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人民兵工始祖在井冈

许多人以为,人民兵工的始祖是1931年10月在中央苏区创办的官田兵工厂,实际上,人民兵工的历史还要在此基础上往前推4年。

1926年,袁文才率宁冈县保卫团起义,推翻了北洋军阀把持的宁冈县公署,成立了宁冈县人民委员会。龙超清任委员长,袁文才任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自卫军手里共有60支枪,其中有不少是坏的。袁文才便请其妻叔谢凡经帮助修理坏枪。谢凡经是井冈地区小有名气的手工业者,有不少绝活在当地无人出其右。他试修几日后,居然无师自通地修好了2支枪。大喜过望的袁文人便让谢凡经带了几个人,搬进步云山的白云寺,办起了一个小小的修械所。

军史:人民兵工始祖在井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进驻茅坪后,听说袁文才有个修械所,甚为赞赏。此时工农革命军中正有不少坏枪,毛泽东便与袁文才商定,从工农革命军中找了几位懂修枪的战士(其中1人还会做步枪的击针簧和退弹钩),将修械所扩增至8、9人,并改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修械所”,这才是人民兵工的发端。

军史:人民兵工始祖在井冈

井冈山会师后,湘南农军近万人上山,枪支显得特别紧张。陈毅为师长的12师,几乎是“梭镖师”。为解决军械供应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商议,从上山队伍中抽调了一批湖南水口山铅锡矿矿工出身的战士,充实到修械所,并把“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修械所”改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械处”。由水口山工人出身的军部特务营营长宋乔生任军械处处长。1928年6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械处”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械处”。

军械处成立后,工人增至20余人,设备也有所改善。工人们忘我劳动,源源不断地把修好的枪送往部队。他们还开始试造土硝、土炮。虽然连续几次试验均造失败,但宋乔生、谢凡经等人毫不气馁,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终于造成了第1门土炮。毛泽东、朱德等闻讯很高兴,指示部队每打下一个地方,都要注意收集台钳、钻头送往军械,并布置地方政府组织人员广收废铁,充作制造土炮的原料。

军史:人民兵工始祖在井冈

1928年6月23日,红4军取得龙源口大捷,粉碎了赣敌第4次“进剿”,缴获了7、8百去枪,内有不少坏枪。为了武装地方赤卫队,军械处再次扩大规模。经毛泽东提议,1928年7月间,军械处从步云山白云寺迁至茨坪,并将王佐部铁匠出身的参谋长刁飞林调入军械处任副职。

在宋乔生、刁飞林等人的领导处,军械处的工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了单响枪。

军史:人民兵工始祖在井冈

在1928年8月31日的黄洋界保卫战中,红4军留守部队以1个营的兵力迎战4个团的敌军。战至下午4时,31团1连将军械处刚刚修好的1门迫击炮和仅有的3发炮弹安放在团指挥所附近。3发炮弹悉数打出,其中最后一发正好命中敌指挥所驻地——腰子坑。此前敌人侦知红4军中,只有主力28团拥有迫击炮,因此误判红4军主力已回师井冈,遂吓得魂飞魄散,仓皇而泡。

9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返回井冈山根据地途中,闻知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十分高兴。毛泽东即兴吟就了一道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其中那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指的就是此事。说起来,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也有红色兵工战士们一份功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