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沈阳等城市调控加码,积极财政政策对房地产说不!

8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此前,深圳新建商品住房均价已连续21个月下降,为何深圳楼市还要加码调控?

“这是一次调控政策的全面打补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说,新政用“靶向治疗”的修复策略,在2016年“限购”“限贷”政策的基础上增加“限售”“限离”“企业限购”等内容,封杀投机炒作的空间。

深圳调控加码不是孤例,昨日沈阳出台了全市限购政策。具体内容如下:商品住房限购区域扩大为全市行政区域,并实施商品住房价格指导,首次入市的商品住房项目,销售均价不得高于周边同质可比项目销售均价。与此同时,在土地供应方面,将根据商品住房去化周期,增加各地区住房用地供应量;在商品房供应量上,对已通过预售价格指导且具备预售条件的商品住房项目,开发企业须在10日内一次性申报预售许可,不得拖延入市时间;取得预售许可后,须在10日内将所有房源一次性对外公开销售。

自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下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不少人期待的下半年楼市调控松动现象并未出现,反而调控力度越来越大。不是说好的积极财政政策,不是说好的大水漫灌,房地产又重新迎来了春天。

难道这一切都是幻象?难道定向微调这次是动真格了?

深圳、沈阳等城市调控加码,积极财政政策对房地产说不!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房地产到了十字路口阶段,深圳经验为房地产改革提供的另一种路径和思维。

大众希望房价不能大涨,银行和房地产其他链条承受不起房价大落。此外还有民生问题、化解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问题,房地产需要承受的东西太多。

回顾30年前,当中国的房地产缓缓启动的时候,我们是以香港为老师的。预售、土拍、商品房模式让中国房地产市场完成了大跃进,但现阶段暴露出的来问题越来越多,大众对房价怨声载道,高房价绑架了民生,导致其他内需动力不足,甚至掏空实体,办企业的不如炒房的。

如今学习新加坡模式的呼声越来越大?新加坡的组屋模式是否能拯救饱受高房价折磨的我们。笔者认为很难,首先新加坡是个小国,面积还不如香港大。中国地域广大,区域之间差异化大,盲目搬抄,带来的可能是另一种腐败。毕竟我们的廉洁制度环境跟新加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表态,“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上海证券报此前援引一位地产公司高管称,政治局会议给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定了调子,金融放水看来是进不到房地产市场了。

我们欣喜地看到房价上涨通道终将被遏制!积极财政政策这次没房地产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