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來自國外、研發支出偏低,明陽智能拿什麼IPO?

核心技術來自國外、研發支出偏低,明陽智能拿什麼IPO?

作者@沐宇

在中國製造2025中,明確提到了“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能裝置、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發展”。可見,可再生能源裝備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一個側重點。

當前,全球知名風機廠商中,來自中國的廠商佔據了絕大部分。其中,明陽風電是中國最大的非國有(或國資控股)的風機制造商。

明陽風電旗下的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於今年披露了A股IPO申報材料。明陽智能是目前國內第三大風機廠商。它的產品品類豐富,覆蓋了多種功率的風機,包括1.5MW、2.0MW、3.0MW 系列陸上型風機和專為海上風電設計的超緊湊型3.0MW、5.5MW、7.0MW 系列海上型風機。

行業大考:電價下調、補貼減少

我國發電方式主要有火力發電、水力發電、風力發電、核能發電以及太陽能發電。從發電機組裝機容量來看,火電與水電佔了其中的絕大部分。2010-2017年期間,國內非化石電源發展明顯加快。其中,風電規模實現高速增長,裝機容量在全部發電方式中的佔比由2010年的3.1%提高至2017年的9.2%,躍升為我國第三大電力來源。但其增幅明顯不如光伏,光伏裝機量實現了143.04%的年均複合增長率。

核心技術來自國外、研發支出偏低,明陽智能拿什麼IPO?

儘管從時間節點來看,風電裝機量在八年間增幅明顯。但縱觀全球市場,實際上近十年間風電每年新增裝機量是呈現出明顯的波動狀態。

核心技術來自國外、研發支出偏低,明陽智能拿什麼IPO?

在2012年達到歷史高點之後2013年出現明顯回調,這主要是由於美國風電裝機活躍,為搭上即將到期的生產稅抵減政策的末班車,所有項目都必須在2012年底前併網。

2015年全球新增裝機量創新高之後又有顯著下降。這時候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主市場。受整治“棄風限電”政策及中東部地區風電項目建設週期長影響,我國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風電併網容量下滑。

風電行業經過一段時期的快速發展,累計裝機容量已達到一定規模。但是由於風資源地理分佈與用電需求不匹配,風電建設和電網建設不同步,因此存在兩大突出問題:風電併網消納和“棄風限電”。短期內,這兩點仍將是影響風電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所謂棄風限電,是指在風電發展初期,風機處於正常情況下,由於當地電網接納能力不足、風電場建設工期不匹配和風電不穩定等自身特點導致的部分風電場風機暫停的現象,這樣大量的浪費了風資源。

在我國,風力資源集中於三北地區,而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主要在東部地區,特別是華東和華南。大規模遠距離輸送對於電網建設要求較高,風電通常就地消耗居多。三北地區風電過剩、無法併網,出現了“棄風限電”。

2016年一季度,全國棄風率為26%,達到歷史的峰值,其中新疆、甘肅等部分限電嚴重的地區棄風率超過了35%。隨後國家出臺多項緩解棄風限電的政策。2017年全國棄風情況出現緩解,棄風率下降為12%。但2018年棄風壓力依然存在。

核心技術來自國外、研發支出偏低,明陽智能拿什麼IPO?

2018年1月1日之後,我國執行新一輪風電上網標杆電價。最新一輪風電上網標杆電價中,一類至四類風資源區分別為為0.44元/千瓦時、0.47元/千瓦時、0.51元/千瓦時、0.58元/千瓦時,較上一輪風電上網標杆電價,分別下降0.02元/千瓦時、0.03元/千瓦時、0.03元/千瓦時、0.02元/千瓦時。據測算,2018年陸上風電價格降低後,每年將減少新增陸上風電補貼需求約15億元,合計每年減少新增補貼資金需求約60億元。

在“棄風限電”依然存在的情況下,電價下調、補貼陸續退出等各項行業相關政策變動對風電行業整體景氣度會造成一定影響。下游風場的新增裝機量將會面臨較大壓力,這種需求疲軟會傳導到上游產業鏈各環節。

在補貼下降的情況下,下游風場對於低發電成本追求更甚,會要求供應商不斷壓低價格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會對於風機的發電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當前,補貼發放延遲已經成為可再生能源發電行業的普遍現象,未來這種情況預計並不會得到緩解。風場遲遲拿不到補貼也會影響其與供應商的結款。

總體來講,電價下調、補貼減少都將對明陽智能的生產經營、利潤水平、主要客戶回款情況等方面都將產生不利影響。

核心技術來自國外,“中國製造”何時能成“中國創造”

儘管明陽智能是風電風機行業的頭部企業,並宣稱“在大型風力發電機組和葉片、齒輪箱、發電機、電控系統等關鍵部件的設計研發,以及數字化、智能化風機控制等方面具有全面系統性的核心技術體系”。但這麼多年來,讓明陽智能能夠在行業內站穩腳根的核心技術卻來自於德國一家名為aerodyn的公司。

2006年4月,那時明陽智能還沒成立,其創始股東之一的明陽電器與aerodyn旗下子公司簽署了委託設計開發合同,明陽電器委託aerodyn公司開發和設計1.5MW風力發電機組相關技術。2007年5月,明陽電器將這一技術轉讓給明陽智能。明陽智能在吸收消化該技術後,於當年製造首臺MY1.5-77雙饋發電機組併網發電。

2008年7月,明陽智能與aerodyn旗下另一家公司aerodyn Asia Co.Ltd簽署《SCD技術許可協議》,aerodyne Asia Co.Ltd將2.5-3MW陸上SCD風力發電系統和5/6MWOffshoreSCD風力發電系統的工業知識產權授予公司使用。明陽智能具有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排他性權利。

所謂SCD(Super Compact Drive),是指一種超緊湊風電機組,傳動鏈由主軸承、兩級行星齒輪箱和中速永磁同步發電機組成,具有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建設成本低的特點,機型葉片設計為兩葉片。

這一次的合作方式與上次不同。上一次的技術版權掌握在明陽智能一家手中。而這次變為雙方合作開發,aerodyn Asia Co.Ltd負責設計、生產指導和認證準備,明陽智能參與設計工作,提供中國地區必要的風資源參數,製造樣機,生產、銷售和保有產品。從中可以看出,aerodyn公司依然是研發的主力。

在這份協議中,明陽智能不僅要向aerodyn公司支付基本費用1660萬歐元,還要在未來的產品銷售中給予aerodyn後端收益分成。對於第1-100臺、第101-500臺、第501-1000臺、第1001臺以上的SCD風能轉換系統,aerodyn公司分別抽取2.0%、1.5%、1.0%和0.5%的專利權費。

然而這個專利費在實操中並未支付。2016年1月30日,明陽智能與aerodyn Asia Co.Ltd簽署了新的技術許可原則協議。明陽智能向aerodynAsia Co.Ltd完成1660萬歐元的基本費用付款後,aerodynAsia Co.Ltd授予明陽智能在中國境內擁有和使用所有現存的SCD型號風機的排他性權利。在新的協議中,不存在後端收益分成的約定,但原協議的後端收益分成條款是否解除明陽智能並沒有詳細說明。

通過消化吸收aerodyn 的先進技術,明陽智能又進行自主開發,目前已經擁有1.5MW、2.0MW 雙饋風機,3.0MW 及以上半直驅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的核心技術。

從明陽智能的產品銷售結構中可以看出,1.5MW風電機組曾經是其主打產品,但近三年開始,2.0MW 風電機組銷售佔比越來越高。理論上,風電機組單機功率越大,每千瓦小時風電成本越低。隨著風電技術的不斷髮展,國內風場機組大型化成為發展趨勢。

核心技術來自國外、研發支出偏低,明陽智能拿什麼IPO?

而明陽智能的主要競爭對手金風科技在2.5MW種類上早已放量。明陽智能與其還有差距。

對比明陽智能跟同行業公司的研發支出佔比情況,可以看出其在研發支出上投入力度還稍顯不夠。

核心技術來自國外、研發支出偏低,明陽智能拿什麼IPO?

注:st銳電經營異常,因此數據可參考性不高。

儘管全球風機制造已經被中國廠商所壟斷,但包括明陽只能在內的國內廠商目前生產3.0MW以上大功率風機的能力依然有所欠缺。在國內陸上風電裝機趨於飽和的情況下,海上風電將逐漸變為各家競爭的“主戰場”。但海上風電對於風電機組的質量和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陽智能未來在海上風機板塊的發展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12項訴訟,糾紛總額超過1億元

截至2018年7月,明陽智能500萬元以上的未決訴訟有12項。其中有7項為買賣合同糾紛。訴訟的主要內容大多是明陽智能採購的風電主軸、光伏支架等零部件在安裝完成後,日常運行中出現質量問題,因此,明陽智能與供應商互相扯皮。

這類糾紛的涉訴總金額為1.02億元。假設這7項訴訟均敗訴,考慮到明陽能源2017年實現的營業總收入52.98億元、營業總成本51.06億元,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同時,由於下游風電場並不直接對接風電機組零部件供應商,因此他們會將這種質量問題直接歸咎於明陽智能,從而對公司的聲譽產生不良影響,並影響日後項目投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