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能够独自推翻清朝吗?

高山之道


如果没有袁世凯,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会推翻清朝吗?

公元1911年4月,四川成都发生震惊中外成都保路事件。四川总督赵尔丰任命部下向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开枪,造成示威民众伤亡数千人,并不准市民收尸,适逢成都下大雨,尸体侵胀发臭。民众怒火群情汹湧,反抗清廷无理的处置方法,暴动伊始。

摄政王载沣闻之四川民众暴乱,急任命驻守武昌新军第四军、第七军进川镇压川民暴乱。可以说四川暴乱乃是拉响清朝灭亡导火索之一。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革命党人蒋翔武趁武昌清兵兵力空虚,率领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很快全国响应,南方倾向独立。

摄政王载沣急像热窝上的蚂蚁,武昌暴乱,自己根本调不动帝国精锐:北洋新军。没有袁世凯的手谕,徐世昌、冯国璋、段琪瑞的北洋军,载沣是调不动的。

载沣任命袁世凯重出江湖,执掌北洋新军。但袁世凯老奸巨滑,以退为进。回電清廷:老身不才,尚不足与为国效力。还是另觅高明吧!袁世凯拒绝载沣的命令,在老家河南安阳过着归隐的日子,密切关注政局事态发展,以不变应万变。

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多地响应,南方各省全支持孙中山,大批满人被枪杀,大清风雨欲坠,帝国大厦将倾。

载沣无计可施,身为大清摄政王,竟调不动帝国精锐北洋新军。载沣唯有通电袁世凯恳求其出山。但袁世凯不为其所功,继续加大其政治筹码,如要其重出江湖,必要执掌军政大权,统领北洋新军。载沣为保大清江山社稷,不得不宣布辞职,其大嫂隆裕太后辅幼帝溥仪再执政权。

袁世凯再度为清廷任命为总理内阁大臣,统领北洋新军。任命冯国璋、段琪瑞统领北洋新军镇压武昌革命党人。但袁世凯命段琪瑞不轻举妄动,不要随意开枪,要听任命令。段琪瑞、冯国璋新军慢吞吞抵达汉口,持观望状态。袁世凯不断向隆裕太后索要军费,但隆裕太后变卖家产亦不满足袁世凯所需军费。

但袁世凯认为大清气数己尽,朽木一块,不可雕也。在南方积极同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洽谈,如袁世凯能让清帝逊位,民国首任总统非袁世凯莫属。

公元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携退位诏书觑见隆裕太后,和平逼宫。隆裕太后执面而咽:哀家无能,哀家对不住大清列祖列宗。哀家无能啊!袁世凯说:太后此言休矣,大清气数己尽。再战只会让生灵涂炭,太后你还是禅让、清帝逊位吧!臣会力保清皇室成员、满人不受侵害。

袁世凯打开退位诏书: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方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予与皇帝得以退次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一统之中华民国。钦此。袁世凯五族共和,维护国家和民族不受分裂。

隆裕太后无奈地盖上大清国印,清朝向天下宣告灭亡,民国和平更迭清朝政权。可见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政策。是行不通的,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必分裂出去。但袁世凯何等精明,在退位诏书加一句: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一统之中华民国。将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纳入中华版图,永不分裂。由于有清帝退位诏书,全国各省臣服。民国得以名正言顺和平更迭清朝政权。

所以说:袁世凯比孙中山棋高一着,五族共和,维护国家领土和民族不受分裂,再创共和。





历史爱好者88



很显然的,袁世凯不借革命党之势,逼退清廷,仅凭孙中山领导下的南方革命党、书生军,是无法推翻满清的。

孙中山能够最终推翻满清,赢得反封建革命,与其说是他的能力,不如说是他坚韧不拔的恒心。但是在真正的实力跟前,你可以凭借耐心一直耗下去,腐蚀掉当权者的权力基础,却无法正面打败敌人。

设若袁世凯重新组阁后,要带领当时中国最具实力、最精锐的北洋军挥师南下,革命军根本无力招架。其原因在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根本还没有成势,不足以对抗拥有现代武器、接受了严格训练,对袁世凯忠心耿耿的北洋军。



其实这种观点可以用实例来证明,那就是宋教仁被暗杀后,孙中山不顾一干重要人物的劝阻,坚持与袁世凯决裂,发动二次革命,结果在北洋军的进攻下,革命军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便一败涂地,孙中山更是远遁海外,亡命天涯。


所以,孙中山赢就赢在不管条件有多么恶劣,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毫不动摇的用一切可利用条件负重前行,胸怀苍生。袁世凯败就败在逆天下潮流、人心而动,太过在乎个人名利,工于心计,重于权谋,到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他们的胜负真的跟能力无关,要讲能力,孙中山真的无法望袁氏项背,只不过,公道自在人心,苍天饶过谁?


谢金澎


很多人都回答并不靠谱,用所谓满清腐败,实际上不正确

大家应该用数字说话,清末对中国侵略最大的日俄两国,农业不管是人口产值都占据国家大头,两国农业纳税额占据两国农业产值的三成,农民不说了,工业上比如日本工人,实际上收入按照物价,工作时间是低于中国的

实际上清末因为太平天国导致了人口减少,实际上清末灭亡和别的朝代都不同,清末不是因为民不聊生而灭亡的,清末灭亡是因为地方实力派绅商阶层放弃了满清,另一个原因是排满复汉的种族原因

民国几十年,中国人可以说每年因为水旱蝗灾,吃不饱,内战种种原因而死亡的高达数百万

但是不管国党还是北洋仍然统治了几十年之久,一句话孙不具有推翻满清的实力

可以说清末推翻满清确实是大势所趋,这个大势是谁?

地方实力派,太平天国后以汉人为代表的地方派系兴起,包括后来的东南互保等

英国研究发现,清末灭亡前朝廷收入全部三亿两,其中朝廷可以支配的只有三分之一,其余归属地方实力派

另外一个问题,满清到底有没有想真正立宪,答案是肯定的

清朝确实不存爱假立宪,唯一的问题是是什么?

第一,清末摄政王执政年能力太差,想学习日本中央集权,偏偏忽视了当时中央总体实力已经低于地方的事实

第二立宪实行的过程中放出去的权力,这些绅商仅仅获取少部分的权力就上瘾了,大家知道土豪劣绅这个名词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于清末

清末不管是造成清亡的四川保路运动,还是各地的囤积居奇导致粮价剧涨,还是利用咨议局权力侵吞农民和国有宗族土地引起农民捣毁咨议局事情,一句话清末的改革在中央不具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实行,本身就是种灾难

绅商从此尝到了权力的甜头,清末真正说起来,势力一共分成地方实力派,这个是实力最大的,其次是绅商阶层,而革命党实力是最差的

这里面绅商阶层因为只有影响力,财力,而政治军事权力缺乏,所以他们一方面极力要求早日立宪,就是获取真正的政治权利,同时他们强烈反对革命,一方面革命引起的动荡对他们是不利的,同时他们没有军事实力,但是清末朝廷哪怕一在缩短立宪时间,到皇族内阁出现后这个阶层就放弃了清庭,这里面实力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就是北洋,包括南方各路军头,可惜他们本身对朝廷就是合作关系,在清末摄政王想拿会权力中央集权的那一刻开始,清王朝的丧钟就不远了

最后革命者掀起了覆灭满洲的浪潮,但是他们实际的实力是最小的,大家要清楚就是革命派里面除了孙领导的同盟会之外,还掺杂有绅商地方军头,到清朝完蛋后,这些实力就不愿意将大权让给同盟会了


风中小草59


若是袁世凯不合作而帮助清廷,那么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将发生,那就是划江而治。而袁世凯权倾朝野,列强极有可能出兵干涉,或者清政府将出卖更多利益给列强。毕竟八国联军的时候清政府就干出过不少苟且的事,清政府甘愿做列强的鹰犬,只为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革命党人为何选择同袁世凯谈判,原因就是袁世凯手中有可以左右局势的北洋新军,这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数载积攒的庞大军力。拥有足够对抗革命军的军事力量,加上袁世凯是唯一可以威胁到清廷的人,所以不得已只能让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先推翻清政府,防止列强趁机干预。

袁世凯虽然是窃国大盗,但是若是革命党当时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势必会选择支持清廷,如此虽然南方各省已经独立,到最后最好的结果也将会是划江而治。试想一旦对峙形成,列强将迅速分为两派,一派选择支持清政府,一派支持革命党人。这种情形之下,连年的混战势必将会造成,民族危机将极大的加深。

当年孙中山选择让出大总统之位,就是害怕国家分裂,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大义。然而不少人却抨击孙中山先生软弱,并且说其是日本人的傀儡,这种说法无疑十分错误的。辛亥革命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是所面临的严酷局面是超乎以往的。若是国家分裂,革命成功于南方又有何意义?


小司马迁论史


没有袁世凯都这根葱,革命党照样让满清王朝寿归正寝。

全可以这么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至使本来就已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政权,就像一个腐扝的大厦,倾刻间即可土崩瓦解,清王朝的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

这个时候还真没有袁世凯什么事,这个袁世凯却在辛亥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出现了,当然,革命党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和战争对国民带来的危害,同意袁世凯劝说清庭退位,以和平的方式,废除帝制建立共和体制,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同意了袁世凯的做法,随即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位于袁世凯。

这使袁世凯以功高自居,从一个清朝旧臣摇身一变成为民国的大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得来全部费工夫。


那那么满清政府,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呢?

人们都知道,自鸦片战争以后,古老的文明古国,一步步的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西方列强的压榨,以及国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是满清政府的统治开始出现动摇。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根基上已经动摇了满清的封建统治,义和团运动又是这个封建朝廷,元气大伤,地方势力的割据开始出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把那个将死的骆驼压上了最后 一根稻草。


此时的满清朝廷其国库已经枯竭,他那敫横一时的八旗子弟已经成了臃肿的废物,彻底丧失了战斗力,他所指望的汉人官员,已不是过去逆来顺去的奴才,奉旨剿灭革命党,却被当成了讨价还价的筹码。

呜呼悲哀满清朝廷。

最后袁世凯发出威胁说,满清朝廷,若是自行退位,还要能保住你们荣华富贵的奢侈生活,否则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政权更迭,可都是要满门抄斩的,何去何从自行定夺。


孤儿寡母的满清朝廷统治者,流着泪告慰先祖,大清江山气数已尽,为保护后人还有荣华富可享,只能接受袁世凯的建议了。

从袁世凯对清廷劝退就可以看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完全有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满清政府,彻底推翻。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才是推翻满清王朝的真正动力,而袁世凯只不过是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玩弄权术而已。


赵志军001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答案是显然不可能,当时的革命力量还是太过于弱小。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武昌城内清政权所掌握的大部分军队,都被调到四川去镇压暴乱,导致城内兵力空虚。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党人所掌握的军事力量才几千人,其中很多还是新兵。如果依靠这股力量去推翻清朝,很难做到。

清政府当时所拥有的最精锐部队便是袁世凯掌握的北洋军,总共六镇,兵力达到了7万。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政府便调派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南方的革命军根本就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武汉三镇已经丢掉两处。因为袁世凯的暗中操作,北洋军的攻势才变得缓慢起来,清政府基本上是指挥不动北洋军。

为了早日结束帝制,孙中山被迫无奈才与袁世凯进行谈判,结果袁世凯是个十足的骗子。刚当上中华民国总统,又选择复辟帝制。总的来说,能够推翻清朝的统治,袁世凯还是有贡献。孙中山一直都想建立共和政府,一直也在为之努力,却没有意识到最重要的问题是必须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孙中山多次革命,依靠的都是用军阀的力量去打另外一支军阀力量。直到黄埔军校建立,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兵说


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劝说以及对隆裕太后的威吓,隆裕太后是不会在1912年2月就宣布清帝逊位的,当时清政府一方的北洋军在实力上完全碾压南方的革命党军队,武昌起义后的阳夏战役就已经体现了出来。所以如果没有袁世凯,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是无法在1912年年初就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成功是一定的,但是时间肯定会往后推。

袁世凯是当时清政府当中不管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最有实力的人物。政治上,袁世凯当时是内阁总理,袁世凯的北洋系班底当时占据着清廷内部的诸多要职,陆军部、军谘府、邮传部等诸多要害部门都在袁世凯的部属掌控之中。而皇室中当时根本没有能够牵制袁世凯的人物,皇室内部由于内争已经分成了以隆裕太后、摄政王、庆亲王等人为首的好几派,汉族大臣中,曾经对袁世凯形成牵制的张之洞等人都已经病故;而在军事上,袁世凯当时掌握着北洋六镇的陆军,总兵力大约在7万人左右,北洋六镇陆军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军队。所以袁世凯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当时南方的革命党不仅兵力分散,而且缺少军费和武器装备,为了获取足够的武器的支持,孙中山甚至准备将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以获取日本的三千万的军费支持。当时的海军主力虽然在革命党的操控之中,不过海军因为是重建的,实力比较脆弱,孙中山在1912年1月11日曾经下令北伐,并且制定了一个六路北伐的计划,但是不到4天,孙中山就宣布取消北伐,足见当时南方革命党的实力实在不足以支持他们北伐直捣黄龙。

所以说袁世凯在清帝退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当时没有袁世凯,小编猜测南北之间应该会形成分裂与对峙的局面,并最终在几年之后由革命党实现南北统一。


青年史学家


这个问题有2个答案,既矛盾又统一。

第一个答案:不能——至少短期内不能。

武昌起义后,是否要武力进行到底?革命党内是有分歧的,反对一味使用武力的声音占据了主流,而且多是南方革命党。南方革命党尤其是首义的武昌方面在武力上不是袁世凯的对手,之所以武昌还掌握在手里,那完全是袁世凯手下留情,这一点,黎元洪等人非常清楚。同时,革命党当时还比较理想主义,觉得清廷已经名存实亡,“和平与战争”的问题,不在于革命党与清廷之间,而在于革命党和袁世凯之间。很多人认为,如果继续和袁世凯打下去,就会把袁世凯逼成曾国蕃,而如果利用袁世凯,则可“借袁杀清”,打到推翻清廷的目的。

不过,北方的革命党看法完全不同,他们要把袁世凯和清廷打包一起灭掉。北方革命党由于地理的原因,对袁世凯的认识更加清楚,而不是南方革命党那样对袁世凯的看法比较天真,怀抱期望。在北方革命党看来,袁世凯是民主共和的敌人,只除掉清廷不够,革命党早晚会与袁世凯兵戎相见,所以不必分作两步,而应一并解决。所以,北方革命党暗杀过袁世凯(丢炸弹),还组织过多次武装暴动(均告失败),在听到清帝决定退位是南方革命党对袁世凯妥协的结果时,非常失望。

总之,不管南方革命党和北方革命党在看法和选择上有什么分歧,有一点是相同的:短期内,他们都打不过袁世凯的北洋军。

第二个答案:能——长远看应该能。当时,革命党无论在舆论上还是实力上,都越来越强,即使武昌起义和之前革命党历次起义一样失败,还会有其他地方爆发更多起义,这种星星之火必将形成燎原之势。尽管清廷还拥有雄厚的武装力量,可以灭掉任何一地的星星之火,但当火点越来越多,火势越拉越大,清廷的统治最终一定会被烧掉。


脑洞大开的历史


若没有袁世凯,革命党将胜利的更快。而清廷的结局不敢想象。

北洋军并不是打不过革命军,但是如果没有了核心人物袁世凯,北洋军将无所适从,倒戈与分裂是必然的。

袁世凯出山时,北洋军正是混乱之时。

张绍曾、蓝天蔚等师旅长兵谏。

施从云、冯玉祥等几个营长发动滦州起义。

第六镇统制(师长)吴禄贞联合山西阎锡山,准备杀回北京。

第三镇炮兵团团长准备把整团拉走,投靠革命党。

北洋六镇的士兵们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随时准备着哗变、哄抢。

清廷陆军部里,也有好多的革命党,比如蒋作宾、何成浚等人。他们有意的安排,使得北洋军进攻武汉的士兵、物资、武器产生了混乱。有枪的士兵开不到前线,前面的士兵没有枪。

李烈钧回忆录中,记载了他到北京后,和陆军部、北洋军中的革命党人相聚,谋划拆散、策反、拖延北洋军的种种安排。

可以说这时候,如果清廷不起用袁世凯,那么北洋军必定分裂、哗变、倒戈。

一旦北洋军倒戈,那清廷就彻底完了,和平退位是不可能的。末代皇室的悲剧将重演!

载沣、奕劻等,其实是大局观很好的人,他们力主顺应潮流,不做挡车之举,也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发生。

至于袁世凯,他仅仅是逼迫了隆裕太后而已。没有载沣、奕劻的点头,他既无法出山,也号令不了清廷。


草墨之家


目前网络上流行一种论调,把袁世凯说成是满清灭亡的唯一力量,似乎没有袁世凯,清朝就能万古长存。

清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不得人心,气数已尽带来的。从满清1644年入关以后,在对待汉文化和汉人知识分子问题上始终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在学习汉文化上,采取完全融入,少部分保留的做法。除了剔发易服上坚持满族传统外,基本与前朝无易,比如说满文虽然还在用,但并不强制推行,礼制上吸收了满族的一部分传统习性,但为主还是明朝延续下来的。二是在使用汉族知识分子上。始终坚持有所保留使用的办法,将信将疑。在军权等问题上,基本由满清贵族控制。

这一问题直到太平天国起义后,为了剿灭太平军,朝廷不得不起用汉人,且同意曾国藩等人自行招募团练。太平天国灭亡后,汉族势力实际上已经尾大不掉,虽然慈禧等人面上尊重和使用汉臣,但心里是介蒂的。

李鸿章等“中兴大臣”死后,迫于国家内忧外患,在全国各界的强烈要求下,清廷被迫宣布实行立宪制。可是,清王朝的“皇族内阁”再一次让天下哗然,清朝的灭亡已经不远了。袁世凯是个精明的政治投机客,顺水做了个人情,把推翻满清的功劳抢到手上。

如果没有袁世凯,清朝一样灭亡,这时候已经不是吴三桂时期了,人心早分崩离析,且经过孙中山等人的宣传,以及国家的开放,那些有识之士和掌权的地方实力派早不满清廷的顽固作法,所以只要一个小小的事情,都能让满清这艘破船沉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