则在一旁作与己无关的看客。这个情况,自鸦片战争,直至清朝灭亡,皆是如此。对这个腐朽,残酷屠杀压榨民众的清政府,民众巴不得它早点灭亡。


愤怒野虎


这个提问不够严谨,幸灾乐祸应该谈不到,但冷眼旁观应该是的。

其实,冷眼旁观不是第一次了。

大清多次遭到外敌侵略,侵略军大多只有几千人或者万余,但却能屡屡得胜,甚至长驱直入,侵入京城。由此可以看出,大清是何其软弱,大清军队是何其不堪,同时也可以看到老百姓对于大清命运何其冷漠。在外敌入侵之时,很少有百姓帮助朝廷抗击侵略军,比较著名的只有三元里抗英事件。

不仅如此,老百姓甚至助“洋”为虐。著名的有威海的英国雇佣军,开始负责维护当地治安,后来成为八国联军中的英国主力。还有北京老百姓在外敌攻击北京城受阻时,为其指路,扶梯子等等情况。再次证明了大清老百姓“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状况,难怪有诗写道:“国事兴亡谁管得,满城尽说叫天子。”

显然,大清的老百姓和朝廷不是一条心,没有共同利益,所以朝廷亡不亡,谁来做皇帝都无所谓,自然不会为朝廷出力了。




生活亮亮眼


简单说,这是由于清朝自己造成的。

1、大清不把百姓当人

清政府从头到尾就没把百姓当人看过,前期各种大屠杀,后面各种敲诈勒索,唯一从心底上就爱惜百姓的光绪帝,可惜只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傀儡。

平时不把百姓当人看,当列强来侵略的时候,才出现大清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列强。

面对列强侵略,才出现大清百姓给列强忙带路的历史笑话。

面对列强侵略,才出现大清百姓给列强忙扶梯,有幸灾乐祸,有的甚至帮助列强进攻紫禁城的历史笑话,这张照片现在还留存美国历史博物馆。

由此可见,大清百姓对清朝的痛恨胜于侵略者!

2、大清不把官员当人

慈禧对11国列强宣战的时候,很多大臣是赞同的或者见风使舵赞同的,结果当2万列强打败几十万大清精锐的时候,要对清政府进行惩治,慈禧为了推脱责任,按照列强要求,把这些大臣都杀了。

所以,当列强来侵犯的时候,出现大清官员忙给列强送锦旗的千古奇观!

同时出现大清官员+大清百姓忙给列强带路、送慰问品、送锦旗等,在世界王朝史上,估计也就大清帝国做到了。

3、大清统治残暴

清朝从头到尾不得民心,反清复明运动持续大清王朝始终,接近300年,历史罕见。前期对各族人民特别是汉族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各种屠城,厦门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惨案,可谓罄竹难书。

另外,仅一个剃发易服政策,就是造成4000万以上无辜平民的死亡,使得明末接近2亿的人口到清初只剩4000余万,这个问题说过对此,不再细说。其他圈地、投充、逃人以及有意识削减蒙古族人口等,罪孽深重。


就这样的清政府,还指望百姓保卫?值得百姓护卫?

4、大清丧权辱国

清朝1840年以后的历史,可谓惨不忍睹了,丧权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多,历史上绝无仅有,属于中国历史上最屈辱、最黑暗的时期。


从康熙开始到末期,清朝被迫或稀里糊涂地签订不平等条约,当了无数次的“送子观音”与“撒财童子”,仅对沙俄就割让了73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直属领土509万平方公里,我属邦235万平方公里,另割让西伯利亚传统势力范围约1000万平方公里。


5、奇葩语言不得人心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雍正《大义觉迷路》“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这个不多说。

6、奴役国民不得民心

清朝是中国奴性的形成时期,入关以后,清朝的圈地运动,不仅占有了土地,原有土地上的自由民也成为满洲贵族的包衣奴才,世代为其奴才,君臣关系上,也日益变成主奴关系,完全失去了清朝以上读书人那种直言纳谏,宁折不弯的风骨。

7、打断华夏民族精神脊梁骨

由于满清实行愚民政策,强化奴化意识,让其统治下的国民,精神日益麻木不仁,国民素质日益低下,那个曾经自信满满而又温文尔雅的华夏民族从此难见,也让国民日益缺乏创新意识与进取心,国民劣根性大大强化,从精神上打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直到现在,一些知识分子的气节还不如古代。


8、文字狱盛行失民心

清朝文字狱运动持续了250多年,仅顺治到乾隆,一共发生了300多次的文字狱,无数汉族士人惨遭屠戮,乾隆时美其名修撰四库全书,更是对汉文化的一次清算,毁书比存书更多,而且上交朝廷的许多古书因为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被销毁,使得汉文化受到很大的损失,华夏民族遭受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浩劫。

9、断送中国领先世界的格局

中华民族曾经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数千年,即使在明朝后期,中国也不落后世界任何单个国家,明朝自明孝宗开始,特别是经过明世宗到明神宗执政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

有的专家还做过统计,明神宗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一半以上,工业产值占世界三分之二以上,学术界公认的是,在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清朝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不要说被西方国家瞧不起,连藩属国日本,朝鲜及越南都从此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填补那个时期所欠下的历史旧债。

10、巨额赔款耗尽民力

清朝是典型的国富民穷的一个朝代,有专家曾做过统计,清朝普通是入不支出的,遇到灾荒年,就只能流浪了。

仅仅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两次战争赔款,清政府就要支付6.8亿两白银,加上利息,实际支付要十几亿两白银,直到清政府灭亡还没还清,北洋政府后面又替清政府擦屁股,还了很多年。

11、清政府腐败无能

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误国误民,晚清购买了很多武器,所以武器并不落后,但是很多带兵打仗的官员,由于瞎指挥,导致战争失败。

当然,清朝咸丰以后,大清士兵基本就是望风而逃了,这在甲午战争表现很突出,以后再细说这个。

12、慈禧的昏庸领导

这个不多说,大家很清楚

清室向12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不听从清庭指挥,称东南互保。


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13、毁我衣冠

这个不多说,大家都清楚

总之,大清特别是慈禧的胡作非为,使得清政府不得民心、不得官心、不得读书人心、不得列强心,最后被各方抛弃,理所应当。

辛亥革命一举就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到1912年溥仪正式宣称退位,持续不到半年,清政府覆灭之快,历史罕见。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开始算)后,清政府就剩200多万版图,到1912年2月12日清末帝溥仪宣布退位时,大清帝国只剩下半个故宫了,明末帝崇祯自杀时,南方还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版图。

清朝迅速覆灭对己的唯一好处就是淡化了清亡时版图之微小,几乎也是历史上灭亡时版图最小的帝国了,清朝版图从清盛时期的1316万平方公里,到宣告结束时的半个故宫0.36平方公里,落差之大,历史罕见。

辛丑条约开始,要不是列强担心瓜分不均,互相牵制,大多数反对瓜分中国,及后面民国和共和国给力,也许我中华帝国在清末就被列强瓜分殆尽,历代先人开疆拓土之努力清零了。

今天就说这么多吧,其他的以后再说了,可以说的太多了。



可汗说事


很正常!清朝灭亡,难道对于百姓不是幸事吗。百姓高兴很正常,为何呢?


1.足球效应。有些事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例如,我们的足球。当一件事情让你失望无数次时,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关注了,甚至,会唾弃以致憎恨,不是吗?看看我们的球迷有多少人希望解散足协,放弃足球这个赛事。明白了吧,清朝亦如足球。试想,当我们的足球再次出丑时,你是否也是以一个旁观的嘲讽者的姿态在鄙视呢?还是仰视?
2.晚清已经被视为落后且丑陋的存在。从1840年开始就一直以失败者的位置存在,反复的战败,割地,赔款。以至于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都丢失殆尽,将国家所有的财政收入都用来赔礼道歉,在失败与挨打之中却苟延残喘的加大税收,横征暴敛,你说百姓能不恨吗?他的灭亡是众心所向,幸哉乐哉也是正常。

3.辞旧迎新,新文化新世界。当百姓开眼看清这个世界的高低起伏时,就已经看清了自己存在的位置,面对先进的思想,文化与技术;你对落后的迂腐的政体还寄存希望吗?我想任何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新青年都会推翻那座阻碍众人前进的高墙!
更多未解之谜,前沿科学探索,地外文明,史前探索请关注自媒体:读闻世界!总有一篇令你醒目!


读闻世界


李自成灭明朝根基尚未牢固便骄奢淫逸,满族人乘机取而代之。一个朝代的建立常常是踏着前代的昏庸腐败登堂入室的,元清异族尚武而少知,承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既然已经赤贫,武力掠夺夺了也就夺了,夺不了了就跑,反正也没有什么损失,故而崇尚打打杀杀,如山贼一般的逍遥。前朝的腐败失政,必然会让很多有志之士壮志难酬,甚至蒙羞,所以,有很多这样的人便想借助武力来讨伐这种失道之政,于是便有人凭借自己的饱学之识为蛮人做知识的布道,蛮人初识文明,乐得接受新鲜的知识而对其礼遇有加,于是狼狈为奸,引狼入室。元清入主中原并没有按照那些饱学之士指引的方向行进,在初识文明的力量之后,并没有把自己修为成圣人君子,而他们无知野蛮的本性很快就暴露无遗,欺辱镇压汉民,享乐中原的物质文明,践踏中原的精神文明,而更多的汉人奴颜卑骨的时候那一群人兽不如的统治者,故而造成骄者更骄,家天下而不知有国,骄奢淫逸,盲目自大,与大道渐行渐远,故而其丧亡必定早来。

清庭的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慈禧之淫奢当为戒,为了享乐居然把卫国的军饷大肆挪用,以其之政不亡则天理难容!清朝的灭亡是自取其亡。

清庭的腐败与淫政必然让国人冷眼以对,甚至自清朝建立就没有断绝过反清复明的铮铮之士,看着清朝的灭亡,汉人没有看笑话的意思,只是慨叹不已,满清暴政自遗其咎,没有值得惋惜的理由,只是恋顾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民,前车之鉴当为警示。

一个国家的民众需要自强自信自立,不应因为个人私欲而勾心斗角,祸国殃民!

以史为鉴,为政者当修身平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骄奢淫逸,为一己之私欲乱政害民,让国家和民族再蒙受耻辱!


陌路听雨2


怎么清朝灭亡时普通民众扮演了幸灾乐祸的角色呢?其实这个要从清兵入关时算起。清兵入主中原以后实行"剃发"制度,把中国流传几千年的留发改为辫子制度,这更像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即使是元朝时代,对民众还是相当宽容地。清兵入主中原,一改历朝历代的制度,实行剃发,这更像是对老百姓的一种侮辱。这也致使孙中山在1905年8月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要。这也充分体现了对清王朝的不认同。

其实在清王朝统治中原阶段,各地纷争不断,大小战火不断,这也跟清王朝的剃发制度有关。即使是在康乾盛世时期,在全国各地都有起义军。在清兵入关时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屠杀了几十万的汉族人民,这增加了汉族人民对满清王朝的仇恨,这种仇恨一直到了辛亥革命清王朝灭亡。在清王朝有严格的民族制度,汉族同胞很难在权力中心中立足。八旗子弟掌控朝堂并担任各地行政长官,这也充分体现了对汉民的不认同。八旗子地对汉族的欺凌从来都没有间断过,这也导致普通老百姓对满清王朝恨之入骨,这也致使八国联军进攻满清时普通老百姓为其指路的事件。

清朝后期八旗子弟的腐败更加加剧了普通老百姓对满清的仇恨。在清光绪31年, 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之后,在全国迅速燃起了反清的浪潮,短短几年内满清便灭亡,可见那时的满清多么不得民心。


十方印记


这个问题渊源深厚,这个锅要从满清入关政策开始算起。

下面说几个关键点:“剃发易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朝特色科举制度”“二番盛世”,“天地会”,“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皇族内阁”,“幸亥革命”。

以上关键点我用逻辑线概括最简单的说清关系,看完大家就会明白为何普通民众幸灾乐祸旁观满清灭亡。

剃发易服:满清入主中原以后施行的野蛮文化剥夺政策,强制要求将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服饰还有发型,变化为自己那独特丑陋的,未开化的金钱鼠尾发型。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汉民族士可杀不可辱。(民众因暴力反抗)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因为剃发易服,汉民族的抵抗此起彼伏,绵延不绝,杀人成性的满清政府开始使用种族灭绝政策,用最血腥的屠杀来贯彻这一政策。将敢于抵抗的人全部杀干净。剩下的都是心有仇恨着,在角落怀揣仇恨瑟瑟发抖。(民众因暴力屈服)

清朝特色科举制度:民众和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二层阶级,民众因暴力屈服,但是汉族知识分子还没有屈服,于是满清又施展阴谋。用被曲解的孔孟之道,作为科举纲领文件,让所有知识分子学习被曲解的孔孟之道,将奴化思想用意识传播的形式传递给知识分子,并通过知识分子,传播给民众。以完成全民的奴化教育。(知识分子因科举而屈服)

二番盛世康乾盛世:感谢高产植物的引入,感谢明末小冰河期的结束,在用屠杀稳定民众,用奴化知识教育感染知识分子的基础上,满清遇到好时光,也施行部分好政策,借助高产作物的光,他们让老百姓不至于饿死。于是,最辉煌又最穷困的康乾盛世来临。(稳定发展期)

天地会:天地会从满清入主中原就已开始存在,在番薯盛世中,天地会人数不断增加,反清复明是天地会宗旨。牢。记祖辈仇恨的他们,是民族复兴的火种。(政权隐患时刻存在)

二次鸦片战争:持续二次的鸦片战争,让满清第一次见识到西方世界的强大,也让麻木的民族开始觉醒,原来看似强大的清王朝如此不堪一击。对外丢人现眼,对内强取豪夺。(反抗的火种开始点燃)

太平天国:点燃的火种终将成为燎原大火,于是太平天国来啦,出现啦,在宗教信仰依托下,万民的积累已久的愤怒开始爆发。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天平天国运动有如一股惊雷,唤醒沉睡已久,在人民心中的火焰。(民族意识的觉醒无可阻挡人民开始抛弃满清)

洋务运动:危机四伏的满清意识到,不改变就会灭亡于是开始变法,依靠知识分子阶层的变化发生,洋务运动不断深入,但是却不够彻底。不够彻底的原因很简单,满清害怕汉人地主阶级势力做大,无法控制,为自己民族之私利,压制彻底变法图强。(汉族士大夫阶层由忠心护主,到离心离德,在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运动时这股风气达到巅峰)

皇族内阁:满清政府最后一次的努力,立宪改革,原本颇受国人期待,特别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对立宪改革翘首以盼,哪知道满清还是换汤不换药,以自己民族之私利为第一,不顾其他人。汉族知识分子和平活动权利的途径中断,改良成为泡影,再加上科举制度被取消,只知道读圣贤书的他们,突然成啦社会的弃儿。(汉族士大夫阶层彻底抛弃满清)

幸亥革命:该来的终究会来,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响彻整个中国的时候,被压迫的民众开始应和,失望透顶的士大夫阶层开始应和,于是革命成为主流。武昌的一声枪响,成为引爆点。(革命成功啦)

以上关键点逻辑线就讲清楚啦满清最后为何众叛亲离的关键。

剃发易服引发民族矛盾,入关的屠杀埋下民众反抗的火种,科举制度笼络读书人,二番盛世笼络百姓,可是仇恨还在,天地会从未消失,外族侵略者让所有人发现满清的软弱,太平天国开启革命的火种,孙中山因此励志革命,洋务运动让士大夫阶层失望,皇族立宪又让他们失望透顶。

先失去民众的支持,后失去士大夫阶层支持,奴化教育因反抗此起彼伏而失效,满清最后民心尽失,又有什么好说的。


阿斗不傻


当我看到这个问答题的时候,我心里是多么样的辛酸和无语!

这个答题我要是全部展开去回答的话,一定会或者审核不通过命运。

爱自己的国家是每个国民最低要求。有国才会有家,国破一定家亡。

腐败浮朽的清朝晚期状况是:上至皇上,下至保长家丁,满脑子是升官发财,一点没有国家的概念。大批的所谓的国家机器,都是为满清的势力集团而服务。对老百姓的怨声载道视而不见,甚至围追捕杀。国家的概念在老百姓心目中荡然无存!所以说在国家遭受外强入侵的时候毫无战斗力那是早有预见的事。

历史的教训永远要牢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当前,我们的党要猛抓"反腐败″工作。政府要猛抓"执行力"工作。我们的执法机关一定要牢记"公正贴民"执法。我们的舆论宣传机构一定要大力的"正能量"的宣传,纠正投击式的宣传。让基层百姓活的幸福且有尊严!

只有万众一心,才能众志成城!

每位炎黄子孙都应顾全大局,每位精英都能高瞻远瞩,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意义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人民才会幸福安康。

我决不愿意做吃香的喝辣的西方国家的二等公民!


王上走往前看


个人觉得从三个方面可以解释题主的这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让人们感觉到清末民众对待亡国的一种漠然甚至幸灾乐祸,第二是哪些方面可以显示出民众的这种旁观心态,第三是为什么其他朝代更替的时候没有突出显示出这个问题。

首先,解释一下为何人们会感觉清末民众的这种幸灾乐祸的心态。清朝是异族统治,也就是说除了统治者与被压迫阶级的矛盾之外,还有民族矛盾,都说胡虏无百年国运,满清能够坚持如此之长的统治时间已经很不容易了。另外主导社会舆论的阶层是士大夫,读书人说你这个皇朝好那么百姓就会支持,说你这个朝代是昏君暴君荒淫无度就是桀纣之国,满清对士大夫阶层的提防和戒备很严重,所以士大夫私下里的舆论本质上是反清的,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其他文人的作品就能看出文人对社会的不满。士大夫阶层有亡国和亡天下之分,认为一朝一代的更替就是一家的掌权与衰落,1644年朱明灭了,是朱家的失败,1840年满清开始衰败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落日。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满清的灭亡与之前各朝代更迭又有个极大区别,就是外国的影响。这里注意,是外国不是外族,李鸿章说晚清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指的就是这一点。当时普遍国际社会以国家为单位进行交涉,而不是民族为个体。无论是汉族的林则徐还是满人的奕䜣还是蒙古族的曾格林沁,在英国法国等国眼中都代表了清国或中国,而不是各族的利益。但国内大部分人还认为国家是某些人的,与自己无关。像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实就是士大夫显示自己节操高于常人的一种表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士大夫认为自己超脱于芸芸众生为天下领袖的一种表率心理或者优越感。是少部分人的一种道德自觉,而不是真正我们今天所谓的热忱的一腔爱国之心。其实这一点到民国时期都没有怎么改变,而非满清一家如此。

第二,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这种心理呢?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割地赔款,民众麻木而冷漠,丝毫不以为意,认为是皇族爱新觉罗家和八旗大人们的事情,与我等蕞尔小民何干!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欺辱更甚,民众觉得满清不好,不是洋人的错,是满清把赔款嫁祸到民众身上,是朝廷的不好。所以南方有了太平天国,北方有了捻军。而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之后劫掠火烧圆明园,民众更是趁火打劫,说这代表东方园林艺术最高水准的万园之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不如说是毁于民众的愚昧和落井下石。从太平天国借用西洋的拜上帝教和民众参与毁坏圆明园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大部分民众认为洋人不坏,不是来我家捣乱的,而坏的是没有本事干掉洋人的清政府,皇家的便宜要占,洋人的气要受。那么清朝灭不灭亡不亡于我何干?

为什么清亡的过程中会出现这么讽刺的民众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呢?第一,满族异族统治导致大部分民众的归属感不强。第二,西方列强的介入,让清政府显得更加无能。第三,家天下的体制即将崩溃,国家思想的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有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了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张之洞的汉阳军工厂。甲午清日战争后,更多人觉悟,要学习制度而不是科技。于是有了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结果不能自救。再之后,孙文中山先生要学习美国,建立共和国。从此才有中国的概念和思想,五族共和,复兴中华。但实质上民众依旧如此,鲁迅的《药》说明了一切,革命党革命为了什么,为了民众,但民众却不领情,依旧觉得国家是满清的,也可以是革命党的,可以是任何人的,这个人可以是慈禧,可以是溥仪,可以是孙中山,可以是袁世凯,乃至黎元洪段祺瑞张作霖等。到了蒋委员长,虽口中说着党国,但唯其马首是瞻,民众在哪里,《走向共和》中袁世凯一句台词很深刻,他说人民人民,我只看到了一个个的人,从来没看见什么人民。晚清民国民众思想之落后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