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苏联会灭亡吗?

勇敢的罗


苏联收到德日夹击也不可能灭亡,小编有三个理由:

第一、苏俄时期刚刚成立的苏联收到四面八方的军事威胁,但是在1920的几次战役之后苏俄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越做越大,


如上图,苏俄凭借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一隅之地就能武装起解放全国的军事力量,他根本不害怕日本占领远东的部分领土,即便是整个西伯利亚都没了对苏联也是无关痛痒。

支撑起苏联打完卫国战争的是该国欧洲部分的东北部和乌拉尔山脉里的工业区,再加上有盟国的物质援助苏联根本不惧怕日本在远东的军事行动。


第二、日本即使发起针对苏联的军事行动也不足以夺取西伯利亚的控制权。

要知道德军进攻莫斯科迫使斯大林将远东的100万兵力回防到莫斯科发生在1941年的12月,这时候的远东黑龙江地区已经是大雪封山、白雪皑皑,还有将近200公里的战略纵深。

驻扎在东北地区对日本关东军并未实现机械化,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苏联在黑龙江地区没有一兵一卒日本也很难展开攻势。

即便是日军直接绕过外兴安岭,穿过蒙古高原直接进攻贝加尔湖以西的西伯利亚地区也不可能,毕竟日军刚在1939年的诺们坎战役中惨败,参战的第23师团损失将近1.9万人。


事实证明在草原作战中日军更不是机械化苏军的对手。而在寒冷的冬季即便是苏军放弃整个西伯利亚退守乌拉尔山脉,日军也没有能力走过12000公里远的路与莫斯科郊区瑟瑟发抖的德军会和。

第三、即使日军占领了西伯利亚,强弩之末的日本陆军也不可能是苏联红军的对手。当时的中亚五个苏联加盟国总人口有5000多万,在美英两国的武器援助之下,中亚就可以武装起至少300万军队,这支力量足够保证苏联后方的安全了。


(机械化的德军长途跋涉3000公里后都弱到不堪一击,日军走过了12000公里的西伯利亚到欧洲配合德军作战,简直是开玩笑)

而且,苏联获得国际援助的通道主要是经过高加索地区到伊朗南部港口的交通网,德军在1942年想要截断它这条获得国际援助的生命线但以失败告终,还损失了最精锐的第六集团军。补给线更长、装备更差的日军就更不可能攻占高加索或者伊朗了。(下图中的大陆桥才是苏联生死攸关的死穴,可以德日都没有能力切断它)

因此即便日军放弃南下战略,而选择北上配合德军夹击苏联,也不可能击垮这个巨人的。


兵器世界


二战中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苏联会灭亡吗?答案是不会的,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最大的可能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会迅速崩溃,中国东北会更快得到解放。


日本的北进尝试

其实日本是很认真地考虑过与德国联手夹击苏联的,而且也进行过认真的试探。1938年和1939年,日军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和中蒙边境的诺门罕主动对苏军进行过两次试探,但结果日军都败的很惨。虽然近年来有些统计数字显示现场战役日军的伤亡人数都少于苏军,有人以此想证明日军和苏军的差距并不大。但其实这种角度也是非常片面的。

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在BT-7坦克的掩护下发起进攻


因为在二战以及二战之前的各场战争中,日军的伤亡统计水分极大在世界上是出名的。比如中日甲午战争里,日本公布的阵亡人数只有1000人出头,但同时在同一期间战斗部队病死的人数却高达1万多人,至于这两个数字哪个更能代表日本的实际伤亡恐怕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判断。另外一个例子是同样发生在二战之中的台儿庄战役,中国方面认为在那场战役中打死了2.4万日军,而日本的统计则是整个战役总伤亡只有1.1万人,注意这是伤亡数字,不是阵亡数字,而真正阵亡的数字在日军那里的统计中只有3000多人。但从台儿庄战役的规模和对后续战事的影响看,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手划充气艇渡河

所以尽管在苏联解体之后一些人根据所谓的苏联解密材料说张鼓峰和诺门罕两次战役日苏伤亡情况相当,甚至苏军稍高一些,但日本公布的材料和苏联的机密材料人数相当,其实本身就说明日本的伤亡要比苏军伤亡高出数倍。而经过这两次试探,日本人也知道了自己的陆军和苏联陆军是没法正面对抗的,所以在二战德苏打的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敢轻举妄动。

日军与苏军差距在哪里?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与苏军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日本当时的军力发展重点是海军,因为日本是个岛国,所以海军是其立国之本,要保证日本的本土安全,海军的重要性始终都是高于陆军的。

其次是日本虽然参加了一战,但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和德国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殖民地争夺战,因此对发生在一战期间的火力革命没有直观感受,其陆军的变革相对来说要迟缓的多。因此到1940年前后时,日本陆军的装备被普遍认为还停留在一战期间欧洲陆军的水平,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日本陆军的重装备严重不足。

苏军T-25坦克

比如当时虽然苏联也还没装备T-34那样在二战后期大显身手的坦克,但也已经普遍装备了T-26和BT-7型坦克,而其装甲厚度和坦克炮的口径也都显著强于日本的95式和97式坦克,而且日军坦克数量极少,直到二战结束,日军在所有战场装备的坦克累计总数都没有超过5000辆,而苏军1943年7月12日一天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子战役普罗科霍罗夫卡战役出动的坦克就达到850辆。

日军97式坦克

而坦克还是苏军相对的短板,在苏军强项火炮方面日苏两军的差距就更大,基本上没有可比性,比如直到二战结束时,日本都陆军都还基本没有装备反坦克炮。

有些人说单兵作战能力日本要强于苏联,但对于二战这样的大军团作战来说,单兵作战能力无异屠龙之术,其实在有了代差的两军面前对实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1938年和1939年两次试探之后,日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绝对没有在陆上挑战苏联的实力,因此在苏德战场最激烈的时刻,日本也没有对苏联采取任何行动,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与苏联开战,即使德国最后有可能获胜,自己也会在苏联真正跨掉之前被苏联反手打跨,会使自己在中国东北40多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与其如此,还不如专心在东北肃清抗联的力量,稳固统治,同时用自己相对较强的海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通过东南亚油田缓解自己在战时的能源匮乏。


桃花石杂谈


其实当时日本想把战争进行下去,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有石油的供给。日本如果占据东北后,选择北攻苏联,那么美国也是会发动对日本的制裁。


美国对法西斯势力扩张,有巨大的警惕

美国在当时就明白,如果苏联被灭亡,那么欧洲形势将变得无法控制。而且美国当时就有讨论,是早参战好还是晚参战。如果日本占据东北,不选择继续南下进攻中国和东南亚。那么苏联陷入两面夹击,美国一定会暗中帮助苏联,制裁日本是一定的。

假如美国一制裁,那么日本又不得不进攻东南亚,获取油田。那么结局都差不多,还是日本冒险偷袭珍珠港,最后美国参战。

比起苏联远东,中国富饶的土地对日本更具有吸引力

诺门坎一战,日本陆军部认为苏联在远东的实力,日本至少需要动用150万人才有可能胜利,而且远东地区地处极寒,物资匮乏。所以为了一片这样的土地去投入大量的兵力,根本不值得,日本的目标是富饶的中国大地。

而且当时日军自信的认为,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然后便可以腾出手来再做打算。然而中国人民的抵抗力度超过了他们的想像,百万大军深陷中国战争泥潭。所以当时希特勒叫日本进攻苏联的时候,日本在东北只有70万关东军,根本没有很大的胜算。

加上美国制裁,日本索性利用自己的舰队力量,开展南下作战。


小司马迁论史


假如日本与德国共同进攻苏联,苏联也不会灭亡!

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在占领东北后,已经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已经有条件的开始限制对日本的战略产业出口,而二战中最重要的三种工业品是钢铁、石油和橡胶!美国在开战前就已经停止出口这些物资给日本,而日本却不能从本土或者已有的占领区获得!所以对于日本而言若得不到这些战略物资,自己将会逐渐消耗死!因此为了继续生存并持续扩张,日本必须要获得这些战略资源!而当时苏联的远东地区这些资源也没有!



第二,日本实际上也曾积极的配合德国执行东西方向对苏联作战,不同于德国,日本在战前进行了一次战术试探,那就是著名的诺门坎战役,在苏联的装甲集群的震撼下,日本陆军从没有感觉到如此的无助,因此若要日本继续扩大军力进攻苏联,从日本国内都是不可能完成的!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分为陆军和海军两派,而日本海军在日本崛起中有着重要的贡献,发展也相对于陆军更加全面,日本海军是能够匹敌美英的超级舰队的海军,因此日本的军事内阁中海军更军备优势!



即使退一步讲,日本通过扩大陆军对远东苏军进行全面攻击,以诺门坎日军的伤亡来看,要占领整个远东地区,日本必须付出少说百万以上的陆军精锐阵亡,另外还有二百万以上的受伤,那个时候占领远东将失去意义,也失去兵力南下占领华北的能力!



而对苏联而言即使损失了整个远东地区,苏联仍然可以确保乌拉尔山附近的战时工业的恢复,卫国战争不过是打的更加艰难,而且缺少远东的几十万精锐的回防,反攻时间相对延后而已!收拾完德国回过头来进攻占据远东的日本人也是很快捷的!



第三,不使用日本强大的海军获取战略空间和战略资源,坐等美国海军力量壮大,很显然也不符合日本的利益,即使夺取了苏联的远东地区,日本也将丧失太平洋地区的海上优势,美国若趁机发难!日本海军不就成了被吊打的的境地!


嘟嘟超


苏联有一种厉害的武器叫极寒天气谁都打不赢,不管是如日冲天的拿破仑还是不可一世的希特勒都折在这上面了,



日本早在1939年就有这个想法了,但是诺门坎战役后,日本就不和苏联打了,日本当时攻打农业国家还行,可苏联属于欧洲,工业化程度比日本还高,武器不比日本差,诺门坎一战,打得相当惨烈,就算当时日本勉强打赢了,进入苏联面对的不仅是百万兵力啊,还有呵气成冰的西伯利亚大地,日本人到那了,枪都能给你冻上。日本的机动部队,尤其是汽车坦克都是不防冻的,到了西伯利亚是根本就发动不了。

德国的坦克才到了莫斯科就冻得发动不了。何况是西伯利亚那地方都零下四十度了,日本的坦克质量没有德国的好,只能用步兵跑,后勤补充不上,就算没有中国拖住,给日本全力进攻苏联,估计也难。 为什么那谁选择重庆,就是看重那里地理环境,果然日本久攻不下被迫转南下太平洋,而日本要和德国汇合莫斯科,战线比到重庆长得多多了,环境恶劣程度不知高几倍。只要把远东铁路一破坏,根本就没有路走,当地人大部分是游猎,坐狗撬的,还有用驯鹿拉。

就算是把远东百万兵力调走,留下几万游击队,采用的柴堆战术对付日本大军都绰绰有余,当年苏联攻打别国的时候也吃尽这种战术的亏!还有假设日本和德国打下苏联,然后莫斯哥以西这边归德国,给你日本莫斯哥以东西伯利亚大片地方。这结局是日本愿意吗?分赃不均两国在苏联打起来,说不定反被苏联红军杀个回马枪趁机全歼。

所以对日本最好战略,由德国牵制苏联,反正靠近日本这边没有什么油水,日本重点发展满洲以此为基础,南下发展更有希望,就算德国打败苏联,离日本还远着呢!日本如此狡猾不会想不到这些!它才会搞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悟空生活


不会的!

因为你可以保证苏联受到东西夹击,却不能保证苏联不会得到美英等国的援助。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这边德日疯狂地让苏联掉血,而那边美英疯狂地给苏联输血,而且输血的速度还贼快,加上苏联不断造血,最后不但没有把苏联打垮,反而把自己拖垮了,这就非常不划算了。

而事实上,德日对美英等国的援助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订《租借法案》,此举标志着美国开始免费或有偿为法国,英国,民国,以及苏联和其他同盟国提供粮食,军事物资以及武器装备。美国开始参与到二战的大潮中。

1941年6月22日,德国即仆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军队共550万人突破苏德边境,开始闪击苏联。由于大清洗带来的军官断层,苏军上下不能迅速反应,加上斯大林对局势的乐观估计,导致开战初期,苏联军队一片混乱。

不到4个月,苏联损失军队高达300万,其中超过70万人被俘,飞机损失了96%,火炮坦克等损失不计其数。到莫斯科会战前夕,苏联损失国土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损失超过苏联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开始,此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战役的结果是苏联守住了莫斯科,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苏联用这次胜利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尊重,莫斯科会战前苏联接受的援助主要以英国援助为主,莫斯科会战后逐渐转为美国援助。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援助的主要物资包括:

炸药:132237吨,

钢材:2589766吨,

铝:26110吨,

石油:2622357吨,

化学品:631017吨,等等。

另外还有:

鱼雷艇:200艘,

小型猎潜艇:60艘,

AM扫雷舰和UMS扫雷艇美:77艘,

登陆舰:43艘,

“塔科马”级护卫舰:28艘,

雷达:1196部,

声呐:329部,

卡车和吉普车:420000辆,

拖拉机:8700多辆,

机车:1981辆,

机床:350000台,

防空火炮8218门,

反坦克炮5800门,

枪弹:4.7亿多发等等。

而美国援助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

1、北大西洋-摩尔曼斯克路线

北大西洋航线是美国援助苏联最近但是最危险的航线。二战期间,德军建造了大量的U型潜艇,出没于整个地中海、英吉利海峡以及北大西洋地区,对同盟国的船只造成巨大的威胁。

在二战开始的第一年时间,德国的U型潜艇在大西洋上就击沉了超过400万吨的船只。

这条航线从美国东海岸出发,除了支援英国之外,剩下的船只顺着北大西洋暖流向东北方向行进,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港口。

虽然在北极圈内,但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导致这里常年不冻,在这里卸下装备后,这些装备可以通过苏联在东欧地区发达的铁路网运到列宁格勒、莫斯科等地。

2、印度洋-伊朗高原路线

这条航线在三条援苏路线中距离最远的航线,也是最艰难的路线,但是却是最安全的路线。

从美国东海岸启航的船只,绕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到达伊朗海岸。

由于此时的德日都没有侵占中东地区,因此从这里卸货最为安全。从伊朗卸货后,物资会沿着陆路北上,从黑海高加索等地进入苏联境内。

由于伊朗高原地形崎岖,且海上航线最远,所以这条路线的运量也相对较小。

3、太平洋-西伯利亚路线

这条线相对于前两条航线而言距离适中,运量也很可观。但是在太平洋地区受到日本海军的威胁,此条线路在战争前期也是无法高效使用。

在美国取得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后,这条线路成为最安全的路线。

从美国西海岸以及阿拉斯加启航的物资到苏联远东的港口卸货,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最终运到东欧前线。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日本进攻苏联,只能导致美国援助苏联的远东路线被切断,对于伊朗高原的路线,无论德国还是日本都没有办法将其彻底封锁。所以美国援助苏联是一定的,是德日无法阻挡的。

所以,即使德日同时夹击苏联,最后先倒下的也会是德日。

另外,决定德日合击苏联必败的因素还有以下两个:

一、首先,日本陆军能力不足

1939年诺门坎战役战役中被朱可夫打得满地找牙后,产生了强烈的恐苏情绪。

不过,诺门坎战役以及先前的张鼓峰之战,本质上都是关东军和苏联的试探性交锋,并不是双方的决战,而且双方分别使用伪满洲国和蒙古国的旗号,和苏德战场上的大兵团厮杀差了好几个层次。

在日本军队中,存在着严重的“下克上”的传统,也就是说挑起事端并非日本高层的意思,而是关东军内部的下级军官,而日本高层采取是默许和纵容的态度,一旦取胜了他们就继续支持这样的军事冒险,如果失败也怪罪不到天皇身上,鬼子奸诈可见一斑。

虽然苏联的装备落后,但是依靠巨大的数量优势对日军形成了碾压之势,使日本彻底失去了北进的勇气。

诺门坎战役中,暴露出日军两个问题,一是兵力不足,二是装备简陋。

此时的日军正在中国境内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且进入相持阶段,因此日军不可能从华北地区调兵北上,而关东军镇守东北都捉襟见肘,更不可能增兵北上西伯利亚。

在装备上,日本将大量的钢材等用于海军建设上,航母和战列舰一个比一个精良,而陆军的装备可怜到普遍装备三八式步枪,大量制造薄皮坦克。这样的装备对抗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来说可能还占优势的,但是面对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苏联而言就是巨大的代差了。

这样的军队数量和装备,是不足以北上西伯利亚的,即使打赢了诺门坎战役,也不可能打垮苏联。

最可怕的是,虽然斯大林调兵数十万远东军区的西伯利亚师增援莫斯科,但是苏联仍然在远东招募了很多二流军队,继续威胁日本,这让日本十分消停。

二、其次,德日同盟貌合神离

德国和日本,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一个陆军很强,一个海军见长。

这种不同决定了双方虽然结盟,但是只能求同存异,不可能做出协调一致的步伐,比如夹击苏联。

话说1941年12月9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曾经让希特勒暴跳如雷,大骂日本人蠢。而在希特勒大骂日本人之前,日本人也对希特勒非常不爽。

1939年5月11日,诺门坎战役爆发,此时的德国,早已经在1936年和日本结盟。作为盟友,希特勒应该知道日本和苏联开战的目的。

此时,即使希特勒不能及时进攻苏联,给日本提供实质帮助,在西方拖住苏联,保持压力也是应该的。

然而,1939年8月23日,为方便进攻西英法,消除后顾之忧,苏德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

得知消息的日本人心中真的是一万只草泥马来回奔腾。

从这里以及以后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德日的结盟,与其说是结盟,倒不如说是德日相互妥协的结果,因为对双方而言,不相互拆台火并,就已经是老天保佑!

所以,在陆军不给力、德国不给力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开始发挥作用。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标志着日本开始执行南下战略。随后,美国参战,二战进程加快!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在诺门罕战役前日本有过北进(打苏联)的计划,但诺门罕战役后日军认为很难战胜苏军,应该把更多的军力投入中国战场,于是与苏联人签订了《苏日中立协议》。自此苏联能够腾出手来,把大量远东集团军调往欧洲战场;同样的日本得以抽出关东军的精锐入侵中国。日本1939年诺门罕被苏联打怕了,进攻苏联无非是夺取战略资源石油 ,偏远的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极度寒冷,并且当时还没开采出石油,对日本意义不大。

日本之所以选择南进,首先日本有强大的海军,其次进攻东南亚好处很多,第一个原因东南亚是英法的殖民地,美国英国无暇顾及,东南亚有丰富石油资源和橡胶,这是日本最缺乏的,日本本土没有石油资源,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当时也没有发现大的油田,主要石油资源靠进口,但是美国的封锁限制了日本的石油供应,石油是战争血液,并且美国当时已经很倾向于加入盟国,不如先下手为强,要想取得东南亚,首先要控制西太平洋,那么日本和美国的战争不可避免。何况中国战场已经牵制了大量日本陆军。所以日本选择挑战美国而非进攻苏联。

在东方战场,交战国关系非常复杂。日本和德国是盟国,可蒋介石治下的中国也和德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蒋介石军队中很多嫡系部队开始装备的都是德械,希特勒还几次想调停中日战争。苏联和德国在西线打的昏天黑地,但在东线却和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直到纳粹投降,也没见到德日夹击苏联的场面。不仅如此,由于日本未能发动北侵苏联的战役,苏联在二战期间共东方战线先后抽掉了5000多门火炮、3800多辆坦克和54万大军回防西方,为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巧的贡献。

就算日本进攻了苏联,胜算很小。例如诺门坎和张鼓峰两次试探后,日本一直对进攻苏联信心不足。日本陆军的整体装备水平,尤其是装甲和大口径火炮方面与苏联差距依然巨大,难以弥补。二战中日军所谓的中型坦克,在苏德等国的标准中就是典型的轻型坦克,而日军所谓的轻型坦克在苏德等国军人眼中,仅是汽车上蒙了一层铁皮而已,称其坦克已是勉为其难,此类装备实在无法参与高烈度的战争。虽然在对付中国军队时日军这些坦克可以所向披靡,但在和苏联仅有的两次较量中都是一败涂地。特别是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关东军将炮兵、装甲兵和空军等主力悉数调往前线,但战绩依然令人沮丧:近5万名士兵死亡,积攒的装甲力量被打的所剩无几,司令官甚至剖腹自杀,而苏军仅伤亡数千人。苏联军队的强大炮火和难以抵御的装甲铁流让日本人印象深刻。所以日本就算当时进攻苏联,胜算真的很小。


左手枪炮右手玫瑰


苏联必亡!

很多人都说日本关东军打不过苏联,所以日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是错误的。

日本有两大军种,一是打不过苏联的陆军,二是苏联没有的海军。可笑的是这两个军种不像是一个国家的,(相互之间谁也不买账)。海军有超过二十艘航空母舰,八艘重型航空母舰。可以说航空母舰在没和美国开战时那是世界第一。英国虽然最先发明航空母舰,但不重视。

如果日本决定全面进攻苏联,又怎么会傻不拉几的从西伯利亚去进攻。完全可以穿过海参威,通过阿拉斯加,绕过北冰洋(当年的沙俄舰队也是这样来到中国大连的)。运输日本精锐二十个师团,切断英美的沿海运输线,甚至可以来个日式的‘诺曼底登陆’,这时的苏联就根本没有什么大纵深可言。

只是这样会消耗日本海军多年储存的战略物资,特别是石油(德国也缺少),而前期胜利在望的希特勒根本不想日本分享胜利果实,没好处的日本海军才坚持南下与美国开战。总之,如果日本和德国合围苏联的话,这是全世界的灾难,苏联也必亡。


幸運21


日军如是坚决执行石原莞尔的北上方针,苏联远东部队肯定扛不住的。莫斯科会战,苏军反击的主力就是抽调来的远东精锐。如当时德日合击,苏军顾此失彼,哪一头都守不住。很多人说日军是经诺门坎一战后,不敢进攻苏联。其实观点不正确。38年和39年两次进攻苏联都是关东军擅自行动。当时日军大本营还在纠结到底是南下还是北上,骄横过度的关东军仅派 一个三单位制的乙级师团就敢进攻苏联。失败后再组建的第六军其实也是一个师团多一点。两次失败后,关东军才打算拼命了。调来直属的三个甲种师团,并从关内调来几个师团,包括本地的常驻部队。 如不是日军大本营强行摁下,远东苏军39年就要被打没了。再说日军如真要放弃南下,全力进攻苏联。那就不仅仅是关东军了。在二战期间,苏联一直是向日本示好。直到太平洋战争开始。


逸禅文化


二战中假如德日同心,做好配合,苏联必亡!

单一个德国,把苏联都已经逼到绝境了,莫斯科保卫战,如果不是德军缺乏应付寒冬的装备,更关键的是如果没有从西伯利亚调来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前来助阵,莫斯科很难守住。

莫斯科一旦失守,苏联军队最后的归宿就是乌拉尔山区甚至以东,实际上苏联高层也做出了这样的打算,战前已将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向东部大转移,后来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甚至无点可转。

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重大,经此一役,德国不败神话破灭,苏联卫国决心大炽,同期,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入局,海量援助苏联各类战争物资,最终使得苏联倒上来一口气,支撑到了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

来说说日本的“北进路线”和“南进路线”。

当时的苏联(之前的沙俄)是日本唯一的世仇,打苏俄,不用动员,士气有保证。1939年5月,北进计划第一步在“满”蒙边境诺门坎打响,结果是苏军惨胜,死亡人数9700多人,日军死亡8717人,苏联军官自己也承认这种战果“是靠人力和武器弹药优势”取得的。该地地势开阔,相对适合苏联人的机械化兵团作战方式,苏军参战人数、飞机重炮坦克装甲车都多于日军,获胜是在情理之中。
日本方面,大量关东军后续部队已经源源不断赶往交战地点,这个时候,欧洲传来噩耗——苏联德国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军大本营高官反应:这帮德国人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只好叫停诺门坎战役,也就是说,德国与日本的步点不一致,希特勒当时是想声东击西,日本则是希望德国当时打响对苏战争,双向夹击。

反过来说,假如诺门坎战役扩大化,持续打下去,且日军能取得一定成效,德军也不见得会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入侵波兰乃至苏联的战争可能打响的更早,绝不会坐视日本专美——从这个角度说起来,日本的诺门坎表现,在希特勒看来,太不够给力。

当1941年夏天,希特勒打响苏德战争后,德国倒是热切的盼望着日军能在远东给苏联裹乱,但日本人手里已经挥舞着“苏日中立条约”,开足马力备战南线,开始作死历程。步点仍然不一致。

如果德日同心,步调一致,苏联前景非常黯淡:

  • 日本坚持北进路线,且能与德国人战略目标协调一致,把准备南进的力量全部放到北路,不去招惹美国,美国人自然不会吃饱撑的去援助苏联110多亿美元的战争物资,德国与日本的海军实力足以切断任何可能运往苏联的军事援助,以日本的海军实力,能在苏联远东地区刷足存在感。

  • 靠苏联本身的实力说话,德日双线的夹击会使苏军顾此失彼,无法形成有效支援。

  • 双线夹击会摧垮苏俄抵抗意志,成为苏内的少数民族和沙俄旧势力水涨船高的催化剂。可以说,这部分势力痛恨苏俄统治已久,带有“见风倒”的攀附性质,只会押宝未来的胜利者,只要胜负天平倾斜,他们绝不吝啬做压垮苏俄的最后一根稻草。

  • 苏联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伏尔加河流域等欧洲部分,少数在远东,而乌拉尔山地区很少,总说二战期间苏联兵源丰富,但真正兵源丰富的的西部地盘都落于敌手,死一个少一个,即便顺利跑到大后方乌拉尔山区,拿什么去反扑翻盘?这跟国府稳居兵源丰富的四川地区性质大不一样。

  • 国际方面,土耳其会放弃打酱油立场,墙倒众人推,打响对俄国的第十二次、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战争,这将会是一次瓜分俄国的盛宴。


盛宴中可能会有华夏VIP坐席,这视乎华倭双方从高层到军队、再到民间的政治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