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是誰的責任?

侃侃的佬黃


大學生就業有多難?看看全國各地的社招會就知道了。那場面太壯觀了,可以說是人山人海,好比是春運一般。

大學生就業為什麼這麼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認為是高校的責任,是高校沒有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大學生。這個板子全打在高校屁股上,高校未免委屈了點。

大學生之所以就業難,高校雖然難辭其咎,但並不是主要責任。高校還是那個高校,為什麼以前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而現在的大學生是社會的棄兒?這個鍋完全由高校來背,高校就比竇娥還怨了。

大學生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業難?估計大家都知道,是從大學擴招以後。當教育實行產業化發展,併成為經歷增長的動力以後,國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但是,也帶來了高等教育產品的嚴重過剩。而產品過剩的責任,雖然高校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始作俑者並不是高校。所以,首要責任是教育制度改革。

當然,高校的責任也不小。現在的大學,一味地貪大求全,大專想變大學,專業性大學想變綜合性大學,於是拼命擴招,大學教育由過去的“小炒”變成了現在的快餐。特別是一些三本院校,根本就是以賺錢為目的,無論是師資、基礎設施和科研設備都跟不上,把大學文憑搞得像菜市場批發小蔥似的。這樣的大學生,幹嘛嘛不會,吃嘛嘛香,畢業以後就業能不難嗎?

最後,家長和學生也有一定的責任。高等教育環境變了,可是很多家長和孩子的觀念並沒有變。雖然讀了一個二本、三本和大專,也都認為是大學生,然後就必須要進科室、做管理、當幹部,對生產一線不屑一顧。管理崗位就那麼多,重本和一本都快擠破腦袋了,哪還有二本、三本和專科的機會呢!所以,就業難與很多學生不切實際的職業期望也有很大的關係。

你怎麼認為呢?歡迎大家交流。

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高校畢業生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也同時面臨很大壓力,大學生上崗問題關係社會發展、穩定,所以一直收到多方關注。就大學生就業難造成的原因,進行了以下一些方面的總結,希望有所幫助。

學習教育及個人認識方面:

1、課程往往滯後行業發展。大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較單一,步入社會實際應用起來難免出現脫節情況。因教育體制因素,課程調新的較慢,不夠及時,加強可能受師資限制,課程滯後行業發展。於如今技術不斷更新背景下,大學生在校四年裡若僅接觸固有設立課程,畢業後較難適應人才市場競爭。

2、大多學歷教育重點在培養他們理論基礎,提高專業技能,在專業實踐上有較大缺陷。且大學生專業技能,實踐上認識不夠,無意識,沒主見。高校無法給他們足夠實踐機會,大學生有缺少主動實踐性,在這些因素影響下,一些大學生自然不能受用人單位青睞。

3、一些大學生職業方向不明確,造成就業盲目。有些大學生剛畢業,特別名校畢業的,會表現的盲目自大,在就業選擇上,除了知名大企業不去考慮其他就為單位。但實際找工作中,因為缺少實踐經驗,有總碰壁,這就令他們開始不自信。

所以大學找工作之前,需明確個人職業方向,努力對所選行業動態進行了解,做好前期準備。

用人單位方面:

1、大多用人企業,在人才選擇上,總想招到完全符合崗位要求專業人才,不想錄用缺少經驗剛畢業大學生。如IT行業發展很快,有不少新興職位,在人才需求上比較大。就軟件測試方面人員一年缺口可在幾十萬。可一般學歷教育的大學生為通才,而IT企業要的為某項技能專才。這就造成大學生就業問題,所以大學生於學校就需有增強專業技能意識,不是單一的學習理論知識。

2、雖然有些用人單位會聘用應屆畢業生,但在薪資及工作崗位上,給出條件,相對較低,這又令一些大學生不願接受,所以就業問題還是不能解決。

大學生就業問題,個人覺得也不能說為就具體誰的責任,以上所說到這些問題,不只是一方的原因,不管是教育方面,用人單位還是大學生本身,都是相關的。


決勝網



55030991神州署光


這不是簡單的責任問題,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多。

還是簡單羅列一下吧,更有條理一些。

1、高中之前的12年學生生涯是非常苦逼的,尤其高中,壓力非常大。每天在書山題海中奮力拼搏,每天超過10個小時以上的學習。就跟彈簧壓到最低一樣,進入大學的寬鬆環境後,大部分新晉大學生會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迷失時間,會肆意放縱,享受青春。熬夜、玩遊戲、談戀愛、逃課。越是稍差一點的大學越是如此,往往到了大三大四才會意識到需要為進入社會儲備一些必要的知識了,又容易陷入考證的迷局,學到的皮毛對就業幫助不大。從知識層面可以說,社會上需要的知識,大學裡能學到的還是太少。

2、大學擴招導致大學生貶值,供大於求自然貶值,這個可以理解。

3、大學成為盈利機構,專業設置並不結合社會真實需求和就業情況,造成部分專業就業困難。再就是大學的知識更新太慢,嚴重落後於時代,學到最後用不上。畢業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想勝任還是要靠自學,這也是就業難的部分原因。

4、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這完全是大學畢業生自己的問題。覺得低賤的工作不幹,一心奔著辦公室所謂的白領崗位,哪怕工資高也不會去做藍領的工作,還在把自己當作天之驕子。寧肯啃老也不先就業再擇業。

5、如果說的責任大點,可以往大學說說,外行領導內行的機構往往不會太優秀,變革更新會慢,改進束手束腳。這也是大學跟不上社會真實需求的重要原因。

6、社會規則是擁有更多社會關係或者財富資源的人擁有更多機會。相信每個人都知道,有些人哪怕成績再差也不用擔心找工作的。一方面可能家族或者親戚有好企業,一方面可能家族有關係。當好的崗位已經被內定時,剩下的人就只能去爭剩下的崗位了。

簡單說這些,不能只去研究責任的問題。如果你在大學真正學到了社會需要的知識。在大學裡就嘗試簡單的創業或者兼職,在大學裡就已經能掙到錢,那麼就業一定不是問題。

所以改變自己才是核心,怨天尤人找不到出路。

微信公眾號:jiabailidiancom 或輸入 加百利點靠木 ,財富之道,開源節流,敬請關注。


財智成功


對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我們先不追究是誰的責任,我們先來分析下原因。現在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了,其中的原因非常多,總體概括有以下幾點:

1、分佈大學生較多的區域,崗位太少,供需不平衡;

2、大學生選擇的專業太冷門,市場上適合的職位非常少;或者太熱門,企業招聘的門檻高;

3、大學生不管理理論基礎和實操能力都達不到崗位的需求,也就是高職低能的現象普遍;

4、大學生目前的生活環境優越,不著急找工作以至於到最後找不到工作;

5、現在的大學生都快到95後,個性鮮明,特別注重工作崗位要滿足自身需求,而不是自己去達到崗位要求。

現在我們分別從這些原因中來理清責任。

針對第一條:如果是因為社會上的職位數量太少,導致容不下那麼多的大學生,那這個責任應該是國家來擔。但是,現實的實情是崗位數量很多,而學生太少,都不能達到企業的用工需求。前段時間校招,就有老師反應,現在工科類專業的學生就業,學生同企業的比例是1:8,也就是8個企業搶1個學生。所以現在學生就業難的責任必然不在國家。

針對第二條:專業選擇導致就業難的這種情況,目前也佔了一定比例,舉個例子,有的學生選的是像社會工作這種還未完全發展起來的專業,在內地的崗位是非常少的,所以就業就很難;而像會計這樣的專業,非常熱門,但是企業的用工標準也很高,基本上考慮211/985本科學歷的學生,所以大專和一般本科院校學習會計專業的就業情況就不容樂觀了,針對這條,我們的責任就不太能明確劃分了。

針對第三條,其實責任非常清晰,就是學生本人的責任,大學期間不好好學習課本知識,逃課玩遊戲,又不注重實操,導致最後再就業的時候拿不出真才實學,怎能就業不困難。

針對第四和第五條,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大部分是比較優越的,經濟壓力不大,所以學生本人沒有著急就業,這是2017年新興的一個詞“慢就業”,學生不著急,但是企業用工急,時間久了之後,學生一直找不到自己合適的崗位,像現在95小年輕,個性鮮明,追求自我,更注重職位本身能給自己帶來什麼,不會為了找工作而去改變自己的個性,這也是導致就業難的一個原因。

其實,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責任主要還是在學生本人,學校提供的同樣的教學條件,企業提供的是同樣的崗位薪酬,社會和國家給到的是同樣的大環境和大保障,有的學生能夠就業,而有的學生就不了業,這就是學生自己不努力,不能認清現實時,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


小R匯說


大學生就業難是教育體系、學校、社會、學生和家庭共同的責任!

首先,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我國現在主要的產業是製造業,因此需要最多的是技術工人。但是,大學採取的還是美國體制,即以培養學術性人才為主的體制,而不是德國的以技工為主、學術性人才為輔的體制。因此,必然造成大學生數量巨大,卻不能投入到製造業的尷尬局面。

其次,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沒有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也是導致就業率不高的一個原因。因為對學校來說,按照其他學校的方案進行較多的理論教學最方便、快捷。而進行實踐教學,不僅需要購置大量設備,而且對教師要求也較高。從而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影響就業。

再次,就是社會上很多用人單位不能平等對待所有大學生,人為設置很多歧視性條件,從而造成人才的高消費。但是,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對企業也不一定有好處!

最後,就是學生和家庭沒有抓住大學學習的難得機會,好好學習掌握知識、提高技能,最終影響就業!


地震博士


大學生就業難是個問題,但是不是絕對沒有就業出路的難題,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也就是說,很多大學生的就業預期太高,不願意從事一些他們認為不體面的工作,造成一方面大學生無業可就,一方面很多崗位無人問津。

大學生從大學畢業以後,掌握了一些理論知識,但是缺乏社會經驗和實際工作能力,即使這樣大學生還都吧就業期望值定得很高,一定要到一線城市、一定要造一個錢多活少沒壓力的工作,一定要找一個體面的工作等等。這些思想都是不正確的,都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工作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自己獲得提高,獲得報仇,收穫人生價值的實現,這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大學生和家長都對工資待遇很關心,但是工資收入和你的貢獻是成正比的,要取得高收入就要有突出貢獻。在看待工資待遇這個問題是首先要考慮一下自己的貢獻有多大?客旅貢獻大小的時候先考慮一下自己的能力如何?

除了工資待遇還要長遠發展,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發展,發展就需要人才。就拿很多大學生根本不看好的環衛這一行來說吧,人民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不可能沒有環衛行業,而且還要大力發展,這就需要更多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走進這個行列,參與大到環衛事業之中,去操縱先進的環衛設備,扮美城市。所以大學生要把自身發展和行業發展結合起來,在推動行業發展的過程中成長成才。

大學生就業還要考慮時代需求。每一代人身上的歷史使命是不同的,就業必須要緊密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在香港很多大學生都投身養老業,在養老院工作,這是很辛苦的工作,而且對從業人員的學歷要求也很高,那些年輕漂亮的女大學生每天面帶微笑不辭勞苦的為老年人提供各種生活服務和簡單的醫療護理。

所以大學生那個就業必須有開闊的思路,開放的思維,從時代需求和自身實際出發,不怕苦,不畏難,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鍛鍊中成長成才。


江南不缺水


看了大家的回答我想根據自己身邊的例子說個誤區:大家所說的大學生就業難,實際上不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是大學生找不到自己願意接受的工作。也就是意願和現實的差距。大家說的種種原因,都應該放到這個思維框架下來看,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應該從此入手。

1.很多大學生以為自己能找到的工作不符合實際。

身邊找工作的很多大學生,都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在沒有任何實習經歷的情況下,不瞭解具體公司具體職位的情況下,經常用學生思維去猜想幻想自己喜歡做的工作。比如A談到工作的印象就是想找那種在CBD寫字樓的白領,雖然性格不擅長與人溝通但因為自己並不瞭解面試官看重的各種技能,申請工作時全部針對自己並不適合又最光鮮流行的崗位,導致找工作不成功。

相反,A可能實際上性格和目前經驗能力適合的崗位,A又看不上不願意去申請或接受職位。

2. 眼高手低的情況會惡性循環

如果A在本科期間不屑於做低薪水的不完全符合自己幻想的職位-->無法調整自己不切實際的職業想象+沒有經驗積累-->正式找工作時方向沒有經驗沒有-->找到了自己不屑於做的工作,不想做-->無法調整不切實際的職業規劃+無法經驗積累-->惡性循環

這一惡性循環在沒有外界強行干涉指導的情況下很難打破,這也就是我認為的大學生就業難的下一個原因:

3我認為是最根本的:中國大學提供的職業資源和服務不充分不有效

雖然很多大學已經有職業中心的存在,中國大學的大學設置實際上很少把學術和職業發展有機結合。舉個例子,在美國大學裡幾乎每個專業自己的網站都會主動寫上職業相關的校友出路介紹,學生組織,或者至少一些宏觀的職業和畢業發展路徑。相反,中國大學首先給學生職業指導意識微弱,其次是不太注重校友關係的網絡利用,導致學生缺少適度的支持和指引,無法及時解決1、2的問題,故而找工作難。


圖書館員丁丁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筆者先說一個例子,筆者是從事人力資源行業的,見過很多企業去做校園招聘,特別是211、985的學校,企業更加樂意去,前些日子深州一家企業就去了一所985院校做校園招聘,企業給到的福利是這樣的:

1、 試用期月薪1萬。

2、 班車接送、年假、節日福利。

3、 六險一金

4、 最重要的一點來了,深州的一套房。

(當然並非送給你,只是給一套房給你使用,這套房你可以帶著家裡人住,可以結婚落戶口,也可以出租,但是不可以賣,使用期限是直到你離職的那一天。


其實大學生就業難也只是相對而言的,211、985院校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根本就不是問題,當然如果你的起步要求非常高,可能就需要花些時間了。那麼針對非211、985院校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是否真的就非常困難呢?筆者認為覺得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眼高手低

沒有任何經驗,資歷,初入職場就想年薪20萬以上,或者想當領導,管理團隊。如此想法,當然就業難啦.

2、 職業生涯定位不清晰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行業,什麼工作,盲目的海投簡歷,毫無針對性。你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幹嘛,企業敢用你嗎?

3、 思想理念與職場道路不相符

如今的大學生,很多都沒有經濟上的壓力,也有很多大學生把就業,職場當做人生的消遣,兩天大魚三天曬網的情況,在大學生裡不在少數。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就業困難戶了。

總結一句話,大學生就業難更多是自身的責任。建議迷茫的大學生可以多去各種網絡招聘平臺,例如前程無憂、大學生求職網等等,這樣的網絡平臺上會有很多行業和職位的描述可供參考。有這樣一句,只要你想苦,還怕找不到班上嗎?別鬧了……


無憂精英網


大學就業難一方面是全民文化素質提高的一個佐證。

父母那代人,有個高中文憑就是街坊口中的知識分子了。可以在單位提幹事,在學校當老師,街道有個抄抄寫寫的工作也會請家有高中生的學生去,年長一點的統稱為老師,學問在民間從來就是受尊重的。

現在的8090後,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學校當時面臨招生難的現象,加上一些學校升級,技校、高職都轉型成大學,再加上大學擴招,使得這一代人上大學的機會和比例大大增加,大學的起跑線都提上來了,那麼同學識的文憑就貶值了。

招生上來了,後續的解決就業沒跟上,雙向選擇一方面是給了優秀的人和企業更優秀的選擇,也同時將一些混文憑的學生淘汰到邊緣。

大學就業難另一方面也有學生、企業自己的考慮。

同樣的職位,學生自然都願意選擇升職空間大、薪資福利好的。經濟效益一般,沒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就被忽略。優秀的企業也就掌握了更多主動權,僧多粥少,就造成就業難的假像。

像一些500強企業,還是不同程度的保留著211、985學校畢業生優先考慮的原則,因為去投簡歷的優質人材太多了。進去後就意味著可以跟更優質的人為伍啊,誰不願意多認識幾位行業的傳奇牛人呀!

其實用工荒在每個行業的各個企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企業年年都面臨人才流失,招不到人的情況,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就業難是不存在的,只是願意幹和不願意幹、願意招和不願意招的矛盾。

我們的國家現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整個社會都在飛奔前進的感腳,這就要我們的知識更新速度必須跟上社會發展的速度,不論你是從事什麼行業。

在一二線城市,年青人業餘時間上網課,報培訓班,掌握一些行業新知識或是多學一門新技能,是一種很普遍的自覺。說一線城市人生活的壓力大,並不是他們真的在時時擔心丟掉工作,而是這些人都在更好的磨礪自己,爭取更好的跳槽機會、過上更好的生活。

回到三、四線城市,看到的還是原來那種25歲就養老的生活,大學畢業後再繼續學習新知識的現象基本不存在。

這就造成了優秀的人工作越來越出色,找不到工作的人就越來越難找工作。

無論什麼時代,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的。認真踏實走好每一步,學好每一科,受益的總是自己啊,童靴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