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命運」與政策息息相關

青海新聞網訊 董峰,是出生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東山根中村土生土長的農民。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當時董峰聽過最多的金玉良言。但是由於讀書讀不進去,再加上家裡人那時對教育並不重視,想著養兒子就是為了早點長大替家裡分擔點勞力。之後,董峰便順理成章地加入到了務農種田的行業當中去了。

可是一個靠種田為生的人該怎麼致富呢?骨子裡董峰是個愛動腦子和勤勞吃苦的人,在外出務工的那幾年,他不斷積累經驗和資金,還時常帶著村裡的其他人一起務工,成為了俗話說的“小包工頭”。

就在2010年憑著自己的努力,董峰在村東面的一片空地上建了村裡第一個磚瓦廠。董峰迴憶起那時說道,磚瓦廠根本沒什麼技術含量,黃土一進窯就變成了磚塊,堆砌成小山包的磚臺都是成批往外送,談不上什麼質量不質量的。

雖說董峰的磚瓦廠在當時的市場上毫無競爭力,但就是這個嘗試,讓他一年有了三四萬元的收入,村裡的不少村民也選擇了到這裡打工,也算是帶動村民就業了。

到2012年,政府鼓勵村子發展集體經濟,於是董峰將自己的磚廠交到了村裡,通過村民入股的方式進行分紅。由此,董峰和東山根村的命運又發生了變更,董峰結束了單打獨鬥的致富生涯,東山根村也有了自己的第一個集體產業,每年將近有十二萬元的收入。

有了經營磚廠的經驗和資金,董峰更是幹勁十足。接下來的一年裡,他更是想方設法讓村子有更多的產業發展——流轉土地種枸杞、建溫室大棚搞蔬菜種植、找專家要青稞崑崙15號的種子提產量。

“總覺著董峰幹事情比別人進步,想法也趕在別人前頭。當我們想著地沒人種了的時候,他去找專家來幫我們提升產量,每畝從以前的幾百斤變成了1200斤。當大家覺得磚廠的生意還不錯的時候,他就放棄磚廠說要跟著政策走,搞起了有機肥加工。當週邊的村子還在因為枸杞賣的價格不好的時候,他又帶著我們種藜麥,反正辦法多著嘞!”村裡50多歲的董成延這樣說道他們的這位幹事近似著魔的黨支部書記。

2015年5月,董峰毅然關停掉了村裡的磚廠,成立了東山根中村萬噸生物有機肥廠。當時,許多村民對於他的這個決定持反對意見,想著好好的磚廠為啥要給關掉呢。董峰苦口婆心的開導大家:“磚廠雖然能掙錢,但是對生態環境破壞大。現在國家都在提倡生態發展,我們村子當然也得跟上。”

事實證明董峰的眼光不錯,東山根中村東南都是牧業村,村裡張佔海成立的東山根羔羊養殖合作社,有將近5000多隻羔羊,再加上週邊枸杞、藜麥等農作物種植面積廣,可以說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果然,一年,企業就有了將近2000噸有機肥生產能力,周邊3萬方的羊糞、牛糞被董峰收購一空,收入達到20萬元。

當時,村裡人高興壞了,都說董峰是“收糞大王”:“自從董峰建了個收糞廠,村裡連一個羊糞蛋都找不見了。”如今,村裡的有機肥廠每年產出近5000噸,產值達50萬左右。每年入股的村民戶均分紅2800元。

原本讓大家頭疼的人畜糞便成為了有機肥廠的原料,產品可用作藜麥、枸杞、青稞地施肥,東山根中村在黨的政策引領下,不僅發展適合村裡的特色產業,而且從單一的種植業到一環接一環的產業鏈,東山根中村找到了自己致富、奔小康的好法子。

在這個過程中,董峰也從一位普通的農民,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和村黨支部書記。董峰帶動了村裡產業的發展,產業的不斷壯大也在不斷成就著他。

用董峰的話說就是自己的“命運”是跟黨的政策息息相關的,也與村裡的每個人是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