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简介

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系轩辕黄帝五世孙,父帝喾,母庆都。司马迁列之为五帝之一。尧以钦明文思四德安其民,亲睦九族,更以“禅让”美德名扬天下,颇受人民敬仰和拥戴。尧15岁封唐侯,20岁为天子,在位98年,117岁去世,葬于谷林。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历史文献记载

1、《吕氏春秋·安死》记述“尧葬谷林,通树之。”

皇甫谧注曰:“谷林即城阳也。”

2、《帝王本纪》记述:“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

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北教八狄。”

3、《竹书纪年》记述:“帝涉于陶。”

许慎著《说文解字》“鄄”,陶也。

4、《括地志》记载:“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

5、《大清一统志·唐尧陵》记述:“陵高四丈五尺,广二十余丈,上有庙。”

6、《乾隆御批纲鉴》:帝崩于成阳,葬谷林(谷林即成阳)。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今尧陵墓区面积6000余平方米,地势平坦,墓区原有松柏古树300余棵,1979年淤灌时全部淹死,现有近年所植柏树60余株。尧陵封土直径15米,陵前立有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所立“尧陵祭文碑”和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濮州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栋。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2015-11-10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2015年11月10号上午,我县召开帝尧陵历史文化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山大、山师大等历史文物考古专家及新华社、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等十余家媒体应邀参加会议。市人大副主任汤建梅、市政协副主席付守明、陶体华,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谷瑞灵,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乾山,县委副书记袁红兵,县政协主席李长山、县人大第一副主任孙彦军等市县领导出席会议。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与会人员首先到帝尧陵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详细了解有关考古发掘工作情况。在随后召开的研讨会上,县委书记谷瑞灵代表县委、县政府致欢迎词,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乾山主持会议,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谷林帝尧陵历史文化内涵的见解,根据文献记载、现有遗存,结合最新的考古勘探成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的历史文物考古专家达成一致结论:帝尧陵遗址就在鄄城谷

部分历史文化专家发言

(根据专家现场录音整理)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于海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发言摘录) 在鄄城,希望继续发掘文献史料,通过文献史料,进一步传承古代的先贤,在我们鄄城,很多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历史学家和学者,做了很多的工作,对尧舜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应该在这方面进一步发掘,来充实我们今天的工作,用科学史观定位尧陵遗址与文献史料的关系,尧葬谷林,史记中记载,这是一种文化遗产和财富,特别是在当地,是受大家肯定的,这就是一种文化。充分把握文物学和考古学相结合,在咱们这,通过前期的勘察和发掘勘探,所取得的成果,对于尧文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现场参观和介绍,它的手段是科学的,它的成果是巨大的,我们看到发掘的很多标本,对进一步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利用鄄城的历史文物和历史史记,讲好鄄城的历史故事,对于推动鄄城发展和文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尧陵墓碑的发掘,前景是巨大的,是不可限量的。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吕伟俊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上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帝尧陵历史文化研讨会”,来自北京、济南、菏泽以及鄄城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帝尧陵遗址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发表了宝贵的意见。特别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专家即菏泽市曹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了近几年来考古发掘的实况,更有意义。综合研讨会上的意见,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根据大量史籍记载,鄄城县谷林就是帝尧陵遗址。第二,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及民间老百姓口碑记忆相传,谷林这个地方也就是帝尧陵所在。从汉代一直到清代,这里都有帝尧陵祭祀遗存。若干年之前,这里松柏茂密,香火旺盛,只是后来由于黄水的冲击及其他原因,陵寝才被淹没。刚才,我们大家已经去遗址考察,从现存的石碑等相关文物看也可相见当年帝尧陵完好时的盛况。因此,史籍记载与现场考古发现两者相印证,鄄城谷林就是帝尧陵遗址这个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魏成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发言摘录) 刚才路维民先生、张连杰先生分别介绍尧葬谷林的有关文献记载和尧陵考古勘探情况的汇报,对尧陵历史的探讨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关于尧葬谷林先秦时期的文献就有记载,汉代以来从文献到碑文古迹都有比较明确传承,前面已有介绍。我赞同刚才张启龙先生的观点。

这次会议安排会前去尧陵遗址考察,现场对勘探的范围、方法和主要成果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对原始地层取样的标本准备的也很充足,让代表们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对标本的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从各个不同层位勘探所取地层土样和内含文物标本比较齐全,对各文化层的深度、厚度也都有明确的记录。特别是在人工勘探困难,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勘探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机械勘探和取样工作做的比较细致,勘探成果比较可靠可信。

汉代遗存的发现也很重要,目前与鄄城尧陵最有关的证据除文献记载最重要的当属汉代的碑刻资料。据汉代碑文记载尧陵始修于东汉永康元年,其后东汉建宁五年、熹平四年继续修庙立碑。这次勘探发现汉代文化层证明现存尧陵修建在汉代遗址之上,而发现的汉代砖瓦等建筑遗物也说明这里存在一定规格的建筑,虽然仅据现有的材料不能断定此处汉代建筑的性质,但可以证明现存明清时期所建的尧陵并不是建立在荒原之上,而是有所依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根据《汉书》《水经注》等文献记载及相关考证,汉代修建的尧庙从地理位置结合汉代碑文记载考察,现今鄄城尧陵遗址与文献记载汉代所建尧陵的谷林地望大体相吻合,也即鄄城尧陵或为汉代在谷林修建的尧庙所在地。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张启龙 菏泽市文物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专家发言摘录)通过在鄄城对帝尧陵的勘探,发现了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址,由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古遗址埋藏普遍较深,这次勘探使用了筒子钻,在考古钻探中是一种新尝试。勘探资料表明,尧陵应建于古代遗址之上,该遗址主要为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之上依次叠压着周代、汉代、清代遗存,出土的汉代板瓦属于建筑材料,不排除汉代时这里存在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印证了汉代碑文关于修建尧陵的记述。像帝尧陵这样大规模的龙山文化遗址,一般会有城址存在,其时代也与帝尧生活的时代相契合。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吕凤涛 菏泽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专家发言摘录)帝尧陵勘探发现14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址,是菏泽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要重视帝尧陵的保护与研究,严格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好遗址的本体保护,城市规划和旅游设计要避开遗址的建设控制地带。要从理念上将遗址保护与旅游设计相结合,使历史景观焕发活力,让古老的景观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遗址的周围地段利用自然的和人文的景观资源搞好旅游规划设计,即利用帝尧陵这一珍贵历史文物资源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创新等一系列手法对历史、人文资源进行重新整和、再生,从而满足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尧帝陵历史文化研讨会专家组意见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尧王虚葬八百墓

唯有真身在谷林

参会的各位考古专家达成一致结论:帝尧陵遗址就在鄄城谷林,铁证如山,不容置疑!

鄄城人请转发!

尧葬谷林,铁证如山!尧葬谷林,铁证如山!

山东鄄城欢迎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