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百萬億大洗牌!餘額寶可能虧損!銀行理財不保本!

昨天晚上,影響百萬億資金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發佈,正式確定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除此以外,對我們普通人的錢袋子有什麼影響?

昨天晚上,百萬億規模的資管行業終於迎來大資管監管規定的正式實施。

突發!百萬億大洗牌!餘額寶可能虧損!銀行理財不保本!

在經歷了5個多月的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接受來自市場近2000條修改意見後,央行、證監會等4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新規明確了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

對比徵求意見稿,《指導意見》主要在過渡期、淨值化轉型的估值方法、對私募產品分級限制等方面作出修改,規定相較徵求意見稿相對寬鬆一些。

主要變化有以下幾點:

一是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比徵求意見稿的時間延長一年半。

二是允許部分資產標的用成本攤餘法估值。

三是私募基金合格投資者門檻再增新要求,在徵求意見稿“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法人單位最近1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基礎上,新設“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要求。

四是公募產品投資市場化債轉股態度轉變。徵求意見稿中的這段表述“現階段,銀行的公募產品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如發行權益類產品和其他產品,須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准,但用於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的產品除外”刪除,與此同時,《指導意見》對於私募產品新增“鼓勵充分運用私募產品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的表述。

五是細化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定義。《指導意見》要求,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1.等分化,可交易。2.信息披露充分。3.集中登記,獨立託管。4.公允定價,流動性機制完善。5.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經國務院同意設立的交易市場交易。

六是刪除“資產負債率達到或者超出警戒線的企業不得投資資產管理產品”,這意味著對於企業投資資管產品的限制放鬆。

七是刪除管理費率與期限匹配的要求。徵求意見稿中要求“金融機構應當根據資產管理產品的期限設定不同的管理費率,產品期限越長,年化管理費率越低”,《指導意見》中將這一表述刪除。

八是強化剛兌認定及其外部審計責任。新增“外部審計機構在審計(金融機構是否存在剛兌行為)過程中未能勤勉盡責,依法追究相應責任或依法依規給予行政處罰,並將相關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聯合懲戒機制”,模糊化對於非存款類持牌金融機構發生剛兌行為的具體處罰標準。徵求意見稿中“未予糾正和罰款的由央行糾正並追繳罰款,具體標準由央行制定,最低標準為漏繳的存款準備金以及存款保險基金相應的2倍利益對價”這一表述刪除。

九是放寬允許產品分級的標準。徵求意見稿中提出四類產品不得分級,《指導意見》中只要求其中兩個(即公募產品和開放式私募產品不得分級)。

十是對智能投顧的相關監管表述改動較大,但核心意思未變。

資管新規對普通老百姓有哪些影響?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碰到許諾剛兌的機構要小心!

很多老百姓都是銀行理財產品的“忠實粉絲”,主要原因就是保本保收益、收益還比存款利息高。但資管新規實施後,銀行理財不再允許保本保收益,所以,大家要睜大眼睛,如果以後碰到有機構宣傳說自家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就要小心了!

《指導意見》中明確提示,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金融機構存在剛性兌付行為的,可以向央行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投訴舉報,查證屬實且舉報內容未被相關部門掌握的,給予適當獎勵。

此外,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此前也提醒廣大投資者,聽到“保本、高收益”這個說法要舉報,因為保本就不可能高收益,這樣的說法屬於金融欺詐。

餘額寶可能會虧錢!

除了銀行理財,餘額寶因為其靈活的特點,也成了現在許多小白領的流動錢包。當然,很多人也發現,現在餘額寶越來越難買了,先是每個人10萬的限購,再是每天早上9點的限量發售。

為什麼餘額寶要限制規模?

餘額寶是貨幣基金,貨幣基金的底層資產,是“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高信用企業債券、同業存款等短期有價證券”等等這些到期日一年以內的金融資產。這些資產只能在工作日的交易時間才能交易,而且在到期日前提前賣出,還有可能虧損。

這就意味著,極端情況下,萬一某個週末,餘額寶賬上的現金被取光了,就會出現兌付困難,進而引發擠兌。

像餘額寶這種規模如此龐大的產品,只要發生一次這種風險,哪怕是最低烈度的,都會引發軒然大波。這個還是次要,因為它的巨無霸規模,一旦發生擠兌,對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都會迅速造成猛烈的衝擊,股、債、彙集體暴跌都是輕的。

而且原來貨幣基金規模也就幾百億,現在都上萬億了,而市面上的優質債券就這麼多,那出現虧損的概率就多了不少,所以,必須要控制規模。

此外,在新規出臺下,採用的是市值估算法而不是攤餘成本核算法。也就是說基金的價格漲跌隨著市場波動,可能今天賺錢,明天就虧錢。

舉個例子:

你買10年期國債,還本付息每年4%,採用攤餘成本法,這4%分到每天給你,收益幾乎每天固定。

如果用市價估算,也就是說,國債在交易市場上每天都波動,債券每天也有不同的價格,按貨幣基金投資價格,計算貨基淨值(每天價格)。

也就是說,以後買餘額寶的時候,可能會和其他基金一樣,出現今天收益為正,明天收益為負這樣的模式,而這一切,都是監管的要求———打破剛性兌付。

樓市或受益!

資管新規實施後,銀行理財不再允許保本保收益,這勢必會引發部分投資者資金的分流。機構人士認為,股票以及房地產市場可能因此受益。

短期或利好A股

國金策略李立峰稱:

大資管新規正式稿終於出臺,出臺時間基本符合市場預期。通讀大資管新規全文,兩大看點:

1、大原則並沒有放鬆,而是在大資管新規正式稿中有所強化。大資管新規的監管態度是“去槓桿、去剛兌、去通道”;

2、正式稿中最大的變化在於“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到2020年底”,表明監管層力保市場平穩,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這個對A股市場無疑形成短期利好,有助於權益類市場的企穩。

總而言之,新規的出臺,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投資者再也不能閉著眼睛買理財產品,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大家一是要多學習,增加自己的投資知識和判別能力,主動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二是要學會分散投資,銀行理財、P2P、基金、各種產品都可以配置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